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5-4 喜悅與祝福的信:過年與回家

5-4 喜悅與祝福的信
想想可以寫出一篇散文的主題。利用意識流的寫法,列出一些你想寫的主題。考慮那些你有情緒反應的主題——讓你感覺生氣、挫敗、悲傷、害怕、愛、喜悅或驚喜的主題。你的第一段應該設立散文的場景,並且立即向讀者揭示散文的焦點。一篇散文的形式與一本書相同,要有開頭、中間和結尾。
因為剛好年近過年,所以第一個浮現腦海的主題是:回家。但又要用意識流的寫法來列,亦即,不停筆列出,那麼接著列下:和解、爭吵、原諒、背叛、變化、改變、固執、遺忘、夢想。
———————————————
過年「回家」,意味著「親人/家人間」的相聚。同時,也代表不是「家人」的人們,面對這個節日的落寞或痛苦。不是「家人」的狀況不一:因為不符合「家庭」的要求而在各種意義上被驅逐的、無法融入家庭的、姻親關係而來的、原生家庭/父母已經離世的......造成各種無「家」可回的處境。但這樣的節日氣氛,無論自己是否在意有無「家」可回,總是會感受到一種「這不是屬於自己的節日」之感。
在臺灣,與「家」、「團圓」有關的節日,除了過年之外,還有中秋。中秋節在近年的家庭團圓意味淡了一些,疫情之故,此外,也跟假期長短有關。前年金英夏的散文集《見》裡,提到韓國中秋節從一九七〇年代迄今的轉變,十分有趣。他提到,韓國的中秋節:「作家金薰告訴我,從前住在首爾四大門裡的人都不過中秋。我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是『因為中秋是農民的節日。』[...] 我之所以聽聞中秋是農民的節日會感到吃驚,是因為長期以來我想當然的把中秋當成了『全國人的節日』。」(頁164)
金英夏的印象來自於每逢中秋的「返鄉戰爭」、「全國大移動」這種電視媒體搶拍的畫面,然而,細究之後,才發現,這是一九七〇年代,農村人口往城市移動之後,由於工人的節日只有中秋與新年,因此,每逢中秋就會出現大量的「返鄉」潮,而中秋真正的意涵「秋收」與「分享」,早就失落了。而後,到更新的一代,他們生活在全球性移動的當代,節日的意義,也已經被「假日」所取代了。
在當代,審視工作假期的制定,也能觀察到執政者的心思。將「節日」與假期脫鉤,有些節日的意味就會逐漸淡化。歷年來從假期裡被拿掉的「節日」有:元旦次日的元月二日、三月二十九日的青年節、九月二十八日的教師節、十月二十五日的光復節、十月月三十一日的「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十一月十二日的「國父誕辰紀念日」以及十二月二十五日的行憲紀念日。
青年節是蔣介石於一九四八年所訂的節日,又稱為「革命先烈紀念日」,紀念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起義」;教師節於一九五二年制定為節日,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光復節則是日本臺灣總督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向國民政府投降而來;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生日、十一月十二日是孫中山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則是紀念一九四六年通過《中華民國憲法》。這些節日,都有著政權上的「紀念」考量。
春節,英文為Lunar New Year,以廣泛使用農曆(又稱陰陽合曆、太陰太陽曆,臺灣稱舊曆、陰曆)的地區所過的節日,除了臺灣,目前中國、韓國及越南仍有春節節日活動,日本則於明治維新之後就改用格里曆(即基督紀年,臺灣所稱的陽曆)。但其實一九二九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民政府)曾經廢除農曆及禁過農曆年,直到一九三四年才又恢復,稱「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所以,過去國民政府旗下的公務機關,春節的確是不放假的——雖是如此,不過有諸多文獻、文人作品留下了「雖然改成新曆,但心仍嚮往舊曆的歲除氣氛」的文字記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