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 Sondheim 在 1996 年2月接受紐約時報的一篇訪談《劇場,一個作曲家的死亡在他的音樂劇裡迴響》(THEATER; A Composer's Death Echoes in His Musical) 對Larson 作品做出了以下評價:
Larson "attempting to blend contemporary pop music with theater music; he was on his way to finding a real synthesis… A songwriter who works in the theater must have a sense of what is theatrical, of how you use music to tell a story, as opposed to writing a song. Jonathan understood that instinctively.” (Larson 試圖結合當代流行音樂和劇場音樂,他當時已快要找到一個真正的融合形式... 一個劇場的作曲者必須明白跟寫一首歌曲相比,究竟什麼是劇場音樂,還有如何用音樂說故事,而 Jonathan 天生就能掌握這些要領。)
至於那首動人的大合唱 星期天 (Sunday),和諧的音符緩緩揭開一個忙碌又繽紛的星期天早晨,觀眾應不難聯想到著名的 Sondheim 音樂劇《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Larson 用此曲向敬愛的大師獻上最高的敬意。容我待會在「客串」章節再繼續討論這首歌。
下方影片的 勝過言語 (Louder Than Words) 正是這樣探索靈魂的一首曲子。開頭主角們緩緩道出人生的總總疑問,我們聽到 Larson 和朋友試著找出生命的答案,最後他們決定讓行動為自己發聲。這首歌相當激勵人心,我完全可以想像它被拿來當某個體育或社區推廣活動的主題曲。
片中還有許多厲害的曲子,如逗趣的歌曲心理諮商 (Therapy),如果你喜歡電影《芝加哥》(Chicago) 裡面的木偶戲 我們都拿起了槍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一定覺得會心一笑;另外,Larson 獻給不幸確診為愛滋病朋友 Michael 的歌曲 為什麼 (Why) 更是賺人熱淚。
在星期天 (Sunday) 一曲中觀眾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很多熟面孔 (請見下方影片),如 Bernadette Peters (Sondheim 知名音樂劇 《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和《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的原始班底)、Howard McGillin (《歌劇魅影》中在百老匯演出最久的魅影演員)、Brian Stokes Mitchell (除了音樂劇事業,近年來他也常有電視節目的露出) 等音樂劇巨星。 受限篇幅無法一一介紹這些傳奇人物,你可以透過下方影片測試自己的音樂劇知識,看看你認識哪幾位明星。
此外,在片中你可能會看到幾位《漢彌頓》的演員 (連導演 Miranda 自己都客串了一角),不少音樂劇界的大咖也沒缺席。《倒數時刻》的客串名單還包括一些來自 Jonathan Larson 表演藝術基金會 (Jonathan Larson Performing Arts Foundation) 前途大好的藝術家、Larson 的父母,還有他過去的創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