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回應的態度 I 誰說的網路禮儀(系列)

之前會想到開這個系列,是一次旁觀別人的討論中,給其中一方的觀點打中。

事件背景

簡單描述一下,那是發生在某個作家的臉書個版貼文,他對於某個歷史悲劇的觀點,引來許多鄉民的討論,理所當然有不同意的人出現,提出了類似「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關於這個事件我覺得不應該再多討論。」的意見,而後兩方的意見交換很快就終止了,對方對於作家提出的回應表示不予論戰,這時那位作家大概是這樣回應的。
當你提出一個論點,而別人回應這個論點時,是表示對你的善意,一旦你排斥這個善意,這會是非常欠缺網路禮儀的行為。*
基本上兩邊不管是在戰場還是戰鬥力,都不是在同一個量級,作家這邊的論述更是極有條理,所以這段話看上去是不需要質疑的。

誰的標準

不過有一點我想釐清的是,作家使用了"網路禮儀"這個詞,這代表他認為這個觀念是通用的,雖然這句話看上去合理,但因為是合理的就值得所有人遵從嗎?
看到這則貼文之前,那陣子也碰到一些有關網路禮儀的話題,這些討論說歸說,我卻從沒有看到哪邊有過明確的規範,怎樣會是不禮貌的(當然還是有,不過不刻意搜尋根本不會看到),說別人不禮貌就像是一種自說自話,只因為有道理,對方就會就直接接受駁斥?這也是要有點修養才做得到,這在前面那則論戰中特別明顯。
光看字面要說誰比較有禮,其實對方的語氣要更為客氣保守,反而是站在作家那方的其他鄉民用字更為激烈,也就是一邊覺得對方無理,但是對方又客氣到不行,兩邊使用不同的禮儀標準,當然結果也是不歡而散。

客氣

有個說法是「禮多人不怪」,或者說多用「請」、「謝謝」、「對不起」之類,這些兩方都有做到,但這並不是問題所在,或者說在某些狀況,過度注重這些反而是種無禮。

「禮貌」的作用?
「禮貌」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在於維持秩序、避免衝突,儒家重視禮也是作為一種維穩手段,而現實中注重禮節則會成為與人相處的緩衝,或許有些禮節根本沒有意義,但是單純去遵守就自然收斂掉一些冒犯的行為,在固定圈子的生活型態裡,再小的冒犯只要日積月累,遲早都會爆發的。

陌生開發
但前面這點在網路上就毫無必要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固定,是因為不容易隨便改變生活環境,勉為其難忍忍,但是在網路上的交流都是萍水相逢,想去到一個陌生的圈子都是很輕易、不需要太多成本的。
網路上與陌生人最大的交集就是當下的話題,要是一言不和,那話題結束,事後互不往來,也沒有什麼有禮無禮(別的狀況另計),既然如此,阻擾話題發展的態度才是無禮的行為,是嘛?

沒空啦
就前面說的,最大的交集就是當下的話題,不管是討論社會議題,或是單純想交個朋友,反正是有個焦點讓人把時間浪費在這邊,這也就是說在爭論中任何的回應都是一種善意,這是讓話題延續下去的舉動,那麼既然讓人付出時間,卻又迴避焦點,不管是因為毫無道理的客氣有禮,還是自己沒準備好卻又硬ㄍㄧㄥ,都是在浪費別人時間,凍這林北糾營逆。

多元觀點

但難道我就應該忍受那些看不慣的意見?就不能單純只是對意見表示排斥?雖然說不清理由,也沒有拿鍵盤尻贏對方的本事,但就是無法接受一些觀點,不去做點什麼著實令人難受。
只不過這就是多元觀點,阿~我是不同意那些沒法整理清楚的雜訊做觀點,但是觀點要多元,就必須容納這些雜訊的發生,所以這就成了問題—不是所有的回應都是令人愉悅的,如果要求所有意見都是溫和有禮,不只是不可能實現,而且這可能會讓這個陌生世界的交流消逝大半,有些意見本身就不是溫和的。
就結論而言,我支持作家的標準,正面回應,這才是與人論戰的禮儀。
*這段話並不是該作家的原文,當初我有在後面留言,但是沒有得到回應,加上過得久了,要去徵求同意也挺麻煩的,就不直接引述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