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誰是造物者?甚麼是原委?」 陳朗丰與「電腦」共同打破限制、擁抱未知

更新於 2022/02/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談媒體藝術,香港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但抹殺不了在這個格格不入的土壤上,仍有堅持的人。
「我相信,香港是需要有人做媒體藝術。」藝術家陳朗丰如是說。
年輕藝術家陳朗丰
走進陳朗丰的媒體藝術世界,我無法確切知道那些在我腦海中萌生的想法是否與創作者的原意一致,但又正如藝術家陳朗丰所言,「造物者是源頭,還是被造物帶領造物者尋找過去的本源?」
他認為,「藝術」與「創造」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一個高度隨機而混亂的數碼空間內,製定好的程序也會因變動無常的數據而改變。在等待電腦輸出成品的同時,作者變成了觀者。造物者負責記錄找出規律,再修改變數周而復始。這是同為被造物的我們,帶著半神的感覺尋找過去的源流。

「照片」是與電腦「溝通」後的結果

一切讓我回想到認識陳朗丰的2018年。他被院校邀請去介紹自己的作品——Stochastic Camera,而我當時是這段宣傳片的拍攝者。有趣的是,我倆同樣是拿著相機,但對於如何參與在拍攝的思考是截然不同。
相片的結果,對於陳朗丰來說,從來不是重點。「我很想參與按下快門後,相機內部發生的所有事情,我想控制影響相片形成的電腦程式和步驟,從而產生一個比較有趣的結果。」那天晚上,陳朗丰在維港的夜景前試拍,他定睛地看每一張照片誕生的過程,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後,他雀躍地向我展示一張張經由他與電腦「溝通」後所得出來的成果。
這個「拍攝」過程,拍下的不僅是我們眼前所見的景象,還有藝術家與電腦在背後的「交涉」,藝術家的介入,令到照片出現變化。陳朗丰「不安份」地拍照,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在照片當中,這一切背後的「行為」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等待『未知』的感覺,真的很正!」
我依稀記得他這句話。
事隔3年,來到陳朗丰首次個人展覽——「自源作 AUTO.MOB」,就如踏足一個「未知」的領域。一別傳統展覽的模式,沒有導賞員,沒有作品簡介,有到來的觀眾指,「那個Artist Statement(藝術家自述)也寫得有點深奧呢!」,甚至連宣傳單張也沒有常人看得明白的文字,一段段電腦代碼,一組組奇怪的符號,讓觀眾的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這都是陳朗丰刻意的,「如果他們仔細看的話,會在代碼中還是有索引,每一份作品中的技術含量都有不同,與其要用另一種語言去解釋『我在做甚麼』,倒不如把背後『我到底做了甚麼』的內容如實呈現。」

「電腦」是創作夥伴

在小學時,陳朗丰是學校的圖書館管理員,「每逢小息,我都會去圖書館當值,那時經常會有一位『懶型』的同學使用圖書館電腦時,關機不會按「關機」的按鈕,需要重新開機時,也不會用我們正常的途徑,他會專登開「Control Panel」(控制台工具),然後在一個黑色方框上輸入「Reboot」(重啟)的指令,隨即電腦就會重新啟動。」陳朗丰說,那時候的他,「嘩!」了一聲,後來就開始研究如何打「Code」(代碼)。
「我開始想和電腦溝通。」
於陳朗丰而言,電腦不是工具,而是創作伙伴。在「D.auto」的作品中,他與電腦的配合下,繪畫了九幅主要受到Jackson Pollock(一位在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中重要的畫家)啟發的作品,這也是「自源作」這個計劃的開端。「我看了很多Generative Drawing(衍生藝術)的作品,當中呈現的曲線、筆觸是沒有生命,沒有力度,因此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是可以用到電腦的公式,但又做到有人的感覺。」
這個與電腦共同繪畫的過程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平日我們用手畫畫是可以很自然地「我手繪我心」,而之後的結果是我們可以預示的。但在陳朗丰的繪畫的過程中,他只能告訴電腦要從那裏開始畫,在那裏結束,「中間的過程,我是控制不了的,只能夠等。」而這九幅的作品中,有些是陳朗丰等了六次才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
「Generative Art」(衍生藝術)從來離不開等待,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電腦會如何回應你的指令,直到他展示出來。「電腦是有狀態的,他今天表現好的時候,可以幾小時就有回應,不好時可以長達數天,很有性格。」在陳朗丰下指令到等待的過程,他由創作者,變成了觀眾,「我是創立規則的人,但做的人不是我,而是電腦,那麼我是創作者,還是我是被創作的人呢?當我解放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勞動力後,我對作品的控制少了,但電腦帶給我的驚喜與反思反而更多。」

展覽是充滿「生物」的部落

同行友人說:「陳朗丰個展最大的特點是整個空間滿佈著「Life form」(生物),而藝術家、觀眾,甚至這個場地的職員也可以和他們一起共存在這個空間,像一個部落。」
「Pneuma.to」和「Petri.Vista」是這個部落裏的另外兩份作品,前者是陳朗丰用電腦程式,把英文字母完全解體,令到字母被瓦解為一個個最基本的形態,然後讓他們在牆上遊走,觀眾可以透過向傳感器「吹氣」,從而令到畫上中的字母產生變化,每當一個觀眾吹完,站在旁邊的人就像作者,會不其然展開討論,為眼前不同的符號賦予一個新的意義,「甚至有些人像你一樣,不覺得是符號,像一個個小人兒在跳動。」
陳朗丰作品「Pneuma.to」
而後者的作品「Petri.Vista」,意指培養瓶的景觀,裏頭有很多被陳朗丰稱之為「細菌仔」的小生物,每一個「細菌仔」都會有自己的行為模式,努力地在探索這個電子世界。「我特意用了反光的物料去展示這個作品,因為在觀眾看這個作品時,永遠都能夠看到自己,並且連繫個人成長經驗。」
陳朗丰作品「Petri.Vista」
在充滿迷霧的時代,「自源作 AUTO.MOB」沒有給我們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但陳朗丰告訴我們規距是可以搗亂的,在不斷「Encode」(編碼)、「Decode」(解碼)的過程中,享受等待結果的時間、自在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或許也是一種亂世中該有的生活哲學。
誠如陳朗丰所言,香港是需要有人做媒體藝術,其中一定少不了這位仍然在電腦面前,期盼著種種「未知」的年輕藝術家。
(2021年4月,曾刊於香港媒體《誌 hkfeature》)
|不定期更新|Instagram:@shit.will.come.true

展覽資訊

藝術家陳朗丰個展——「自源作 AUTO.MOB」
展期:2021年3月27日 – 4月23日
時間:11am – 8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藝術學院藝廊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0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做動畫是一門技藝。」 所謂的「技藝」,字典中的解釋是講究技巧性的手工藝術。「技藝」與「技術」,兩詞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前者是包括個體的獨特性,有著反覆嘗試、專注追求最佳品質的匠人精神,後者則較冰冷,多用作形容人們掌握機器操作的專業能力。 這個人是馮慶強,「叫我阿強就可以了。」 (特約分享)
在整理錄音時,我禁不住呼了一口氣,慶幸自己與面包是相約在一間頗為新式的咖啡廳進行訪問,不然可能要聽他吐好一會兒的苦水。熟悉面包的人便會明白,這位目測25歲,長有數根白髮,實情已達四字頭的中年男子,仍是一個貪玩愛搞笑的大男孩。 「涼瓜排骨飯,那是56歲的阿伯才會叫的午餐,不要搞我啦!」
畫外音,在電影專門術語上是指發生在電影畫面以外的聲音,觀眾是看不到聲音的來源,一般以言,這些聲音與劇情的物理空間無關,但卻又能加強我們對電影情節的理解。 有一群人正正為這個沒人看到的崗位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我最希望的是,至少每一部廣東話電影都有口述影像場。」 王瑞琳(ZOE)說。
我沒法忘記《蘋果》被過百警員搜報館時,同事跟我說的一席話: 「網上的報道,三秒可以變missing doucument,一個媒體堅持印刷,你要銷毀他們的報道,是要用火燒。」 《蘋果》記者今趟不是來採訪 與平日有別,排在頭位的不是面熟的「旁聽師」,而是在記招、採訪現場有可能曾經碰面的記者行家。
偶發性在Instagram上,重遇一位曾經讓你留下極深印象,並且其樣貌是以一張聯合展覽的宣傳相片出現,我想除了何逸君之外,沒有第二個了。 我甚至不知他的名字是何逸君,還是知道呢?我想不起了,倒是依稀記得Peter這個稱呼。 結束衝突後,Peter與當事人握手言和,說了一句: 何逸君。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做動畫是一門技藝。」 所謂的「技藝」,字典中的解釋是講究技巧性的手工藝術。「技藝」與「技術」,兩詞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前者是包括個體的獨特性,有著反覆嘗試、專注追求最佳品質的匠人精神,後者則較冰冷,多用作形容人們掌握機器操作的專業能力。 這個人是馮慶強,「叫我阿強就可以了。」 (特約分享)
在整理錄音時,我禁不住呼了一口氣,慶幸自己與面包是相約在一間頗為新式的咖啡廳進行訪問,不然可能要聽他吐好一會兒的苦水。熟悉面包的人便會明白,這位目測25歲,長有數根白髮,實情已達四字頭的中年男子,仍是一個貪玩愛搞笑的大男孩。 「涼瓜排骨飯,那是56歲的阿伯才會叫的午餐,不要搞我啦!」
畫外音,在電影專門術語上是指發生在電影畫面以外的聲音,觀眾是看不到聲音的來源,一般以言,這些聲音與劇情的物理空間無關,但卻又能加強我們對電影情節的理解。 有一群人正正為這個沒人看到的崗位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我最希望的是,至少每一部廣東話電影都有口述影像場。」 王瑞琳(ZOE)說。
我沒法忘記《蘋果》被過百警員搜報館時,同事跟我說的一席話: 「網上的報道,三秒可以變missing doucument,一個媒體堅持印刷,你要銷毀他們的報道,是要用火燒。」 《蘋果》記者今趟不是來採訪 與平日有別,排在頭位的不是面熟的「旁聽師」,而是在記招、採訪現場有可能曾經碰面的記者行家。
偶發性在Instagram上,重遇一位曾經讓你留下極深印象,並且其樣貌是以一張聯合展覽的宣傳相片出現,我想除了何逸君之外,沒有第二個了。 我甚至不知他的名字是何逸君,還是知道呢?我想不起了,倒是依稀記得Peter這個稱呼。 結束衝突後,Peter與當事人握手言和,說了一句: 何逸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隨便你要喜歡什麼,真喜歡,都是欄不住的。】 開頭先來一段中國大藝術家-陳丹青的經典訪談 記者提問:「請問陳老師,出於興趣接觸繪畫的人,該如何起步比較好?」 陳丹青回答:「你喜歡你畫就是了嘛,就跟本能一樣,肚子餓了得吃飯,喜歡畫畫就畫畫,不要問任何人。你喜歡就是了,看樣子你不是很喜歡畫畫……真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一位在動畫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師,以及他在動畫公司工作和教學的經歷。文章並分享了一份有關構圖、分鏡和電影技法的簡報,以及一個推薦的遊戲動畫頻道 : New Frame Plus,對於對動畫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篇文章充滿了有價值的資訊和經驗分享。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一個現實與數位領域模糊的未來,珍站在藝術創新的最前沿。她的最新項目「數位靈魂的回聲」是一系列探討網絡時代人類情感本質的肖像。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人類意識與數位存在之間複雜的關係。某個晚上,當珍在她的工作室裡加班時,她收到了一個來自未知發送者的神秘信息。
Thumbnail
透過講座,分享陳進興事件啟動創作的鑰匙,掏出深層記憶,以及身體部位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透過互動對談,激發觀眾對自己創作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三個不同的創新發明以及發明家 創新先生 陳建銘老師的故事。故事背後皆有發明者所經歷的困境、靈感與發想過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當問題出現時,就是激發創新點子的機會,而記錄靈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分享了一個創新思考的練習工具以及一款針對偏鄉學生設計的教育桌遊,讓學生更加認識當地的生態。
Thumbnail
「藝起出發吧數位行銷」創辦人陳怡君,父親是名為陳武西的藝術家,耳濡目染下,怡君對於創作、設計抱有極大熱忱與興趣。因為在疫情期間許多創作者受作品苦無曝光機會,怡君創辦「藝起出發吧數位行銷」,期望透過授權文創產品,讓創作在生活周遭被看見,「推廣」不再受限於展場,而是充斥在日常角落,提升大眾的生活美學。
Thumbnail
這次陳怡今在2024的第一檔展覽定名為「在家寫生」, 展出有三種不同的媒材,圍繞在生活物件、移動中的風景。 ... 這次的作品雖然是平靜的畫面,卻讓我的心裡澎湃洶湧。 我在作品前忽遠忽近,然後還側面看, 想要找出一些讓我心臟怦怦跳的原因😂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隨便你要喜歡什麼,真喜歡,都是欄不住的。】 開頭先來一段中國大藝術家-陳丹青的經典訪談 記者提問:「請問陳老師,出於興趣接觸繪畫的人,該如何起步比較好?」 陳丹青回答:「你喜歡你畫就是了嘛,就跟本能一樣,肚子餓了得吃飯,喜歡畫畫就畫畫,不要問任何人。你喜歡就是了,看樣子你不是很喜歡畫畫……真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一位在動畫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師,以及他在動畫公司工作和教學的經歷。文章並分享了一份有關構圖、分鏡和電影技法的簡報,以及一個推薦的遊戲動畫頻道 : New Frame Plus,對於對動畫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篇文章充滿了有價值的資訊和經驗分享。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在一個現實與數位領域模糊的未來,珍站在藝術創新的最前沿。她的最新項目「數位靈魂的回聲」是一系列探討網絡時代人類情感本質的肖像。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人類意識與數位存在之間複雜的關係。某個晚上,當珍在她的工作室裡加班時,她收到了一個來自未知發送者的神秘信息。
Thumbnail
透過講座,分享陳進興事件啟動創作的鑰匙,掏出深層記憶,以及身體部位在作品中的重要性。透過互動對談,激發觀眾對自己創作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三個不同的創新發明以及發明家 創新先生 陳建銘老師的故事。故事背後皆有發明者所經歷的困境、靈感與發想過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當問題出現時,就是激發創新點子的機會,而記錄靈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分享了一個創新思考的練習工具以及一款針對偏鄉學生設計的教育桌遊,讓學生更加認識當地的生態。
Thumbnail
「藝起出發吧數位行銷」創辦人陳怡君,父親是名為陳武西的藝術家,耳濡目染下,怡君對於創作、設計抱有極大熱忱與興趣。因為在疫情期間許多創作者受作品苦無曝光機會,怡君創辦「藝起出發吧數位行銷」,期望透過授權文創產品,讓創作在生活周遭被看見,「推廣」不再受限於展場,而是充斥在日常角落,提升大眾的生活美學。
Thumbnail
這次陳怡今在2024的第一檔展覽定名為「在家寫生」, 展出有三種不同的媒材,圍繞在生活物件、移動中的風景。 ... 這次的作品雖然是平靜的畫面,卻讓我的心裡澎湃洶湧。 我在作品前忽遠忽近,然後還側面看, 想要找出一些讓我心臟怦怦跳的原因😂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