[方格子29]來趟心靈旅程吧(下)

2022/06/0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1993年出版的《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作者又經歷了約15年(第一本是1978年出版)的人生體悟後寫下的書籍。
在這本書裡分為三大部分:一、成長,二、探索,三、信仰。
《心靈地圖II》中討論的主題,可以視為第一本書概念的延伸,但如果想單獨讀第二本,其實也不會太摸不著頭緒,因為第二本書中舉的案例同樣淺顯易懂,而且探討主題也更「接地氣」,更沒有第一部中定義較一般人廣而有點不易理解的問題。
那麼,就一起來看看《心靈地圖II》在說什麼吧!

一、成長

「成長」這部份臉貓覺得很值得一讀再讀,在人生的任何階段,「成長」裡提及的內容,非常適合在迷茫或是痛苦時,拿出來看看可以如何解套,或是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困境
在這部裡包含了(1)包容痛苦 (2)學習寬赦(3)擁抱死亡(4)品味神秘

(1)包容痛苦

富蘭克林說:「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在生命的旅途上,我們勢必逃不掉碰到痛苦的時刻,尤其在擴展自己的邊界、踏出舒適圈時。而學習就是在拓展邊界,擴充自己的世界觀,甚至挑戰自己原有的認知。
但因為學習,所以成長,而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是會帶點痛苦的,比如小時候我們學習新知識時,一定會碰到不理解師長或父母在說什麼(或考試考不好)的痛苦時刻,又或是當我們的身體在長高時,「生長痛」多少會出現讓我們不舒服。
然而,痛苦過後,就會迎來真正的成長,而且「我們除了成長之外,沒有別的選擇。」(p. 16)
對臉貓而言,不斷挑戰自己然後成長是件很棒的事,然而,在我的生活中也不免遇過只想很「廢」地生活的人。當然沒有哪種生活態度比較好,因為只要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足,那就是值得的一生(雖然作者是一直強調要不斷追逐心靈成長)但是,如果當遇到自己真的很有熱情的事,卻沒有動力,或總覺得自己就是不行做哪些事時,不妨看看Richard Bach說的這句話:「為自己的極限辯護,你就永遠受制於它們。」(p. 21)
在這一段,臉貓覺得成長是必須,但也不一定要時時逼著自己去成長才是正道,不過,當想成為某種人,卻又一直覺得自己不行時,倒是可以想想辦法,試著突破自己。
**
而除了自我的成長,作者在這節末還提到了一個近乎聖人的心境:「愈願意承擔別人的痛苦,就愈能感受到更多的歡樂。」(p. 26) 這讓臉貓想到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後,林奕含說:「當你在閱讀中遇到痛苦,我希望你不要認為『幸好是小說』而放下它,我希望你與思琪同情共感。」
只有當真正能體悟別人的痛苦,才能真正理解,而當了解痛苦並幫助他人,就能感到更多歡樂。

(2)學習寬赦

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寬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作者認為:「寬赦是療傷的必要條件。若不能寬赦傷害你的人,人生無法脫離自毀的狀態。」(p. 29) 的確,雖然受到傷害很痛苦,但是寬赦他人,放下了,反而才是最舒服的狀態。
作者指出,為什麼我們會受傷害呢?其實常常來自於「評斷」,因此,在「評斷之前先自省」(p. 33)是非常重要的事。
然而,生命中多少有那種真的被人傷害的事,這時作者指出,千萬別做出「廉價的原諒」(p.43) 比如他的一位病人,長年受父母虐待因而關係不好,可是那位病人卻一直說告訴自己:「父母也沒那麼糟嘛」、「我應該原諒他們」等話,然而其實他內心是沒有真的原諒自己的父母的。
對於病人有這樣的想法,作者指出,一時無法原諒其實沒關係,重要的是與自己內心的傷害和解,不再被傷害影響,因此作者最後歸結道:「真正的寬赦是非常困難的過程,但也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p. 48)

(3)擁抱死亡

這一段是臉貓最愛的的一段,因為正如作者所說的:「死亡賦予生命意義,因為人生有限,人才會一點一滴理解它的珍貴。」(p. 51)
也許是因為改換生活環境,所以之前有段時間臉貓很認真地思考生與死,那段時間也開始研究起存在主義哲學,還找到了這部很具寓意的影片,這個過程,讓臉貓很認同作者寫下的這句話:「成長的一部分就是認清有生必有死,我們都免不了變成灰燼。」(p. 53)
而「若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勇氣和自信。」(p. 56)因為在明白自己有朝一日會死後,就會更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可終歸不論有沒有得到還是一切皆空時,不免就會從更寬宏、更善良的角度想事情並行動,作者就寫道:「人必須熟悉死亡,才能發展成為真正善良的人。」(p. 55)
千百年前,羅馬哲學家西尼卡(Seneca)就說:「人一生中不斷學習生存,不可思議的事,人的一生中,也必須學習死亡。」也許在這渴望資本快速累積的時代,偶爾想想終有一死,因此停下來看一眼周遭的人事物,倒底還是挺不錯的。

(4)品味神秘

這一節中,其實跟第一本裡提到的神恩有點接近,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真的很有限。作者針對這概念再度寫道:「人類的知識像一頁扁舟,在神秘無知的汪洋中漂泊,唯有喜愛神秘的人,才能真正活在現實世界。」(p. 77)
此外,作者也對福音書中「虛心的人有福了」做了一點更改,變成「迷惑的人有福了,因為迷惑是追尋清晰的第一步,在追尋過程中,你會獲得很多知識。」(p. 90)
而因為知道世界還很大,所以「完全成熟的人必然是真理的追求者。」(p. 90)因為知道自己渺小又有限,在作者的眼裡,成熟的人總會不斷地探索、追尋,並因而拓展了心靈地圖。

二、探索

在第二部中,作者就從探索世界切入,首先是向內,而後是向外。向內是透過自己可以如何愛自己,並透過挖掘自己的人性來達到,而向外則是透過起身追尋更高的心靈境界。

(1)從自愛開始

在這一節中,作者提到:「謙遜就是確實了解自我的真相。」(p. 95)認清自我的價值,不高估也不低估,不自傲也不自卑。
而真正的自愛並不等同於自信,而是——「自愛是對自我的關懷、尊重、負責與了解」(p. 100) 作者在此舉出了他在軍中做過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是先從軍中找出最優秀的長官,這些長官不論職業、家庭、財務和各方面都很成功,作者透過請這些軍官作答,嘗試找出為什麼這些長官可以這麼成功。
結果,作者發現在「請敘述你們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這個題目中,大部分的軍官都提到了「自愛」,不是愛別人或愛做什麼事,而是首先要關注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帶著自己成長。
自愛也會讓人發現屬於自己的特質,每個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在這裡作者寫下了:(在覺得自己沒價值時,就問自己)「如果不是你,還會有誰?如果不是現在,還會是什麼時候呢?」(p. 107)

(2)從神話中發掘人性

每個人都不同,因此構成了豐富的世界,因此,作者在這一節提到神話是很好的素材,可以讓人深刻理解人性。他寫道:「神話常包含偉大的真理,是人性各種矛盾、多重向度複雜面的最佳知識泉源。」(p. 109)
人並非無所不能。然而,我們總是可以去嘗試做某些事,比如作者就說:「你覺得該做的事不妨儘管去做,但同時也準備好去接受自己不知道會學到的東西,敞開心懷迎向超乎你控制的力量所帶來的驚喜,這趟成長旅程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放下我執』。」(p. 117)
而「當某種東西擋了你的路,妨礙你的心理健康或心靈成長,就該除掉它,不要只是坐著抱怨。」(p. 119) 其實不論是心靈成長,還是在世俗社會成長,遇到阻礙時,就是要起身行動解決問題呀!

(3)躍向心靈的更高峰&回歸伊甸園的路

當了解內在的推動力——自愛與人性——後,接著就是向外邁向更高的層次了。作者寫道:「心靈不斷成長,是人性最顯著的特質,但要從一個走向另一個階層,必須持著謙遜的心。」(p. 125) 謙遜,絕對是福氣。
而作者也提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沒有一些根深柢固的本能,我們不會像候鳥一樣只飛往某處避寒,因此他說:「人類最大的不同,就是自身行為上享有完全的自由和變通的可能。」(p. 127)所以,是否要讓心靈成長始終是人們自己選擇。
在這裏,作者也引用了大作家王爾德的話:「每個聖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每個罪人都有美好的展望。」(p. 146)沒有人是純粹的好或壞,但每個人都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設法完成這趟旅程。
**
在「回歸伊甸園的路」這部分,作者則是用匿名戒酒會的案例來闡釋,酗酒的人其實有些是因為渴求那種「合為一體的感受」,只是用錯了方法。在這裏,作者提到:「我不好,你不好,可是沒關係。」(p. 154)有時候承認不好,但慢慢變好就好了。
而作者也提及,共同體計畫的重要性和危機,他說:「只有面臨危機時,共同體才會自然發展。」(p. 160)但是其實不只是危機時期才需要共同體。不過該怎麼樣在沒有危機時,也有共同體扶持彼此,對此作者並沒有多加解答。

三、信仰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作者看似又在講宗教(跟第一本書有類似的狀況),但實則還是回歸到更高層次的追求。
那麼,作者怎麼看待信仰所能帶來的、可以提升心靈成長的力量呢?

(1)追尋心靈宗教智慧

首先,作者指出「在心靈的旅途中,需要宗教真理作為指標,但路線有很多種,每個人必須自行抉擇。」(p. 165)這是指,心靈成長不僅限於一種方式,任何可以提升心靈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而當人們心靈成長到更高層次後,也許就會遇到這個衝突性的論述:我們不該把自己的時間單純當成自己的時間。
在這裡,作者透過自問自答來闡述:「一個人不把自己的時間當作自己的時間,還能怎麼想?」「我的時間可能屬於一個比我崇高的力量。」(p. 169)
雖然讀起來挺弔詭的,尤其現今大家不都說,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時間,才能提升成長,可是到頭來卻又要人不把自己的時間當時間,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這是因為觀看層次不同所產生的矛盾。
在生活中,的確要珍惜時間,善用時間不浪費,然而,其實生命中有終點,但終點在哪沒有人知道,因此人生的旅程,其實最終是操之在一個更高且更有智慧的存在手上的。
讀到這段時,臉貓不禁想到「作者已死」的概念,身為作者,其實也只是更高存在(文章之神?小說之神?)的打字機而已。

(2)整合生命所有疆域

作者在這段提到當心靈地圖越發擴展,就越要懂得整合。然而「分化事情容易,整合則會帶來痛苦。但不經過整合,一個人永遠是支離破碎。」(p. 196) 因為人們總是渴望掌控事情而不是面對衝突、矛盾、迷茫、複雜。
是以「整合的過程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各種互相衝突的力量、觀念,以及生活中的壓力。」(p. 200 )然而,只有當真正願意接納生命的「駁雜」(多元)才能夠越一步步成長。
接納自己原本所認識之外的概念和存在,就如作者說的:「人生就是在你已定好的計畫之外所發生的事。」(p. 214)
只是,作者成書的年代,美國似乎還是非常地「分化」,比如認為宗教和科學就是絕對對立的,然而,這樣的對立並不會帶來好處,作者甚至說:「地獄的大門是敞開的,任何人都隨時可以走出去。人之所以待著,是因為選擇不離開。」(p. 188) 分化讓人方便,可是卻其實讓人的認知就那麽狹隘,因此,作者強烈地呼籲人們要接受整合。
所幸,在2022的今日,已有很多跨領域學科出現,也越來越多人在看議題時,要以多角度、儘量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這麼想來,世界似乎在越變越好。

(3)審慎迎接新觀念

接續上一節的整合,作者認為透過「培養思辨能力、整合新舊事物,更能促進靈性修養。」(p. 215)此外,作者也提到「新世紀運動的最大特色,就是對新觀念、新方法採完全開放的態度。」(p.218)
雖然透過作者的文字發現成書當代好像還有股保守勢力和新世紀運動在拉扯,但臉貓很難真的體悟,因為生長在一個求新求變的世界,現在的臉貓反而常會有種感覺,覺得太多東西變太快,這一代人究竟能留下什麼?
不過,有些東西是歷久不衰的,比如最後作者再次在這節末強調道:「我們應該擺脫競爭和分化,全新追求社會生活和靈性生活的整合。」(p. 238)

四、總結

讀完《心靈地圖II》,除了有時候作者提及某些案例時才赫然驚覺那股「舊時代的氣味」,進而發覺這也是快三十年前的書了,然而,書中的概念卻是閃閃發光,在還沒讀這本書前,心情沮喪搜搜網路心靈成長文章,還以為是些新觀念,卻不想其實早在三十年前這些觀念就存在了。
這讓臉貓想到,真正的智慧從來就是「歷久彌衰」的。經過的時間越長,反而越堅固,就像《反脆弱》裡說的:「老的反而好。」
人生是一趟旅程,心靈成長則包含在這趟旅程中,此時此刻,問聲「我是誰?」也許就會瞬間了解自己還有更多選擇可選,還有些責任要肩負,還有更多的知識要學,也能夠有更多的愛去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德國的臉貓日常
德國的臉貓日常
臉貓=臉貓掉=囧 漂泊德國的女漢紙,被現實生活打臉中卻依舊熱愛生活。 喜歡黑紙白字地廢話,希望有朝一日能透過撰文維生。 歡迎來我的格子坐坐,一起以Cyber模式磕瓜子喝啤酒,然後聊聊那些命題,關於「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