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讀書時聽音樂嗎?是否需要為了拯救效率改掉這個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聽音樂真的會影響嗎?
  大家好,我是菜編,不知道為什麼日本大學集團的名稱,聽起來都有種動漫感,今天要介紹的研究跟其團隊來自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前身是創立於1907年的東北帝國大學,屬於「舊帝一工神」的成員,該大學集團包含有舊制的七所帝國大學,和一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和神戶大學。
  新論文的研究主題跟大家的習慣很有關係,讀書或工作的時候我偏好聽點聲音,視當天精神狀態決定要聽podcast、直播,或者是音樂,特別在算數學的時候,聽饒舌或重金屬總能活絡大腦,跟著節奏執行計算特別快速,相信也有很多人有和我一樣的習慣,但究竟音樂是效率良藥,還是毒藥呢

是要我聽哪邊!何謂聽覺掩蔽現象?

  當兩種聲音同時出現,我們容易忽略其中一個,這稱為聽覺掩蔽現象(Auditory masking),從耳蝸到大腦皮質中途,四通八達的神經迴路任何一員都有可能參與這個現象。以N1m response為例,這是一種在聽到聲音後約100毫秒才會出現的訊號,發生於顳橫回跟顳葉平面,位置約在大腦中間,會受對側掩蔽反應抑制,也就是會受另一邊耳朵聽到的聲音影響。
  由於先前的研究發現,反應強度會因對側聲音特性有所不同,連續白噪音沒什麼影響,而語音、音樂跟間歇性噪音則會引起顯著改變,這次的新發表側重於研究音樂,右耳負責接收噪音或爵士音樂,左耳則要注意指示音出現的時機,聽到就要馬上按下按鈕,同時也以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呈現大腦活動的狀態。
實驗所用的爵士樂:

爵士樂令人著迷,白噪音卻沒什麼感覺

  結果發現,爵士樂真的會讓人比較不易聽到其他聲音,導致延遲較久才按下按鈕,而聽白噪音時反而會對指令變得更敏銳,反應時間較為迅速。從腦磁圖的量測結果來看也是一樣的,播放爵士樂會減弱N1m response,並且會造成反應延遲(下圖右),黑色波為實驗前量測的訊號,紅色波為實驗後的數據,圖片下半為平均後的波型,而面對白噪音則沒什麼改變。
腦磁圖所得波型示意圖 (Shirakura et al. 2021)
  這個研究相當有趣,不過在文章後段作者也提出幾種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因素,例如專注力,因為受試者必須專注得聽指示音,所以有其他聲音當然會對他們產生干擾,尤其因為爵士樂跟白噪音性質相差甚鉅,影響程度有異並不奇怪,因此抑制N1m response的或許不只有聽覺掩蔽現象。

研究之路還很漫長,來聽好聽的音樂吧!

  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音樂或許也會有不同的效果,輕音樂、重金屬、饒舌等類型差異懸殊,對大腦聽覺反應的影響是否相異目前也還是未知數,至於專注度的部份,應該需要改變實驗方法才行,每個人的偏好也不太相同,像我就覺得自己在聽饒舌的時候效率特別高,有些人在太安靜的地方也特別靜不下心,講到這邊只能說:還有很多研究需要做呢!
  新聞上把結論講到聽音樂會影響讀書跟工作效率,我個人是覺得有點推論過度了,從實驗結果不能直接下這個結論,所以文章開頭提到音樂究竟是效率良藥,還是毒藥呢?我的想法是:不知道,但可能因人而異。當然聽聲音可能會影響專注度,但不是這個研究的主題,如果是指較難注意到喇叭警告,影響行車安全,倒還比較能接受,最後鼓勵大家看到新奇的新聞都能去找原始資料看看
推薦最近中毒的韓劇裡最愛的原聲帶歌曲(P.S 聽原聲帶一直被暴雷快瘋了。)

資料來源:

  1. Shirakura M, Kawase T, Kanno A, Ohta J, Nakasato N, Kawashima R, et al. (2021) Different contra-sound effects between noise and music stimuli seen in N1m and psychophysical responses. PLoS ONE 16(12): e026163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61637

相關新聞:

  1. 朝日新聞: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Q1Y6QNQQ1TUNHB013.html
  2. 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1300102.aspx?utm_source=site.facebook&fbclid=IwAR0m4Da2hXBYAHGt3GDRn7VmeagoRgDTPY3GgF20TyikX3Fu-tEUMLh9698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avatar-img
2.6K會員
183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家好,我是菜編,失敗的生物防治老是會造成問題,與大肚魚親緣關係相近的霍氏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也在世界各地造成生態危機,近期有研究團隊想用假魚「給壓力」,壓制橫行霸道的食蚊魚。
  大家好,我是菜編。你有喝咖啡的習慣嗎?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每日儀式,早起睡眼惺忪,在辛勤工作前,不喝就會感到精神不濟,但各位有發現自己喝咖啡後思考變得比平常更有效率嗎?最近高麗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充滿咖啡的咖啡因,不只有提神醒腦的妙效,甚至還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
  大家好,我是菜編,升大四的暑假我在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目前仍維持每週推進一些進度的步調,研究著斑馬魚的大腦,詳細請見底下連結。以斑馬魚為實驗動物,在學界行之有年,根據研究目標發展出的實驗方法也日新月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實驗室裡最酷的技術:給斑馬魚用的3D虛擬實境。
大家好,我是菜編,清大自然保育社每年都會去位於新竹尖石鄉的霞喀羅步道尋訪,最多從養老登山口走到白石吊橋,因為沿路解說玩耍所以不一定會走到底,直至今年我已經連續去了四年,每次都有不同的景色,也都會聽不同的人介紹生態,感覺收穫滿滿想跟大家分享。
大家好,我是菜編,最近在專題討論課上聽到一個相當有趣的演講,主題在說「會吃肉的真菌」。食蟲植物諸如捕蠅草、毛氈苔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補充所需養分,這些生物雖然不會動,卻會設下致命陷阱誘捕昆蟲,而包含香菇、金針菇、秀珍菇這些好吃食材的真菌家族,竟也存在這種狠角色?
大家好,我是菜編,兩週前牆編私訊我:「軟絲仔MRI ,要不要來寫一下?」身為一名在臺灣屈指可數頭足類實驗室中的大學生,去年這篇文章剛發表的時候就曾看過,但因為太多新東西,資訊也很多,一時間難以歸納出科普文章,應著牆編詢問,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頭足類照MRI」究竟是什麼回事。
  大家好,我是菜編,失敗的生物防治老是會造成問題,與大肚魚親緣關係相近的霍氏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也在世界各地造成生態危機,近期有研究團隊想用假魚「給壓力」,壓制橫行霸道的食蚊魚。
  大家好,我是菜編。你有喝咖啡的習慣嗎?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每日儀式,早起睡眼惺忪,在辛勤工作前,不喝就會感到精神不濟,但各位有發現自己喝咖啡後思考變得比平常更有效率嗎?最近高麗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充滿咖啡的咖啡因,不只有提神醒腦的妙效,甚至還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
  大家好,我是菜編,升大四的暑假我在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目前仍維持每週推進一些進度的步調,研究著斑馬魚的大腦,詳細請見底下連結。以斑馬魚為實驗動物,在學界行之有年,根據研究目標發展出的實驗方法也日新月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實驗室裡最酷的技術:給斑馬魚用的3D虛擬實境。
大家好,我是菜編,清大自然保育社每年都會去位於新竹尖石鄉的霞喀羅步道尋訪,最多從養老登山口走到白石吊橋,因為沿路解說玩耍所以不一定會走到底,直至今年我已經連續去了四年,每次都有不同的景色,也都會聽不同的人介紹生態,感覺收穫滿滿想跟大家分享。
大家好,我是菜編,最近在專題討論課上聽到一個相當有趣的演講,主題在說「會吃肉的真菌」。食蟲植物諸如捕蠅草、毛氈苔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補充所需養分,這些生物雖然不會動,卻會設下致命陷阱誘捕昆蟲,而包含香菇、金針菇、秀珍菇這些好吃食材的真菌家族,竟也存在這種狠角色?
大家好,我是菜編,兩週前牆編私訊我:「軟絲仔MRI ,要不要來寫一下?」身為一名在臺灣屈指可數頭足類實驗室中的大學生,去年這篇文章剛發表的時候就曾看過,但因為太多新東西,資訊也很多,一時間難以歸納出科普文章,應著牆編詢問,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頭足類照MRI」究竟是什麼回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因為生活壓力、工作繁忙而感到心理負擔沉重。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未能完全釋放這些壓力時,古老的聽覺療法——頌缽療癒,卻以其獨特的聲音波動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頌缽的聲音不僅是耳朵可以聽到的聲波,更是能深入我們內心深處,與我們的心靈頻率產生共鳴的神秘力量。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愛聽音樂的孩子。 音樂幾乎是我療癒、平靜心情的一個方式,以一個藝術創意型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空間就會播放音樂,而音樂類型偏日韓流行類,在冥想、靜心、睡覺才會使用心靈音樂。 所以為什麼要試隨機模式? 我在最近深深感受到,隨機播放模式,也是種另類的「宇宙建議或者提醒」。
感覺30歲以後,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 記得以前曾聽一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說, 他每天早上開始做研究前, 都會先聽古典音樂,跟著音樂跳舞,暖暖身, 身體才會進入做數學研究的狀態。 當時我21歲,正值大學三年級,覺得機率論的授課教授也真幽默。 但我到了3
辦公室不准戴耳機聽音樂 人事規定的 但周遭的環境音很干擾我啊 讓我聽我自己喜歡的音樂我會更有效率啊 但經過一陣子的觀察,似乎也不是那麼嚴格 所以我就在覺得吵的時候戴上耳機,不吵的時候就拿下來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會像小學生糾察隊那樣檢舉我吧 https://open.spotify.c
Thumbnail
音樂,是調整生活頻率最快的捷徑,許多醫學研究指出,選對音樂可以提升身心的療癒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能在音樂陪伴中享受快樂的生活。
Thumbnail
最近去聽了交響樂,出乎意外的讓我喜歡。因爲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弦樂,可是聽了管樂團後,氣勢磅礡,真的讓人沉醉其中,而且看到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會有種莫名的感動。 有些人會用白噪音(White Noise)讓自己入睡,最近還有粉紅噪音(Pink Noise),粉紅噪音比白噪音更柔和。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不太知道這算不算耳蟲現象,反正偶而因為一些對環境的觀察,腦子裡就會浮現一些歌曲。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因為生活壓力、工作繁忙而感到心理負擔沉重。當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未能完全釋放這些壓力時,古老的聽覺療法——頌缽療癒,卻以其獨特的聲音波動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頌缽的聲音不僅是耳朵可以聽到的聲波,更是能深入我們內心深處,與我們的心靈頻率產生共鳴的神秘力量。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愛聽音樂的孩子。 音樂幾乎是我療癒、平靜心情的一個方式,以一個藝術創意型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空間就會播放音樂,而音樂類型偏日韓流行類,在冥想、靜心、睡覺才會使用心靈音樂。 所以為什麼要試隨機模式? 我在最近深深感受到,隨機播放模式,也是種另類的「宇宙建議或者提醒」。
感覺30歲以後,更喜歡聽沒有歌詞的音樂。 記得以前曾聽一個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說, 他每天早上開始做研究前, 都會先聽古典音樂,跟著音樂跳舞,暖暖身, 身體才會進入做數學研究的狀態。 當時我21歲,正值大學三年級,覺得機率論的授課教授也真幽默。 但我到了3
辦公室不准戴耳機聽音樂 人事規定的 但周遭的環境音很干擾我啊 讓我聽我自己喜歡的音樂我會更有效率啊 但經過一陣子的觀察,似乎也不是那麼嚴格 所以我就在覺得吵的時候戴上耳機,不吵的時候就拿下來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會像小學生糾察隊那樣檢舉我吧 https://open.spotify.c
Thumbnail
音樂,是調整生活頻率最快的捷徑,許多醫學研究指出,選對音樂可以提升身心的療癒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能在音樂陪伴中享受快樂的生活。
Thumbnail
最近去聽了交響樂,出乎意外的讓我喜歡。因爲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弦樂,可是聽了管樂團後,氣勢磅礡,真的讓人沉醉其中,而且看到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會有種莫名的感動。 有些人會用白噪音(White Noise)讓自己入睡,最近還有粉紅噪音(Pink Noise),粉紅噪音比白噪音更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