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在小說中尋求熟悉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真實往往更灑狗血
日升日落,熟悉的鬧鈴響起,又是忙迫的一天。每當工作了一天,總會想放鬆,忘記工作帶來的壓力,不用動腦,沒有負擔的看小說或追劇,這就是大多數人喜歡的娛樂。
小說裡有什麼?不常看小說的人或許會很詫異,小說不是虛構的嗎?從虛構中追求現實,真是太荒謬了!然而,小說並非是大部分人想像的樣子,小說是從現實改編創造而成,小說真的狗血嗎?不,真實往往更灑狗血。
小說是現實,也非現實
如若小說是現實的縮影,為什麼大家還會對小說樂此不疲呢?其實小說是現實,也非現實。小說中經常刻意串聯一系列的巧合,經由巧合又連接一個個故事,每個人物,每個場景,每個事件,都是精心刻畫,悉心打造。
同樣的東西,為什麼翻拍數次依然有人買單?
透過小說、影視劇,我們總能在辛勞了一天之後放鬆身心,可為什麼我們總要重複觀看類似的東西?漫畫改編動畫,小說翻拍電影、電視,這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模式,但同樣的東西,為什麼翻拍數次依然有人買單?
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求熟悉感。
就像我們在陌生的環境中,總會下意識地尋找認識的家人、朋友,這個舉動會使我們的內心安定,比起全然陌生的東西,我們總會去找尋相似之處。
一個人可能同時是好人也是個壞人
尤其在小說中,看到同樣的角色名,同樣的故事情節,同樣的台詞,內心都會被深深觸動。因為只有在小說中,我們才能看到每個人的內心獨白,看到快樂的面具下,也有悲傷。
這些都是現實中很難看到的,然而在小說、影視劇中我們都擁有神的視角,可以輕易辨別好人和壞人。甚至更多時候,所謂的好人不是好人,壞人不是壞人,或者,再貼切一點,沒有人是好人,同樣,也沒有人是壞人。這世界不存在好人和壞人,因為一個人可能同時是好人也是個壞人。
喜歡看小說的人尤其主觀
如何跳脫小說的主觀思考?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情?
相信喜歡閱讀小說的人,或許都有這麼一個通病——喜歡主觀的下結論。雖然每個人都是主觀的,但喜歡看小說的人尤其主觀。這並非貶損,也不是得了甚麼罕見的疾病,而是被作者、編劇刻意誤導。
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可能都有一段過往,每個衝突之前都有一些暗示,假如這些巧合真的都只是單純的巧合,那麼故事還能轟轟烈烈?劇情還能緊張萬分,撩撥人們的心弦嗎?恐怕寡淡無味才是原汁原味。
我們在尋求的不是熟悉感,而是一份成就感?
小說誕生出的熟悉感,就像我們將自身的影子投遞在角色的身上,進而感受到人物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與此同時我們付出相應的時間,感受就會越發強烈,或許我們在尋求的不是熟悉感,而是一份成就感?
avatar-img
0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小說作者面臨著娛樂市場的挑戰。讀者變得更喜愛快節奏的故事,而忽略了深刻的情感體驗。作為作者,堅持創作內涵豐富的作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了重要的責任。本文探討了這種變化的背景及其對創作風格的影響。
Thumbnail
無論哪種形式的故事,都是片段。四十行的片段,五千字的片段,三百頁的片段,兩小時的片段,如果人類有千萬種表達的方式,那就有千萬種故事的形式。一句話的故事,六個字的故事,續集永遠出不完的故事,活著就是持續不斷的故事。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你覺得過去的那些對象,像是講好了一樣,個個表現的如出一徹。不管換了幾個對象,跟朋友抱怨、訴苦的內容核心大同小異。真的是他們有心電感應?
Thumbnail
童話故事是我們最初認識世界的媒介,在情節構成趣味性的同時,也嘗試讓我們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則,或者說服我們接受一些道德觀念。同時,就如同近代研究嘗試從民俗故事中,解讀文字記載前的歷史一般,故事本身儘管大多是虛構,卻也暗藏了部分的真實,或許正是這種雙重性,讓它們顯得虛實難辨且因此更加迷人。
Thumbnail
今天,我要分享一個超酷的概念:你可能一直活在一個自己寫的劇本裡! 想像一下,你每天都上演著同一部戲劇,台詞、劇情、甚至結局都一成不變。你會不會覺得無聊? 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寫照。我們被自己腦子裡的念頭和期待困住,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模式,然後怪現實不公平。 但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被困在自己的劇本
Thumbnail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小說作者面臨著娛樂市場的挑戰。讀者變得更喜愛快節奏的故事,而忽略了深刻的情感體驗。作為作者,堅持創作內涵豐富的作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了重要的責任。本文探討了這種變化的背景及其對創作風格的影響。
Thumbnail
無論哪種形式的故事,都是片段。四十行的片段,五千字的片段,三百頁的片段,兩小時的片段,如果人類有千萬種表達的方式,那就有千萬種故事的形式。一句話的故事,六個字的故事,續集永遠出不完的故事,活著就是持續不斷的故事。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Thumbnail
你覺得過去的那些對象,像是講好了一樣,個個表現的如出一徹。不管換了幾個對象,跟朋友抱怨、訴苦的內容核心大同小異。真的是他們有心電感應?
Thumbnail
童話故事是我們最初認識世界的媒介,在情節構成趣味性的同時,也嘗試讓我們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則,或者說服我們接受一些道德觀念。同時,就如同近代研究嘗試從民俗故事中,解讀文字記載前的歷史一般,故事本身儘管大多是虛構,卻也暗藏了部分的真實,或許正是這種雙重性,讓它們顯得虛實難辨且因此更加迷人。
Thumbnail
今天,我要分享一個超酷的概念:你可能一直活在一個自己寫的劇本裡! 想像一下,你每天都上演著同一部戲劇,台詞、劇情、甚至結局都一成不變。你會不會覺得無聊? 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寫照。我們被自己腦子裡的念頭和期待困住,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模式,然後怪現實不公平。 但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被困在自己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