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飲用酒精類飲品,對身體都一定會有影響,這是因為酒精在人體裡需要由代謝作用去分解。不同民族、年齡和當刻的身體狀況,都會對於我們能對酒精的耐受度有所影響。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酒精代謝率在10mg酒精/100cc血液/每小時。酒精(乙醇)在進入人體後,會透過乙醇去氫酶轉化為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轉化成醋酸,最後才經尿液排出體外。有些人喝酒後容易面紅,就是因為缺乏了乙醛去氫酶,所以對於體內的乙醛較難分解和排出。
當然世上沒有完全不醉的方法,如果飲的酒精已經超過了人體能承受的份量,不單會出現喝醉的狀態,更會對身體各器官構成影響。
而且,左先生認為喝酒是品嚐的過程,是要欣賞酒款美好的地方,包括其色澤、香氣、口感等等,如果喝多了,不單感知器官會變得遲鈍,而且因為麻痺了味覺和嗅覺而不能正確辨認而無法欣賞其美好。
所以喝酒要適可而止,我也十分反對牛飲,或者單純比較誰喝得多。這不單無法好好品嚐,也浪費了酒水。
以下是最常見的防醉技巧:
1. 在喝酒前先喝點牛奶或乳酪,有些人甚至會說吃一塊牛油。原理異曲同工,都是在胃裡形成一個保護作用,減少進入血液和肝臟的酒精。另有說雞蛋和麵包也有類似功效。
2. 在喝酒前服用維生素B和C,這兩種維生素都有助分解酒精,可以減輕肝臟負擔。
3. 喝酒時,一定不能空腹喝。最好先吃一點東西,具油脂的最好。所以有些酒吧在點酒時多數會送上一份落花生或薯片之類的食物,都有助減輕因胃部空虛而讓酒精迅速進入血液。
4. 不要和汽水一起喝,有說這是因為碳酸飲品會加快酒精吸引。但不能否認,現在很多酒精特式飲料也有這種組合,而筆者實測也不覺得有明顯易醉的情況,這只作一個參考。
5. 兌水。這在釀製日本酒也很常見,就是在入瓶出廠前,將原本的原酒與釀造用清水按適當的比例兌水(稀釋),從而達到減低酒精濃度,以符合標準的目的。參考這個方法,也可以在喝酒時,中間喝些清水,有助減低人體內的酒精濃度。
6. 慢慢飲,不要一開始就急於喝,要適當地分配時間。比如我和三個友人各帶了一支清酒聚會,預期聚會約三小時,我就會預期每30-45分鐘才喝約330毫升的日本酒的分量。不要因為急於要試完全部酒款而在短時間喝太多,以讓身體有足夠時間吸收和適應。
記得多年前我曾到過芬蘭公幹,那邊的同事很熱情的帶我到餐廳吃晚飯,大伙兒甫坐下來就一杯一杯的伏特加喝下肚,連餐前小吃也來不及點,而且餐前小吃份量小得可憐。約莫喝了一小時,當中不斷被勸杯,幾乎無間斷的。
後來,大家忽然很雀躍似的,我本來還以前是差不多結帳離去,這才發現原來我們還沒開始吃主菜。他們雀躍是因為要開始揀選餐中紅酒了,原來在說今天誰負責選酒。
結果,那天我是喝得很醉的乘當地捷運回酒店,連票也忘了買(當地人不用買票,也沒有閘機,他們是用一些RFID的),是我至今難忘的一次「搭霸王車」的經歷!
雖然佳節臨近,親友聚會少不免會喝得多一點,但也務未切記量力而為。喝醉除了會有酒醉的身體反應,更有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