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是經由學習而來的,每個群體有自己特殊的呼喊方式,隨著時間發展出複雜的「語言」,到底語言是怎麼出現的呢?為什麼其他非人靈長類沒有這麼複雜的語言? 同為靈長類,我們和非人靈長類底哪裡不同? 首先,以生物結構來說,喉頭位置不同,注定了非人靈長類無法擁有和人類一樣發出這麼複雜聲音的能力。人類的喉結在脖子中段,猩猩的則與咽喉齊平。另外,人類獨有的基因「FOXP2」也是人類擁有細微舌頭與嘴唇活動的關鍵。 再來是「置換」能力(討論並未出現於眼前的事物與事件),非人靈長類只有在感受到痛的時候,才會發出特定「痛」的聲音,但人類可以在沒有感受到痛的時候,用痛的聲音來表達或形容痛。 對言語的組織能力也有差異(生產力),人類可以組合「詞」(叫聲),變成「句子」(組合叫聲),像「痛、火、那裏」;但非人靈長類只能發出單詞,無法講出「句子」。非人靈長類的每個叫聲在同一物種的各群體間差異極小,但不同族群的人類群體間差異化極大。 隨著族群發展跟壯大,累積越來越多的叫聲和組合,最後變得太多,只有一部分是透過基因傳遞,溝通方式變成幾乎仰賴學習,形成了每個群體特有的語言。另外,也因不同族群間的交流如:貿易、通婚或戰爭,而使各自的語言有了變化(外來語) 語言也展現族群特點(居住環境、生活模式、思考方式) 住在海邊以捕魚維生的族群對海洋內生物有最多種類的語彙,住在山裡的族群對山裡的動植物有豐富的語彙。 在大多數人類的語言中,有各種形容顏色的字。但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農耕者與澳洲的狩獵採集者的語言中,對”所有“顏色的形容只有黑與白、暗與亮。
看到這裡,對「語言起源」有基礎了解了嗎?還會擔心「猩球崛起」中猩猩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統治全世界嗎?請多多觀察自己平日使用哪些類別的「詞」最多,是甚麼影響的呢?工作環境?朋友圈?還是個人愛好?
下一章我們會聊到文化,這個籠統又難以界定的概念該如何定義呢?你又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文化?那我們下一章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