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往往更灑狗血
日升日落,熟悉的鬧鈴響起,又是忙迫的一天。每當工作了一天,總會想放鬆,忘記工作帶來的壓力,不用動腦,沒有負擔的看小說或追劇,這就是大多數人喜歡的娛樂。
小說裡有什麼?不常看小說的人或許會很詫異,小說不是虛構的嗎?從虛構中追求現實,真是太荒謬了!然而,小說並非是大部分人想像的樣子,小說是從現實改編創造而成,小說真的狗血嗎?不,真實往往更灑狗血。
小說是現實,也非現實
如若小說是現實的縮影,為什麼大家還會對小說樂此不疲呢?其實小說是現實,也非現實。小說中經常刻意串聯一系列的巧合,經由巧合又連接一個個故事,每個人物,每個場景,每個事件,都是精心刻畫,悉心打造。
同樣的東西,為什麼翻拍數次依然有人買單?
透過小說、影視劇,我們總能在辛勞了一天之後放鬆身心,可為什麼我們總要重複觀看類似的東西?漫畫改編動畫,小說翻拍電影、電視,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模式,但同樣的東西,為什麼翻拍數次依然有人買單?
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求熟悉感。
就像我們在陌生的環境中,總會下意識地尋找認識的家人、朋友,這個舉動會使我們的內心安定,比起全然陌生的東西,我們總會去找尋相似之處。
一個人可能同時是好人也是個壞人
尤其在小說中,看到同樣的角色名,同樣的故事情節,同樣的台詞,內心都會被深深觸動。因為只有在小說中,我們才能看到每個人的內心獨白,看到快樂的面具下,也有悲傷。
這些都是現實中很難看到的,然而在小說、影視劇中我們都擁有神的視角,可以輕易辨別好人和壞人。甚至更多時候,所謂的好人不是好人,壞人不是壞人,或者,再貼切一點,沒有人是好人,同樣,也沒有人是壞人。這世界不存在好人和壞人,因為一個人可能同時是好人也是個壞人。
喜歡看小說的人尤其主觀
如何跳脫小說的主觀思考?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情?
相信喜歡閱讀小說的人,或許都有這麼一個通病——喜歡主觀的下結論。雖然每個人都是主觀的,但喜歡看小說的人尤其主觀。這並非貶損,也不是得了甚麼罕見的疾病,而是被作者、編劇刻意誤導。
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可能都有一段過往,每個衝突之前都有一些暗示,假如這些巧合真的都只是單純的巧合,那麼故事還能轟轟烈烈?劇情還能緊張萬分,撩撥人們的心弦嗎?恐怕寡淡無味才是原汁原味。
我們在尋求的不是熟悉感,而是一份成就感?
小說誕生出的熟悉感,就像我們將自身的影子投遞在角色的身上,進而感受到人物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與此同時我們付出相應的時間,感受就會越發強烈,或許我們在尋求的不是熟悉感,而是一份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