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找球桿的第一步:瞭解產品特性!

    今天來說一點比較深一點的東西。桿頭和桿身都各自有它們的目的和功能。當球桿設計者在設計桿身和桿頭時,就會定位這個產品是針對什麼樣的用戶?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同時瞭解這個族群的使用習慣和需求,才能把產品設計出適合他們的特性來。所以產品特性就是產品本身的DNA。
    人有高矮胖瘦,產品也有。現在的木桿桿頭普遍設計都有幾個標配;高容錯、多功能、調角度、調重量等。但這些多半都是看得到的東西,而看不到的東西才是關鍵。桿頭重心是影響你擊球的起發角和彈道高度。所以桿頭的重心設計一直是廠商和設計者設計核心。不管在桿面後,桿頭後面,都是影響你的起發角度。
    你的擊球起飛角度會決定你的彈道高度。再來就是桿身。桿身的launch angle就會決定球飛行在空中的軌跡。球會衝高、平平的飛、還是飛到一定高度就平飛?這些都是桿身來決定。但桿子的結果很難掌握,尤其對於技師來說,沒有裝起來打,沒打過桿頭或桿身,就很難抓出這個組合的結果。因為不是照桿頭和桿身的規格數據來組裝,就可以得到你要的結果。
    當然如果對一個品牌有垂直的了解和研究,就可以抓出來它新產品的可能特性和飛行的結果。因為產品都是會利用相關的技術和材質。最多就是在一些細節上做出變化。這就是好的技師是對產品有垂直的研究,不是廣度的了解。垂直的瞭解是做個人化產品的關鍵!因為不同品牌的差異是非常大。
    就我自己的經驗和研究,就算是同品牌的產品,同系列的產品,在不同的重量上就會有不同和差異。比如,60g級別的桿身彈道會更低,球速不見得會更快。通常50g的球速會比較快。因為你可以擠出的桿頭速度會比60g的桿子更快。所以千萬別認為你用A產品的50g桿身,就自動認為60g的桿身會一樣的結果。
    所以我對桿頭和桿身的變化會比較保守。除非比較瞭解和摸過的產品,才會清楚。不同品牌就不會去下結論或評論。因為不同品牌的產品表現,往往會有不小的差異。而我自己就以3個品牌為寬度的極限,對產品做深入瞭解,超過就沒有辦法。因為產品太多,也沒有時間去一一裝起來用和瞭解。這過程要花的時間、金錢、人力是絕對省不了。
    另外桿身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桿身的重心設計。這是大家比較陌生或不清楚的一塊。很多技師也是一知半解。因為桿身的重心設計就會決定一支桿子的揮桿重量和特性。但對我來說,一旦掌握桿身重心大致就知道這桿身的特性。或是看桿身的說明是什麼導向的產品,就大致知道它的重心設計了。這也是桿身設計上的潛規則!
    知道重心,就瞭解如何去配置球桿的規格。要裝長,還是短的長度。再看使用者的打法,就可以把桿子的規格抓個8、9成了。這是有程序的做法。不是我要裝多長或揮桿重量這樣簡單。但在好的技師上,這個流程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到。如果要用AI去計算可能要一些時間。因為太多變數和歷史數據需要去分析和運算。這也是職人的不外傳知識!
    很多球友對這些東西不清楚,買新桿子或桿身就囫圇吞棗的配他習慣的規格。不是所有桿身和桿頭都適合裝45.5“或45.75”。為什麼你們都認為這是標準?都在訂製桿子了,還有這些標準或習慣自己配個枷鎖。太多技師都懶到只照客人要的規格去做,或直接做他習慣的長度。打的動嗎?打的好嗎?打的穩嗎?
    因為解釋一堆,客人不見得接受,到後面就懶得說了。依據上面的邏輯和原理,一支桿子自然就會有最適合的長度、揮桿重量、MOI等。而這樣的規格就是要去配合適合它打法的人來用。你是用手臂打球的人和用身體轉動的打法,是需要配置完全不同的規格和產品特性來使用,才能發揮你身體最大的效能來。這就是訂製球桿的目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