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出發:關於真實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哲學課筆札

動機

  在過去曾經借《平穩世代的韋駄天們》淺淺的討論關於真實,但受限於能力,對於許多觀念的釐清與使用不甚精確,也僅止步於信仰(belief)層面。今天將試圖重新以哲學的角度,用更嚴謹的方式去討論何謂真實、如何建立,以及如何知曉(know)。

前言

  本文將會嘗試理解幾個問題:首先,客觀的真實是否存在?而其與主觀的想像存在甚麼樣的區別? 其二,我們在邏輯上是否有可能去器及所謂客觀真實?又或者我們是否有效力的手段去建立一個真實? 最後,在確立真實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知曉的是真實?在甚麼情境下我們可以宣稱我們確實知道某件事?

真實

  直接對真實展開敘述或顯得有些空洞,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對於真實的質疑——懷疑論。

懷疑論(skepticism)

  懷疑論簡而言之是質疑我們是否能確信某種真實。例如,我們從夢中醒來,會認知方才的夢境是一種幻覺(illusion)而不真實,這種狀態比較接近區域懷疑(local skepticism),懷疑某個特定狀態下的體驗之真實性。
  將這種懷疑擴張到更大規模,對全域懷疑(global skepticism)而言,我們所見所感的一切都需要被質疑真實性,舉例而言,羅素曾提出一個假說:世界誕生於5分鐘前,而所有記憶與證明歷史的證據都是被精心設計的道具,因此,我們認知的一切都是騙局。
  而出更深一層的激進懷疑論(radical skepticism),主張一切所感都無法驗證,我們將永遠活在無法分辨的幻覺中。
  面對懷疑論有幾種回應,其中的典型便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理性主義秉持的精神是,真實可以透過純理性的邏輯架構推導,透過正確的前提支持以及有效的演繹法,真實可以在邏輯上被確認必然,這邊讓我們來看看笛卡爾與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為了避免錯誤的前提壞了整鍋粥,笛卡爾首先質疑一切所知,檢驗每一個信仰並只留下不可置否的,如此就能只持有正確的前提與結論。那在丟掉一切並懷疑時,有甚麼是可以被留下的呢?……是的,「懷疑」這件事本身會存在!而必須要有一個思想主體,懷疑才會成立。因此,懷疑(或者說,思考)代表必然有一個思想主體存在,我們無法"質疑"自我作為思想體的存在,因為沒有一個思考主體,這樣的"質疑"就不會出現,而既然我們已經發現了這個質疑,思想體的存在將成為必然。這個主體或許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而懷疑的內容也不一定真實,但這都不妨害思想主體做為一個真實。
  笛卡爾拿到這樣的基石後,便可以此為前提去檢驗其他的信仰,只要論證的過程沒有失效,結論在理論上將會是真實的(只不過,他未來依此論證的東西——神,依然爭論不休)。
  討論到這裡,我不禁有個疑問:如果我們用"思考"來推導思考主體的存在,那思考這件事可不可以換成其他同樣需要主體才能運作的活動呢? 於是我們進到了下一種答覆: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

  有別於理性主義對抽象概念的論證,經驗主義說明我們的感官對具體事物的經驗,可以做為引領我們前往真實的燈塔。經驗主義不否定感官經驗有時會欺騙我們(例如那些視錯覺圖片),因此下面有了洛克對於物性的討論:
  洛克認為人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blank state),而的一切知識都是藉由感官和經驗而來。而對於我們的感官經驗,洛克區分出了第一物性與第二物性。
  第一物性(primary quality)存在於物中,是指一個物體的客觀狀態且不受觀測者影響。例如質量與密度。
  第二物性(secondary quality)在於人的想法,指觀測者對域的主觀感受,這樣的感受因人而異。例如對顏色的認知(米白?象牙白?純白?)或對氣味的感受(花香?果香?迷迭香?)。
  對洛克而言,我們都對第一物性有共識,而第一物性也做為一個客觀存在,因此我們對此性質的感官經驗將會是真實的。
  然而,這樣的區分也出現了質疑,柏克萊(George Berkeley)反對洛克對物性的區分,他認為我們對物的一切的感受(sensation)都只存在於我們的想法中,並沒有"只有第一物性的物"這樣的東西在物理世界。
  舉例而言,我們無法想像一隻沒有顏色的大象(反駁說,不,我想像的是一個剪影。不,那就是黑的),而物理世界也沒有只有質量的大象,大象就是大象,把某一個性質拔掉他就不是那個大象了。所以物性質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想法中,第一與第二物性是沒辦法被區分的。
  所以感官經驗就全都是主觀體驗而無法確定真實了嗎?別忘了,柏克萊也是名經驗主義者。在理性主義的尾段曾經提及,如果我們把思考換成感官體驗,主體還能存在嗎?柏克萊在這裡就有了他的名言:存在即感知。只要有感知(perceived),就必須要有一個主體去感知,而被感知物也會存在,無論感知的內 容是否正確,只要感知確實有發生,就能確保兩者的存在,反過來說,如果不被/感知,那我們就無法篤定其真實存在。於是弔詭的是,當你睡著時,不再有感知者,那你就disappear,鑑於此,我們認知的物理世界與自己本身之所以能續存,在柏克萊的理解中,是因為神作為最終感知者而使一切存在(當然,這又是另一翻爭論了)。
  到這裡,我們大致討論了真實的幾種可能,以及我們如何以不同手段器及真實。接下來,我們將嘗試釐清我們所知道的與真實的距離,礙於時間與篇幅,讓我們下周繼續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水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完試,2:40,原本想和會考結束時一樣,喊一聲“辛苦了”,卻發現聲音卡在喉嚨,無法出現。自己或多或少也有察覺,結束,已經不再是逍遙的開始。   回到休息室,身體飄飄然的,卻仍擺脫不了地心引力。中午的時候知道營隊取消,已經不需要趕上台北了。不再趕時間了。
      機械鍵盤,是百家爭鳴的3C界中的勁旅,最早由Cherry公司所設計,基本的工作原理為在每個鍵帽下設置獨立的「軸」,並藉由按鍵按下的物理觸發,使開關開啟或關閉,進而產生電子訊號。因為機械鍵盤必須按下軸的設計,使得鍵盤有獨特的段落感與吵死人的鍵盤聲,在當時剛結束打字機時代的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在土中潛伏十七年,破土,化蛹,而後鳴放,齊聲震懾世人,如狼之長嗥,又如群鶴起舞,卻在數日之內化歸塵土。我彷彿在十七年蟬的生命中看見了自己。
      一朝起手腳略有冰冷,日曆上的「冬至」提醒著今日將是最冷的一日——只不過十四節氣似乎在渡江後有些水土不服——著上外衣,不需要鋪張的大衣,通學路上沒有積雪。 南臺灣的冬還是有點寒,但人情是暖的。
      上週說道真實因為相信而存在,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企及意義上的真實。那麼,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客觀的事實存在?而如果我們的真實用信仰建構,又如何去看待他人所認同的世界?最後,當信仰與現實對撞,除魅之後,我們還留下甚麼?
      以「平穩世代的韋駄天們」來說,沒有。   在許多動畫作品中(尤其是異世界等架空作品),神權國或宗教組織常被描寫為單純提供主角群特定機能的場域;或以反叛的形式描述一群自利的騙子,用愚昧的邪說蠱惑大眾謀取利益。韋駄天的世界偏向後者,卻又不完全典型。
      完試,2:40,原本想和會考結束時一樣,喊一聲“辛苦了”,卻發現聲音卡在喉嚨,無法出現。自己或多或少也有察覺,結束,已經不再是逍遙的開始。   回到休息室,身體飄飄然的,卻仍擺脫不了地心引力。中午的時候知道營隊取消,已經不需要趕上台北了。不再趕時間了。
      機械鍵盤,是百家爭鳴的3C界中的勁旅,最早由Cherry公司所設計,基本的工作原理為在每個鍵帽下設置獨立的「軸」,並藉由按鍵按下的物理觸發,使開關開啟或關閉,進而產生電子訊號。因為機械鍵盤必須按下軸的設計,使得鍵盤有獨特的段落感與吵死人的鍵盤聲,在當時剛結束打字機時代的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在土中潛伏十七年,破土,化蛹,而後鳴放,齊聲震懾世人,如狼之長嗥,又如群鶴起舞,卻在數日之內化歸塵土。我彷彿在十七年蟬的生命中看見了自己。
      一朝起手腳略有冰冷,日曆上的「冬至」提醒著今日將是最冷的一日——只不過十四節氣似乎在渡江後有些水土不服——著上外衣,不需要鋪張的大衣,通學路上沒有積雪。 南臺灣的冬還是有點寒,但人情是暖的。
      上週說道真實因為相信而存在,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企及意義上的真實。那麼,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客觀的事實存在?而如果我們的真實用信仰建構,又如何去看待他人所認同的世界?最後,當信仰與現實對撞,除魅之後,我們還留下甚麼?
      以「平穩世代的韋駄天們」來說,沒有。   在許多動畫作品中(尤其是異世界等架空作品),神權國或宗教組織常被描寫為單純提供主角群特定機能的場域;或以反叛的形式描述一群自利的騙子,用愚昧的邪說蠱惑大眾謀取利益。韋駄天的世界偏向後者,卻又不完全典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