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宜璇.圖/彭顯惠、黃阿不、洪存、李清遠、巫宛萍、吳敏華、張朝榮
原以為台灣的農業環境最艱難,近日認識書業的朋友,才知道現有的書業結構也讓人舉步維艱。幸而2014年底,近百家獨立書店組成了「友善書業合作社」。就像主婦聯盟合作社一般,一群看見書店獨特價值的夥伴,串聯組織起來;希望為台灣的書業體質注入真氣,讓書、書店與出版的質量,能有對應的民間力量。
我透過書業合作社的刊物《閱讀的島》,發現了台灣書店的新面貌,也發現食農書店在各地成長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大家熟知的,像宜蘭「小間書菜」;有的是剛孵出來,像新竹的「水木咖啡×小客廳The Living Room」。這些獨立書店,除了對書,對農業或農村都有特別情感,都很生活化,不是革命糾結的情感;我想這樣,反而長久。這些書店,在臉書或媒體都有介紹,就不多說。這裡節錄《閱讀的島》部分記錄,還有個人認識的店主面貌;想側重在新生代的坦白與坦然。或許這是食農書店很重要的個性,也是台灣社會需要的。
宜蘭/「小間書菜」(2014年開張)
去年底臉書上爆紅的〈第一次種菜就失敗〉,照片與文字都超級有趣,讓許多不認識蔬果的人敲開了農業大門,走進「農婦彭顯惠」的農業生活裡。這樣跨界的認識農村,似乎比正式談論農業議題,讓更多人安心走進來。
顯惠的形象很卡通,可是她的話很真實。對於想開食農書店的人,她的建議直截了當:「最基本的基本,就是你自己花多少時間在煮飯上面?如果店主本身都不煮、不吃了,去開這種店其實蠻沒意思的!」這句話,其實道破食農書店的關鍵,就是愛書、也愛煮。如果對食材沒感受,那對農產的感情不知從何說起。
煮食,看起來是一個廚房動作。對食農有興味的人,在煮食過程,認識農產、感受農友、感受季節、也感受食材與自己的關係。而開店的人,對食材的熱情與掌握,即使單純地說:「這農友的地瓜很好吃!」那份熱情也會傳遞給消費者。
小間書菜大多使用宜蘭區的蔬果,地產地銷為先。即使自己開食農書店,顯惠也不諱言對產品的好惡。像店裡的飲料,她說:「紫高麗菜蔬果汁,我覺得味道很可怕,但賣得很好。」如果是傳統店主,自己店裡的當然都好啊;而在新生代的店主,不隱藏自己的喜好,也真有勇氣。
而這勇氣背後,是一項一項具體地行動結果。透過田文社的影片,以顯惠當主角的影片,有趣又重點的讓大家認識稻米以及農村。加上宜蘭深溝的人氣旋風,書店、米米之音電台、深溝年報、深溝飯店的串接……確實,書店不僅是書店,還是各種農業生活的交流,也是新農業革命的交流。
(*2022年編輯補充:2020年「小間書菜」改為線上網路銷售平台,等待新空間完成後,實體店面會再重新開張。)
林口/「常喜咖啡雜貨」(2014年開張)
台灣有好幾個有名氣的阿不,其中一個就是林口/阿不。他的才華,從造磚窯、木造屋、種稻、烘咖啡豆、切割玻璃、手作食器到研究茶品……當然他對香草、紅酒,還有堆肥的學習,都讓人敬佩。而店裡的農產品到編織物,也琳瑯滿目,每個都有身世。為了讓柴米油鹽醬醋茶更鮮活,他按節氣開課。
阿不,為了「好吃」這個理由,開了店。聽起來很浪漫,其實不然;為了好吃,那要精進手藝。據說,他在木工道具、咖啡烘豆機的花費,有時一台機器,正是他一年在社大教學辛苦攢下來的講師費啊。當然,不是每家店主都要這般手藝才能開店。
為了好吃,阿不的店堅守兩個原則,一個是直接的品嘗經驗。他認為「當一個人累積足夠多的好吃經驗,身體自然會記住好吃的味道」。另一個是傳遞參與「好吃」過程中所有人不懈的努力。
近日聽說,他為了好吃,要往山裡種樹去;日看櫻花,夜望銀河。
(*2022年編輯補充:「常喜咖啡雜貨」已搬遷,更名為「阿不豆茶舖」。)
新竹/「水木咖啡×小客廳 The Living Room」(2017年開張)
▲新竹「水木咖啡×小客廳The Living Room」為了推廣稻米而推出的米鬆餅。
在清華大學裡面的小客廳咖啡,賣書也賣「雨林咖啡」。阿洲和洪存,沒有具體開店經驗,但也就投入了食農書店。店裡的餐具、道具,很多來自朋友們的交換;用比較少的費用裝修,用比較多的費用尋找在地食材。
餐點內容有「樸食」的貝果、「有助」的雞蛋,以及「綠市集」農友的產品;這些讓我感動又驚訝。因為成本都很高,而小客廳依然平價供應餐點。而且洪存為了推廣稻米的重要,努力學習米蛋糕、米餅乾;即使多番失敗,終於調整出比例;未來還要推出阿華的「爆米香」。
小客廳的選書,以食農的書籍刊物與繪本為主。而在店裡,還特別規劃一區免費商店的空間;這點又是一般書店難以想像的。通常免費商店在店裡都有突兀之感,但洪存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還很歡迎客人交流,似乎認為這是獨立書店應該做的。
(*2022年編輯補充:「水木咖啡×小客廳 The Living Room」現已歇業。)
台中/「樹合苑」(2015年開張)
位在繁華都會的台中市,「樹合苑」以「絲田水舌」,也就是「細活」概念;將「慢活」的想法,轉換成台灣農業傳統的生活想像。這份想像,以「合樸市集」的農友為基礎,再加上「樹合苑」本身的咖啡、豆腐初階班、先修班的實作,讓都市人用單純的豆腐與咖啡,開啟對農產品的好奇。
「樹合苑」的書櫃,依著綠建築設計,散落幾區;樹池書坡、食農廚房、咖啡部落都有。書系全部跟農業、飲食有關,也有很多和社區協力農業/CSA有關;這些選書也跟帶領者孟凱大哥的農學志願相牽。孟凱希望年輕人的熱情有深入投注的方向,例如,「社區豆腐坊」的展開與各區學習,去年離島澎湖都開了豆腐坊。
台中的獨立書店,東海書苑、魚麗人文主題書店、一本書店、新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還有最近開張的梓書房、仰望書房…每家特色都很強烈。而「樹合苑」,因為十年的市集累積厚實基礎,對於食農書店的詮釋與餐飲的設計,自是成熟版的生活方向。
彰化/「成功旅社農用書店」(2013年開張)
獨立書店和在地社區的關係,「成功旅社農用書店」是個典範。除了賣米、賣書、賣農產品,他們還投入許多地方大小事。店長宛萍,是蓮霧農友的子女,她的農業情感具體而理性,她說的一段話,我感觸最深:「其實『米』跟『書』,都是相同的命運。我們都明白米和書的重要,偏偏食米文化與閱讀習慣的改變,各種文明的衝擊,讓我們不得不硬撐堅守一道防線,別讓這農鄉失去原有的東西。」
彰化溪州,有台灣農業詩人吳晟老師,他的兒女吳音寧、吳志寧,加上好多打拼的鄉親們,為了推廣「溪州尚水」,去年辦了「黑泥季」活動,大家化身演員拍微電影,讓這裡變得更朝氣蓬勃。這家擁有百年歷史建築的農用書店,有人生迷惑的年輕人,尋覓到這裡,待個幾天就有答案。農食書店的價值,不僅是對年輕人價值觀重建的燈塔,也是台灣農業願景交流的好所在。
(*2022年編輯補充:「成功旅社農用書店」2020年已歇業。)
嘉義/「島呼冊店」(2015年開張)
說嘉義獨立書店,第一印象就是余國信的「洪雅書房」。而這裡想提新的,「島呼冊店」(台語諧音),店主人敏華,曾經是新竹園區的工程師,到歐洲農場換宿旅行,後來回台灣與朋友成立「蔬活窯」,在綠市集擺攤,因此對農業的興趣越發深刻,於是拜師學藝,以手工豆漿豆腐為業。
敏華堅持在地,豆腐原料都是本土的,台灣友善大豆、洲南鹽場日曬鹽鹵和台鹽鹽鹵。除了常態品,他們還研發了豆渣點心、豆腐布朗尼等,物盡其用。而為了營運平衡,他們仿效穀東俱樂部作法,鼓勵消費者每周認養幾模豆腐。
敏華和伴侶詩涵,對於社區連結的路徑很家常,就是小朋友的課輔;而友善書業合作社,今年暑假推展「如何測量一本書」的open space活動,「島呼冊店」也投入許多。串聯幾個店主的「嘉義書式生活」,據說有的店主帶著一卡皮箱,裝滿了書,就擺了攤。有人買或不買,都不是重點;交流認識,樂在其中才是重點。
台東/「食冊café書店」(2017年開張)
台東的書店,一般都想到「晃晃書店」。而位在台東市區的「食冊書店」,善用在地食材,強調鮮食無菜單料理,簡簡單單的輕食,光看照片就讓人印象深刻。
「食冊」的主人張朝榮,選書大多以食物為主題,文學散文、繪本、各國食譜、戶外遊記……等等,而他活動規劃的活潑,讓人用五官去感受書的魅力。好書,好食物,還需要樸實的室內空間設計,這些元素加起來,讓喜歡閱讀的人留連忘返,同時也是休息沉澱的好地方。
而台東的天然能量,真是吸引人。近日聽到新竹「貓頭鷹人文咖啡」書店,十月後將遷移台東,明年元月以「鹿野書苑」展開晴耕雨讀的生活。
澎湖/「鶵鳥藝文空間」(2014年開張)
澎湖有獨立書店,驚訝吧!目前有兩家,馬公市的「安書宅」很傳奇;而歌手陳綺貞在哪裡開了演場唱會,讓這裡更傳奇。這裡就介紹另一家,位在七美。
「鶵鳥藝文空間」,無菜單料理,又有新鮮海味。只是這海味不是有錢才買得到,得豎起耳朵,聽聲辨別才有。詳細原因,看他們的故事就知道。
年輕的鳥店長住在小島上,會是怎樣的生活。除了書籍、餐飲,她還有導覽海洋生態的熱情。幾次聯繫,正巧遇到她導覽。如果在城市,住辦合一,有不少人不能容忍。而在澎湖小島,店住合一,適得其所;白天望海,晚上看星,都遼闊無比,哪有「容忍」一詞容身之地。
結論:有思有食,有意思!
看了上面這幾家食農獨立書店的故事,有的朋友第一句話問說,他們有賺錢嗎?
關於這問題,我很真切期盼朋友們就直接到書店走走吧,認識他們在做甚麼,直接支持他們做的事情,會更實際。
在此引述宜蘭「松園小屋」蔡晏霖的話,作為結語:「我有一個夢,希望每個台灣鄉鎮都有一間農食書店,裡面賣精神食糧,也賣肚子食糧。它可以為消費者引介種種從產地到餐桌的相關知識。加油!歡迎一起來打造更多『好吃又好思』的在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