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也不是靈魂,更沒有苦厄貪嗔痴...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少了個聲音提醒,一切有為法,就只是個遊戲啊!
我們是誰?為何會來到地球?
為何有吃有喝,有錢有愛人家人,卻仍感到不安煩惱和恐懼?
為何有酒有娛樂,卻總是感到人生是苦?
我們要如何離苦?如何才能從苦中得到解脫呢?
事實上,這些難解的答案,都在實相中;而實相是什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惠能大師,早就把答案說得明明白白。
那個答案,也是他開悟的契機,來自金剛經的二句話:應無所住,能生其心
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卻讓他頓悟到,明心見性只在一念間。
當你有機緣得以明心見性,你就能看見實相,想起自己的本來面目,自然就能回答了上述的疑惑。
其實,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類,也不是靈魂,而是不生不滅,無染無垢的清淨心和自性,也是遍法界和虛空界的無量光。
當我們是沒有分別心的無量光,自然沒有起心動念和因果業報,當然也不會有苦厄和煩惱不安,更不會有貪嗔痴。
然而,當我們來到世間,是迷路也好,是來體驗或修行也好,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會因為「隔陰之迷」,而被各種無明和妄想遮蔽起來。
我們的能量始終沒有增減損耗,只是被污染或受到干擾,頻率變得不穩及降階,才會陷入無明妄想的迴路中。
我們之所以被污染或受到干擾,主要是我們過去的業力,讓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清淨能量,回想起本來面目,才會在這幻夢紅塵,中了無明計,中了貪嗔痴毒,中了詛咒,永世無法脫離六道輪迴。
過去我也是醉夢人,如今回想過去種種無明妄行,為了假我而動怒悲傷或執迷不悟,因為恐懼而驚慌失措,因為妄求而失去尊嚴,實在入戲太深,想來就覺得荒謬和不可思議。
我相信,如果你也是覺修者,應該多少能體會,這種五味雜陳又可笑的感受。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很想對自己說,一切都只是非常逼真,因緣幻生的電影,不要當真啊!
當然了,眼下我無法回到過去。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這些文字,告訴有緣的醉夢人:
很多時候,人生就是少了個聲音提醒,一切有為法,就只是個遊戲啊!
不要當真,不要太入戲,萬法萬物來自因緣聚合,也將隨著因緣離散而回歸寂滅空性啊!
我們來這世間,可以使用這肉身,但切勿執著這個臭皮囊啊!
我們來這紅塵,可以體驗七情六慾和苦樂悲欣,等到因緣到期,千萬不要因為貪戀這一切假有,而讓自己再次墮入六道輪迴啊!
然而,要做到不執肉身和萬般因緣,度一切苦厄,臨終時不再墮入六道輪迴,看清實相則是第一步。
這本書紀錄了我在覺修過程中的體悟,對於佛學沒有概念的朋友,或許難以消化,然而,我仍希望有緣人可以因為這些文字,或多或少有所感應和覺醒,看見這個實相:
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也不是靈魂,更沒有苦厄貪嗔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7會員
    216內容數
    人人都可以離苦,可以自在喜樂,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就能度一切苦厄...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這個講堂的文章,都是我個人親證的覺修體悟,希望對於有緣人的覺醒和修持,有所助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從地獄歸來的聖人口中說的:這世界不曾存在過;那是因為他領悟到這一切都是他的心念投射,他慈悲欲渡的是自己內在的心魔們。 但是有另一種從未深入世界或瞥兩眼就斷定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另一種聖人,他到底是具有真知灼見,還是只是他沒碰過更強的幻覺。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今生今世以前,我們不知流轉在這個世界幾百幾千次,直到今天一刻才有終於醒來的感覺,不斷咀嚼的人生,好像有那麼一點點苦的滋味。 我們自己吃苦受罪,也看別人受苦受難,那種苦是會相應的,相應之後就會產生覺,覺知、覺悟、覺人。自己在苦境中受到啟發轉念,於是急著把法介紹給別人,讓別人也受益離苦,這種行為就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從地獄歸來的聖人口中說的:這世界不曾存在過;那是因為他領悟到這一切都是他的心念投射,他慈悲欲渡的是自己內在的心魔們。 但是有另一種從未深入世界或瞥兩眼就斷定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另一種聖人,他到底是具有真知灼見,還是只是他沒碰過更強的幻覺。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今生今世以前,我們不知流轉在這個世界幾百幾千次,直到今天一刻才有終於醒來的感覺,不斷咀嚼的人生,好像有那麼一點點苦的滋味。 我們自己吃苦受罪,也看別人受苦受難,那種苦是會相應的,相應之後就會產生覺,覺知、覺悟、覺人。自己在苦境中受到啟發轉念,於是急著把法介紹給別人,讓別人也受益離苦,這種行為就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