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夠通向永恆嗎?一個關於「現象」的詮釋問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哲學的意義在於追尋有關永恆的答案。」這是一般學界對於哲學和一般社會科學區分的方式。然而,哲學既然是由人類個人的大腦所進行的思考活動,那麼所謂「永恆的答案」(也就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絕對知識)是有辦法被我們所理解的嗎?
哲學是一門對已知或可以想像之現象進行分析或綜合的活動,在進行一切分析與綜合活動之前,那包覆著我們意識的一切事物都可稱之為「現象」( phenomenon)。現象是我們人類通過感官與思考過程中唯一能夠被認知的對象,現象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物體(如一個水杯),或者一種情緒(如憤怒),一個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如少子化或二二八),甚至可以是一個被人類假設的巨大體系(如物理學理論、神學)。總之,現象是們在進行哲學活動時對對象的泛稱(當然也有哲學家會以符號、經驗資料、要素、知覺對象等等的方式來稱呼現象)。
既然我們已經指出哲學活動只能限縮在現象之內,那麼現象隨著人類個體的感官與思考經驗的增加或改變,必然也會有相應的,例如我對老王的認識從剛開始和氣大方的印象,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現他也有著陰險狡詐的一面,這種認知上的轉變也必然會使我對和老王之間如何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而跟著轉變。又或者,當我們觀察歷史時,也會發現每一代人所崇拜的思想文化觀念也會隨著環境和世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例如對於一個尚未由現代經濟過度開發的社會在國際趨勢的誘因之下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接軌國際產業鏈,將全球化資本主義引入社會各階層,然而當社會環境因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破壞或者發展導致人口過剩,失業率劇增,在全球產業鏈中不斷轉型,舊有的傳統產業不斷遭到淘汰,整體社會發展與舊時相比產生嚴重的不均衡,可想而知的是一股不滿現代經濟發展的聲浪肯定會在社會中發酵蔓延,並且成為在地政治家或知識份子用來打破經濟發展神話的理據。
顯然,從上述簡要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一切不斷充滿流變的現象世界裡,人類個體所從事的哲學活動也不可能是超越時空通往永恆的。在啟蒙主義和科學主義中常常有過這樣一種迷信,那就是相信跨世代、跨個體的知識合作,只要數量足夠,必然能夠尋找到一個接近永恆的真理,但這樣的信仰卻不過世把人類微小的知識累積放大成足以丈量認知世界之外的真理,它不過是一種人類在當代社會組織下用以激勵其中行動者們的神話,這樣的神話確實替它說存在的那個組織社會提供了豐碩的貢獻,但它卻不能被稱作是通往永恆的道路,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我們所築起的「巴別塔」究竟距離那被稱作「一切」(all)的天庭有多麼的遙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為一能認識的就只有由我們「當下」所感知或延伸出來的一切經驗和想像所組合而成的哲學活動,它不過就是沙漠裡的一粒砂或著海裡的一顆露,但卻是我們專注於哲學活動時的「全部」。
講到這裡,肯定會有一些哲學的愛好者跳出來反駁說:「那麼像我所熱愛的那些由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到當代一切偉大哲學家結合出來的哲學果子,難道不帶有(至少的超越時空的全人而言)的永恆真裡,那些使我頻頻肯首的偉大知識,即使某些觀念已被捨棄,但多數睿智的話語仍深得千百年後吾輩之人的心衷?」這種來自人類經典崇拜者的提問顯然並沒有察覺到兩件是:首先,他並未認識到同樣接出了這一脈相承的哲學的人,是否在讀到同樣的字句段落時都有同樣的啟發或同樣的想像。另一方面,我們多數人之所以認定某些哲學活動之真理或偉大的,或許不是因為它們超越時空,而是因為它們所存在的那個「社會載體」(我們可以假設這個載體存在的時間至少有兩千年以上且至當代已擴大到全球大部分人類生活領域)目前還足以顯示出這樣的哲學活動是「有效的」,因為我們不能確定在柏拉圖時代的某個太平洋小島上的土著的腦中是否也能從個別中找到普遍「理型」,或者在康德時代的清帝國如生的腦袋裡有沒有任何「表象」不等於「物自身」這樣的觀念,這些哲學活動對其他社會載體的人來說既不需要也不是「真實的」。
於是,當我們重新回到哲學能否通向永恆這個命題時,我們始能謙虛地回答說:「至少在這個當下,我所崇敬的那些哲學活動在我看來似乎是普遍有效且值得信任的,但是由於我也只是身處在某個當下把我自身包覆住的那個現象世界裡,所以我無法在此時看出那哲學活動的侷限性,於是那哲學在那時刻彷彿是通向永恆的,而永恆也就是意義的花火,燃燒著我的心智。」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課程目標: 本課程透過「當下」此一概念,帶領學員一一探討有關存在、生命、知識、世界觀,乃至形上學等等議題。藉由本課程的引導,學員們可以以更加靈活的視野去看待自身周遭包括內
每個民族或是政治共同體都能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下去發掘出他們本身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或許也可以被稱之為「民族性」。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一切的歷史都是理念(思想)的歷史。」這是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哲學家喬治‧柯靈屋( George Collingwood)最著名的一句話,意指所有歷史論述的建構都離不開歷史學家自身所處的時代的影響。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課程目標: 本課程透過「當下」此一概念,帶領學員一一探討有關存在、生命、知識、世界觀,乃至形上學等等議題。藉由本課程的引導,學員們可以以更加靈活的視野去看待自身周遭包括內
每個民族或是政治共同體都能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之下去發掘出他們本身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或許也可以被稱之為「民族性」。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今天我們所碰到的大多國家或國際上的重大議題,其實都是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所累積形成造成的結果。
 「一切的歷史都是理念(思想)的歷史。」這是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哲學家喬治‧柯靈屋( George Collingwood)最著名的一句話,意指所有歷史論述的建構都離不開歷史學家自身所處的時代的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或許有人會說:追求更高的境界是能溫飽的前提下才可以去發展的事情。 喔?但是哪有什麼人是在物質事業飛黃騰達的時候去求境界?他們求的是更多的物質財富,直到功虧一簣苦不堪言生不如死的時候才問為什麼。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像古人一樣以靈魂存在為前提,而用古人的思維活著時,既使科學證明無靈魂存在,此刻活著的生命就會像古人還活著一樣。 在這一刻用古人思維活著的我,就像是用活著的生命證明靈魂存在,但目的地卻不是證明,而是古人的理想與夢想終於得以被實現,若還不行,那麼就讓我的詮釋,用生命留下靈魂在時代中活過的註解。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對你來說,什麼是哲學呢?玄學?占卜?算命?這些是哲學,但也不是哲學,其中理性、可被討論的部分是哲學,台大哲學系梁益堉老師說:「現成的科學經驗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哲學。」哲學做為一種最原始、最悠久的學科,當所有學科由哲學分支出去時,哲學的問題並沒有連帶被解決,而似乎更加的複雜與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才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無常 世事多變,未來難測,常讓人有世事「無常」的感概,「無常」總有負面的語意。 在《佛說無常經》中的ㄧ段經文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ㄧ事,未被無常吞」
Thumbnail
或許有人會說:追求更高的境界是能溫飽的前提下才可以去發展的事情。 喔?但是哪有什麼人是在物質事業飛黃騰達的時候去求境界?他們求的是更多的物質財富,直到功虧一簣苦不堪言生不如死的時候才問為什麼。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像古人一樣以靈魂存在為前提,而用古人的思維活著時,既使科學證明無靈魂存在,此刻活著的生命就會像古人還活著一樣。 在這一刻用古人思維活著的我,就像是用活著的生命證明靈魂存在,但目的地卻不是證明,而是古人的理想與夢想終於得以被實現,若還不行,那麼就讓我的詮釋,用生命留下靈魂在時代中活過的註解。
Thumbnail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對你來說,什麼是哲學呢?玄學?占卜?算命?這些是哲學,但也不是哲學,其中理性、可被討論的部分是哲學,台大哲學系梁益堉老師說:「現成的科學經驗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哲學。」哲學做為一種最原始、最悠久的學科,當所有學科由哲學分支出去時,哲學的問題並沒有連帶被解決,而似乎更加的複雜與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