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愛與依賴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今天分享著名心理學家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D) 在《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中對於愛與依賴的看法。這本書的宗旨在於告訴讀者,必須學會及時地修正自己的心靈地圖,從而走上愛與成長之路。

修正心靈地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讓童年缺少愛的人重新學會自愛和愛別人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假若你決心這樣做,那麼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作者提到,墜入情網的本質,是嬰兒時代「無所不能」的「自我界限」在成長過程中被客觀世界不斷修正限制的過程中,偶然遇到新的殖民地時的狂喜。這種狂喜是情感、心靈和獨立性的退化,遲早如潮水般退卻。

raw-image

雖然陷入情網時自我與客體暫時合二為一的和諧感和愉悅感,與真正的愛極為類似,但兩者仍有本質區別:陷入情網是力比多推動下暫時的高峰體驗,讓自我界限短暫地急劇擴充(let go my ego boundaries),但遲早恢復原狀;而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可以讓自我界限緩慢擴充,長久地停留在「高原體驗」之上,不再退回原狀。

作者還指出,依賴者只會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但無力愛他人,其行為無法帶來心智成熟。消極性依賴者(passive-dependent)為了盡可能維繫同他人的情感關係,寧願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這樣一來,更容易使彼此的關係出現障礙。過分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愛的能力的缺乏,且將不幸延續給下一代。

人類對寵物的愛,大多是看重寵物對主人的遵從度和依賴性;有些父母對孩子、乃至親密關係中,也常會出現將對方的遵從度與依賴性當作愛的必然要求的錯誤。「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它們永遠都不要長大,乖乖的陪伴我們。我們看重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

愛與自我犧牲

不合理的給予以及破壞性的滋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給予者以「愛」做幌子,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不把對方心智的成熟當一回事。受虐待狂者把忍受虐待視為真正的愛,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愛不是感覺,不是內心戲,而是合理而持續的付出。一種典型的付出即為精神貫注。但其與愛的主要區別在於,精神貫注的對像不一定是人類,其出發點也不一定是對象的心智成熟;而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體現關注,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在不同場合,對愛的對象的傾聽,需要在聚精會神地聽與完全不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盡可能滿足對象成長的需求。

愛與風險

1、死亡的風險:大多數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不能清醒而客觀地面對死亡。我們不妨把它當成「永遠的伴侶」,想像它始終與我們並肩而行。在「死亡」的指引下,我們會清醒地意識到:人生短暫,愛的時間有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視死亡,就無法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無法體味生命宏大的意義。

2、獨立的風險:獨立往往意味著對擺脫最親近的人的依賴,這個過程一般是痛苦的。

3、承諾的風險:做出承諾,是愛的基石之一。具體而深刻的承諾,即便不能保證情感關係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作用。

4、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以謙遜的態度行使權利,這種行為最普遍的結果就是愛的衝突。這必然需要我們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導致身心的痛苦乃至嚴重的疾病。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最極端的體現,就是「自戀」,也即在潛意識裡將他人視為自我的延伸。

這個專欄是我的私人博客,紀錄鼓勵人的文字、一點思考的過程,希望和大家一起,克服生命給人的難題。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或者覺得我為您帶來新的觀點,少許思考,請考慮付費訂閱,或者單次贊助我的寫作。我會把訂閱收益,全數捐給「612人道支援基金 612 Humanitarian Relief Fund」幫助香港的抗爭者。「612人道支援基金」是為所有在反送中運動中受傷、被捕或有關人士,提供醫療費用、心理/精神輔導費用,法律費用及其他相關的人道支援。我會在收到贊助的下一個月,第一篇文章公布捐款詳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lau的沙龍
16會員
28內容數
人生是一場修行,生活因學習而豐盛。木港精舍(Woodhaven Vihara)紀錄鼓勵人的文字、一點思考的過程。人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只有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克服生命給人的難題。
cl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2/26
當你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同時存在獨特的聯繫、感悟甚至回憶,你將不需要選擇離開或留下。因為你知道,不論去到哪裡你都是去感受和給予,不會有任何索求。
Thumbnail
2019/12/26
當你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同時存在獨特的聯繫、感悟甚至回憶,你將不需要選擇離開或留下。因為你知道,不論去到哪裡你都是去感受和給予,不會有任何索求。
Thumbnail
2019/12/17
這句話的背後是博學和優雅,更是接受一個不完美世界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2019/12/17
這句話的背後是博學和優雅,更是接受一個不完美世界的樂觀態度。
Thumbnail
2019/12/11
富蘭克林每天5點鐘起床後,都問自己「我今天應該成就什麼事?」(What good shall I do this day?)
Thumbnail
2019/12/11
富蘭克林每天5點鐘起床後,都問自己「我今天應該成就什麼事?」(What good shall I do this day?)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今天開始,我對愛的定義跟要求,有了一個全新轉變的思維,及更貼近我的詮釋方式。 # 創傷負累 vs 愛自己出發的愛觀點 一直以來,很長的時間,我看待自己想要的愛以及自己在愛裡的位置,仍然都站在一個受到過去童年愛的創傷影響的負面角度理解。我常常習慣不自覺說著,因為過往童年被重度忽略情緒和愛的需要,...
Thumbnail
今天開始,我對愛的定義跟要求,有了一個全新轉變的思維,及更貼近我的詮釋方式。 # 創傷負累 vs 愛自己出發的愛觀點 一直以來,很長的時間,我看待自己想要的愛以及自己在愛裡的位置,仍然都站在一個受到過去童年愛的創傷影響的負面角度理解。我常常習慣不自覺說著,因為過往童年被重度忽略情緒和愛的需要,...
Thumbnail
你認為愛是藝術嗎?如果是,他便需要知識和努力。人為什麼汲汲營營追求愛?一次只能愛一個人嗎?愛情怎麼了嗎?讓佛洛姆替你闡述愛:愛可以克服孤立,又可以做自己,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Thumbnail
你認為愛是藝術嗎?如果是,他便需要知識和努力。人為什麼汲汲營營追求愛?一次只能愛一個人嗎?愛情怎麼了嗎?讓佛洛姆替你闡述愛:愛可以克服孤立,又可以做自己,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美國心理學家 Scott Peck 所著的心靈成長書。這本書還有續集《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那麼,在「愛」這個主題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呢?
Thumbnail
《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美國心理學家 Scott Peck 所著的心靈成長書。這本書還有續集《心靈地圖II》(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那麼,在「愛」這個主題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呢?
Thumbnail
筆者分享如何養成戀愛中的健康心態之淺見
Thumbnail
筆者分享如何養成戀愛中的健康心態之淺見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