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沒有煙硝的愛情】2019

從個人看時代的傑作
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Pawel Pawlikowski 演員:尤安娜庫里格、托馬斯科特
如果當年沒有艾方索柯朗的【羅馬】,入圍2019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導演和攝影獎的帕威帕利科斯基作品【沒有煙硝的愛情】可能會成為一株獨秀的花朵,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好吧~~這是個不好的對比)。一個是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導演(【羅馬】的艾方索柯朗),一個是東歐波蘭的導演(【沒有煙硝的愛情】的帕威帕利科斯基),怎麼會在同樣的時刻,創作出形神兼具卻又相互呼應的作品呢?再說一次,本文沒有要比較【羅馬】和【沒有煙硝的愛情】孰優孰劣的問題。
再說一次,本文沒有要比較【羅馬】和【沒有煙硝的愛情】孰優孰劣的問題。兩部都是傑作,看了哪部,都是好的選擇。回到【沒有煙硝的愛情】電影本身,延續【依達的抉擇】尤安娜庫立克當主角,從【依達的選擇】的個人生命史檢視二次世界大戰,這次【沒有煙硝的愛情】則以一對戀人的分合,帕威帕利科斯基再次以歷史書寫個人,個人反射歷史,對於波蘭乃至於歐洲從二次大戰以降的歐洲鐵幕變遷,做出了一番論述。英文原名叫作「冷戰Cool War」,既隱喻了愛情/婚姻,也直指影響20世紀最大的政治事件。
從電影最後的留言可以看出【沒有煙硝的愛情】故事靈感來自於導演父母的愛情。從 1949 年的波蘭講起,結束在 1964 年的波蘭,這段史達林統治的冷戰年代,兩個主角維特Wiktor與蘇拉Zula — 因為一場歌唱徵選會,當傳統的男人,遇到個性的女人,兩個人明明就相愛可是又充滿了戰火,相互吸引卻又彼此推離,分離比相聚多,為了愛來到巴黎尋找維特的蘇拉,又將兩人的個性對照時代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對立;從時代看個人,兩個水火不容的人,如何在混亂的時代下共存,愛情即政治,為了在一起而使出的買簽證、假結婚各種手段,在愛情的煙硝戰火裡,沒有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們過去另一邊吧,那邊比較美。」生活在他方,歷史的共業不會消失,這世界上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保留單純且純粹的愛?【沒有煙硝的愛情】在電影敘事上,保留了非常理性的態度,但是又用了語言台詞、攝影、音樂、演技等不同元素的電影手法交錯,讓你看到一對戀人愛恨情仇裡的熾熱火焰。
從個人故事出發,【沒有煙硝的愛情】骨子裡有種浪漫情懷在。但另一方面,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的延續,表面的愛情故事,卻脫離不了現實的政治處境,我在【沒有煙硝的愛情】也看到上溯至華依達那輩波蘭電影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熱情,透過過去歷史的時光碎片,追求身為藝術者的正義所在,提醒著現代的人們該何去何從的省思。
只有90分鐘的電影篇幅,表面看來簡單,隨著時間推衍,從波蘭跨到柏林、巴黎、南斯拉夫再回到波蘭,每場戲都精雕細琢,以簡馭繁,片尾獻給父母的字樣浮現,讓亂世浮生的時代感,馬上撐出了新高度。得到或提名什麼獎並不重要,雖然【羅馬】提名了十項奧斯卡金像獎,領先群倫,但這不代表【沒有煙硝的愛情】就是輸人的一方,艾方索柯朗和本片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採取了相當雷同的黑白攝影,在影音的營造及追求上,都直溯了電影源頭的「聲音元素」來當成訴說故事的主角,題材上,一個用家族記憶,一個用父母感情來寫一個時代的分割與斷裂,以黑白畫面作為講述歷史記憶的手法,追憶似水年華,拿來當成對照組的創作實在是有趣的事。
這才是電影真正迷人的地方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