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與記錄的差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般人往往忽略了記錄本身對於我們潛意識的激勵或督促作用,但是我們往往會高估了計劃的效果,在各種企業管理的影響下,我們習慣以願景,以短中長程各種詳細的計劃來要求自己。但是依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通常滿懷雄心壯志地把未來一天一週或一個月的詳細計劃訂出來之後,也許不到三天兩天,我們一定會達不到計劃的目標,然後很快就會放棄了整個計劃,內心當然也會有挫折感,覺得自己很差勁。
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又被什麼事情給刺激後又振奮起來,於是又擬定了一張計劃表,可是同樣的,計劃的執行紀律又撐不了多久,果然又再一次放棄了。當孩子這樣的經驗多了之後,他們只會認定自己沒辦法安排自己的時間,也就是放棄自主學習的嚐試,由家長或學校來安排進度,必須靠外人的督促來過生活。
記錄與計劃的最大差別是沒有「價值判斷」,只是如實地把今天所做的事情分門別類記載下來,沒有達成不達成目標的壓力,也沒有「真差勁」或「好棒喔,超前進度」的自我評價,但是當我們每一次在逐項記下自己今天已經做過的事情時,潛意識會讓我們在往後每一次的自由選擇時,會去做項目中有列出的事項,同時也會讓我們無形中更會觀照時間的流逝。
而且,這些列出的項目,其實就是我們短中期的目標,跟詳盡的計劃所列項目大致是一樣,只是我們沒有「強迫」自己要在那一天完成那個項目多少的進度,在記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是自由沒壓力的。
我自己是從中學時發現「計劃」與「記錄」的差別,同時就開始做記錄,一直到今天。記得在大學時修心理學,曾在某一個心理學家的論文中看到有討論到記錄功效的相關文章,後來大學畢業曾經要跟學弟妹分享經驗時,想找出這篇論文以資佐證,卻找不到,有點可惜。
這種依不同階段做不同分類的記錄,我仿照史記的體例,把它稱為「紀傳體」,相對於「紀傳體」,當然也有「編年體」(相片的整理我也是依這兩種模式),我會在每個階段(通常是每個學期或寒暑假為階段區分)挑選一、兩個星期記錄一份詳盡的編年體,也就是巨細糜遺記錄下每天的流水帳,從幾點起床,幾點用餐,上廁所用了幾分鐘,無所事事東晃西晃花了幾分鐘,碼表放在口袋裏隨時記錄,編年史詳細到以六分鐘(零點一小時)為記錄單位。這樣的記錄當然後累,因此也不需要記錄太多天,這種方法主要是檢視那一個階段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對時間掌握與利用的方式。每隔幾個月玩一次這樣的「遊戲」,生活中即便不再戴手錶,也能有時間感,同時比較能夠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注視著自己的行為舉止與時間空間的關係。
一般而言,自律學習指的是自己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出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或策略,並且能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根據學習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讓孩子從記錄中找到成就感,我想是自律學習中監控自己學習歷程非常好的練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不是隨著「台灣好基金會」的潮州辦公室伙伴在屏東的潮州與南州拜訪一些人,不然其實我雖然過去數十年在台灣無數次的南來北往,屏東大部分鄉鎮都被我們一再路過,很少停留,因此也就一再錯過它的精彩。
    我們要學會歸零,拋掉過去的舊習慣,不再被過去在職場累積的成就或挫敗來限制自己,這種歸零,是形成真實且有意義改變的最重要關鍵。 放手鬆開過去所執著的,歸零找回新的好奇與熱情,就像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我們必須願意鬆手放開計畫的人生,才能進入正等著歡迎我們的人生。」
    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競爭與變化快速的時代裏,每個人的工作壓力與生活負擔都非常大,在唯恐輸人的賽局中,若是運氣好,有不錯的升遷與待遇,不免會得意的說:「過得好,因為我值得!」可是假如工作不順遂,就不免怨天尤人,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有位廣告人曾感慨地說:「這是一個東西還沒有流行就已經過時的時代。」 的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變化的迅速與莫測令人難以理解,人人被時間追著跑,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最大的焦慮,因此如何學著慢下腳步,或許是當代人新的課題,當我們可以安靜過生活並且關注自己的感受時,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我們這個世界。
    當然,吃有機的食物,除了對自己的健康好之外,對環境也友善得多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總覺得真正有機的生活,不只是生理上的健康,應該還包括了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有機狀態」。 總是很感慨,我們為何會從一個滿懷好奇、興沖沖、愛玩、富有創意的孩子,長成了一個充滿壓力而且僵化無趣的大人?
    在這個年終聚會前一個月,伙伴們在Line上開了群組,並且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老相片做回顧。
    若不是隨著「台灣好基金會」的潮州辦公室伙伴在屏東的潮州與南州拜訪一些人,不然其實我雖然過去數十年在台灣無數次的南來北往,屏東大部分鄉鎮都被我們一再路過,很少停留,因此也就一再錯過它的精彩。
    我們要學會歸零,拋掉過去的舊習慣,不再被過去在職場累積的成就或挫敗來限制自己,這種歸零,是形成真實且有意義改變的最重要關鍵。 放手鬆開過去所執著的,歸零找回新的好奇與熱情,就像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我們必須願意鬆手放開計畫的人生,才能進入正等著歡迎我們的人生。」
    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競爭與變化快速的時代裏,每個人的工作壓力與生活負擔都非常大,在唯恐輸人的賽局中,若是運氣好,有不錯的升遷與待遇,不免會得意的說:「過得好,因為我值得!」可是假如工作不順遂,就不免怨天尤人,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有位廣告人曾感慨地說:「這是一個東西還沒有流行就已經過時的時代。」 的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變化的迅速與莫測令人難以理解,人人被時間追著跑,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最大的焦慮,因此如何學著慢下腳步,或許是當代人新的課題,當我們可以安靜過生活並且關注自己的感受時,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我們這個世界。
    當然,吃有機的食物,除了對自己的健康好之外,對環境也友善得多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總覺得真正有機的生活,不只是生理上的健康,應該還包括了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有機狀態」。 總是很感慨,我們為何會從一個滿懷好奇、興沖沖、愛玩、富有創意的孩子,長成了一個充滿壓力而且僵化無趣的大人?
    在這個年終聚會前一個月,伙伴們在Line上開了群組,並且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老相片做回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真的很討厭被計畫綁住的感覺 但我最近發現訂計畫的目的 不是為了讓做事更有效率 是為了可以撐過大量無聊的例行公事 成功的路途都有很嚴重的不對稱性 像升學考試 健身等等的長期抗戰 一天的努力過後 完全看不到成效 但只要一天不努力 就會比別人差很多 看看做計畫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Thumbnail
    常聽到「人生要有規劃」,或是「做事要有規劃」,然後再分短期、中期、長期等這些話。說真的,這些道理聽了都明白,但真的要開始執行時,還是挺困惑的,總覺得待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規劃?
    人不容易區分理想與現實,會高估自己一天的產能,會以為事情要成靠毅力就可以。但實際有操作過的話,都會發現你其實對自己的狀況掌握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而計畫是用來制約你一天的行動,我也很有共感。如果一天沒有計畫,很容易不知道要做什麼,時間就消失在滑社群貼文,隨意逛影片之中了。
    Thumbnail
    設定年度規劃,習慣性的設定目標。曾經嘗試制定年度計劃,但是最後就是做好後放著像是求心安也像是給自己一個交往交代。真正落實執行的少之又少。 計劃如同虛設,究竟是真的想做還是認為懂得制定規劃才是有意義,為自己設立一個成功的人設。 有些事永遠不會有答案,有些答案卻會在放下不執著後一一浮現。 想都是問
    上一篇我們有談到制定計畫(Goal Setting)在心理學裡是一項提升自我動力和行動的工具。 一個有效的好計畫能協助我們「choose the right moves, at the right time, and in the right way」,選擇對的行為、在對的時間、往正確的方向 1
    每到年終或期末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開始制定新的一年計畫,或是為新的學年、工作做準備。 不管是生活上每天的代辦清單或是每個月分需處理的生活大小事情,總是需要我們費心地去計劃、去處理;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科系發達的時代,傳統的紙本逐漸被手機和電腦給取代,現在的人打開手機的行事曆就能看到一天甚至是一年
    Thumbnail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真的很討厭被計畫綁住的感覺 但我最近發現訂計畫的目的 不是為了讓做事更有效率 是為了可以撐過大量無聊的例行公事 成功的路途都有很嚴重的不對稱性 像升學考試 健身等等的長期抗戰 一天的努力過後 完全看不到成效 但只要一天不努力 就會比別人差很多 看看做計畫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Thumbnail
    常聽到「人生要有規劃」,或是「做事要有規劃」,然後再分短期、中期、長期等這些話。說真的,這些道理聽了都明白,但真的要開始執行時,還是挺困惑的,總覺得待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規劃?
    人不容易區分理想與現實,會高估自己一天的產能,會以為事情要成靠毅力就可以。但實際有操作過的話,都會發現你其實對自己的狀況掌握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而計畫是用來制約你一天的行動,我也很有共感。如果一天沒有計畫,很容易不知道要做什麼,時間就消失在滑社群貼文,隨意逛影片之中了。
    Thumbnail
    設定年度規劃,習慣性的設定目標。曾經嘗試制定年度計劃,但是最後就是做好後放著像是求心安也像是給自己一個交往交代。真正落實執行的少之又少。 計劃如同虛設,究竟是真的想做還是認為懂得制定規劃才是有意義,為自己設立一個成功的人設。 有些事永遠不會有答案,有些答案卻會在放下不執著後一一浮現。 想都是問
    上一篇我們有談到制定計畫(Goal Setting)在心理學裡是一項提升自我動力和行動的工具。 一個有效的好計畫能協助我們「choose the right moves, at the right time, and in the right way」,選擇對的行為、在對的時間、往正確的方向 1
    每到年終或期末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開始制定新的一年計畫,或是為新的學年、工作做準備。 不管是生活上每天的代辦清單或是每個月分需處理的生活大小事情,總是需要我們費心地去計劃、去處理;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科系發達的時代,傳統的紙本逐漸被手機和電腦給取代,現在的人打開手機的行事曆就能看到一天甚至是一年
    Thumbnail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Thumbnail
    我跟家裡大女兒在時間管理上的習慣比較相同,在學生時期,我總是總是習慣先做完功課再玩,女兒在還沒自學前大概也是這樣 這種總是覺得要先把「正事」做完才能休息的習慣當然沒有不好,問題是:什麼時候「正事」才會做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事情會不斷出現,所以「閒下來」時,心裡還是有一種「事情未完成」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