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揮灑烈愛 Frida

我不是個對繪畫界特別有感的人,知道的也就那幾個大名鼎鼎的:畢卡索、梵谷、莫內、陳澄波、秀拉,天啊,剛開頭就有點挫,感覺已經漏掉很多偉大的畫家了(抖。
後來學了西文,認識西班牙歷史,才多了以下:Velázquez, Goya, Dalí,完蛋,我的老師要殺了我。好啦,至少都是有代表性的吧!
今年,修了一堂拉丁美洲的課,又認識一位畫家,是墨西哥人,叫做Frida Kahlo,中譯芙烈達·卡蘿。去年閱讀課讀過她的故事,她命運乖舛,先是車禍受傷,造成一生大大小小手術超過三十次,流產過三次;又愛上著名的花花公子Diego Rivera,情感波折但又欲罷不能。
如今透過電影複習Frida的經歷,除了視覺上更感受她奔放、雙性、桀驁不馴的性格,在不同橋段,導演也搬出其畫作,用超現實的拍攝手法,強烈將Frida的痛苦和藝術產物連結。
通常我不喜歡看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因為聽起來就很無聊啊。我先入為主的覺得就是運鏡一路到底,從年輕講到老這種千篇一律的套路。本片吸睛之處,在於某些場景使用超寫實的拍法:Frida進手術室時,醫生護士變成兩具講著外星語的骷髏,手術過程也快轉帶過;Frida和Diego到美國時,觀眾聽得見角色在講話,畫面卻是用剪紙的方式,讓小小的兩人走過美國有名的地標(像滑輪那樣),有種前衛感。我覺得這種巧思,讓片子不那麽沈重,也讓觀眾耳目一新。甚至影片最後,提到她希望以火葬處理後事,導演便讓Frida的畫作(她自己躺在床上,而床架上又有一句骷髏)著火,畫裡的她嘴角漸漸上揚⋯⋯。
Frida:「我的作品只對我有意義。」她畫身體與心靈的疼痛,畫中的眼睛仿佛會說話。
Frida:「我的作品只對我有意義。」她畫身體與心靈的疼痛,畫中的眼睛仿佛會說話。
我很嚮往Frida不羈的性格。Frida的雙性傾向,或許有些人認為是縱慾,但我認為那是受美(belleza)吸引的表現。愛是一種美,一種情投意合,可以體現在肉體,亦可是對一個想法的契合——因為找到另一個能對話的靈魂。
乍看之下,Frida和Diego各自有豐富的情史,Frida卻被Diego傷透了心,似乎有點矛盾。她怎麼可以要求一個藝術家不出軌,這是一開始就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是嗎?後來細想,愛一個人的天性跟愛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我不確定自己這樣寫有沒有衝突。Frida在電影裡說:「我就是愛這樣的Diego。」我不能百分百確定她墜入愛河的理由,畢竟我不是她,但有時候,一個人之所以是他,就是因為那股不妥協的氣質。我想Diego也是這樣,如果他因為Frida而改變,就不是當初被她喜歡上的那個panzón了。(panzón是西文的胖子)
我流了不少次眼淚。一次是車禍後,她爸爸始終相信女兒會再好起來,還幫她訂做一個可以架在病床上作畫的畫架。一次是她回去探望生重病的母親。一次是她和年老的爸爸聊天,他說她畫過家裡的每一個人。一次是Diego二度向Frida求婚,她數了一遍自己的缺點,他說這是很棒的推薦信。
Casa azul(藍屋)是Frida故居。電影中這些植物在Frida最青春快樂的時期繽紛綻放,在最慘淡的低潮轉為黯淡。
觀影完,其實有點小惆悵。感覺只有在最艱難的生命低谷,才能激發打動人心的作品,才是「有深度」、「有重量」的經驗。對於我這個也從事創作的人來說,最近剛完成第一個長篇,卻經常覺得描寫某些情感只是隔靴搔癢,或是這些情感都很像青少年的小情小愛,我看不到裡面的大美。(這樣講好嚴重,雖然我理解每個人的歷程本來就不盡相同,可是這就是經典跟書店那些清一色猜的到劇情的言情小說的關係很像,彷彿只是個人的無病呻吟)講著講著講到自己身上,對我就是很容易脫戲的影評人。總結是,為了加深Frida在逆境依然活出生命之美的故事,固然會使用一些電影手法(我也覺得很成功),但更發人深省的是,Frida的藝術,是一個夠悲慘的人,轉化、昇華為自己的救贖。
Frida充滿拉丁風情的服裝。有一橋段是她有些不屑巴黎和美國的人事物,墨西哥始終是她的搖籃、避難所、天堂,我喜歡她對原住民(她母親)、對土地的熱愛,或許是現今全球化時代和歐美潮流席捲下,小國青年漸漸流失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