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愛的教育(下篇)

正向教養
阿德勒醫生與兒童們的對話,從來都沒有因為眼前的小孩做了“壞事”而"否定"他,因為醫生知道,他們只不過是想要獲得大人的注意而已。阿德勒以對方的想法來反問,用他說過的話、發生過的經歷來反問他自己,藉由這些他的親身體驗來引導出真正的想法,並鼓勵他「做自己」,這樣才能將精力發揮在正確的方向。而不是透過否定他的言行作為,認為調皮搗蛋就是該懲罰,這樣只會越加反抗,適得其反。
這就像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小孩子自己的觀點來反駁他的偏差行為。
當這些孩子「出問題」時,用這些惹人注意的的作為,化為一面盾牌「保護自己」時,這時不能硬碰硬,要透過他心中的缺憾,將其化為正向鼓勵的矛,才能擊破這強韌的盾牌; 反過來說 ,如果用最差的方式,也就是言語或是身體的處罰,就像是拿槌子敲這個防暴盾牌,這樣的「攻擊」只會反彈到你和孩子的身上,最終兩敗俱傷。
這就是「正向教養」的最重要的關鍵,正向的教育與養成,在於用愛替代處罰,以前面提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但這對一般人來說真的相當不容易,你下班之後都快累死,還要放下成見,「思考」他到底是為了什麼才會惹事生非,這實在太困難了。
不得不佩服醫生的引導問話方式,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學習那種"順水推舟"般的引導,在這邊節錄書中的一小段以資參考。這是書中的一個案例,該案例是個標準的「問題兒童」(姑且稱為阿明),不只會在班上吵鬧,還會偷別人的東西,雖說課業並不差,但仍然相當令人頭疼。
阿德勒:「他們跟我說你想當醫生,我也是醫生。如果要當個好醫生,一定要關注別人,不能只在意自己,才能在別人不舒服時,好好理解他們的需求。...如果你不要做那些會被處罰的事,好好表現認真念書,大家一定會喜歡你,你也想要像姊姊一樣厲害吧,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
阿明:「喜歡」
阿德勒:「很棒,你只要盡可能地幫助她,在姐姐讀書時不要打擾她,看著姐姐怎麼做的,你也跟著試試看,相信你這麼聰明,不久之後一定也能像她一樣厲害。不要拿走媽媽或姊姊的東西,這只會讓她們不高興,就不會喜歡你。用別人會開心的方式努力,不要說謊欺騙,這樣別人就會喜歡你。」

如何不縱容地展現對孩子的愛?
正如阿德勒先生的作法,我們要用"愛"去包容與理解,就算目前這個小孩的作為多麽令人討厭,光是看到臉就厭惡,還是要試圖理解他的行為,以正向的方式關愛他,講現實一點,就算處罰能夠壓得了一時,也壓不了一世,而且大部分的時候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一旦等到長大後"生命風格"完全定型,到時可能行為可能就難以改變了。
想到現在已經是"大人”的我們自己,可是比小孩還要固執,有時候只要被講到缺點就會不高興,改變行為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孩童時期。因此越早治療越好,才有機會導向正途。
你可能會覺得,給他太多愛,會不會變成「溺愛」? 這確實有可能,阿德勒醫生的認為,該怎麼關愛和照顧都無所謂,重點在於培養小孩為獨立的個體,不讓他"完全依賴"父母親,能夠自己一個人生活,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認為讓孩子認為父母閒閒沒事,不能隨他任意差遣,否則他會誤解"愛"違和,標準就會從此崩壞。
這邊僅供參考,因為實際上該怎麼樣收起怒氣,心平氣和、輕聲細語地教育小孩,詳細的做法我也不太清楚。

總結
就算此書紀錄的是一百年前案例,你可能會覺得當下的社會風氣與現在差異過大,許多概念已經過時,但這樣想可就太天真了,我們跟一百年前、甚至是一千年前的人類沒什麼兩樣,心理與生理都和所謂的"古代人"一樣。
事出必有因,今天小孩子會做出這些"看似異常"的行為,幾乎都是他認為自己不被重視,失去寵愛,因此不自覺地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想辦法重拾關愛。身處在21世紀現代社會的我們,與以前的人差別也在於使用的工具比較高科技一點,一個是拿棍棒敲人,一個拿球棒打人,差別就只是這樣;舉例來說,如果幼年時期長期沒有安全感,長大後就會不自覺依賴在某位領袖的"領導",因為這樣他才會覺得有人保護,才會感到安心。
這些即將走向歪路的問題兒童們,需要我們適當的引導,解決心中的疑惑(即便他們根本無法察覺),用正確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滿足心中的需求。
以前只有拜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個人認為這只不過是阿德勒,不愧是個體心理學的大師,奠定了這方面心理研究與治療的基礎,開創了兒童心理治療的先例,以科學性、系統性的方法分析那些看似無解的問題行為,找出「症狀」的根源,達到對症下藥,精準地進行心理治療,在20世紀上半的當時可說是心理學領域的突破,與榮格、佛洛依德並列世界三大心理學三大巨頭,奠基了現代心理學的基礎。
最後的題外話,其實不是只有年紀較小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療,就算是已經成年的大人,看似已經能夠掌控自己的腦袋還有身體,但我們仍會做出一些「不合邏輯」的反常行為,像是對於菸酒或是偷竊上癮,刻意製造噪音,其實這些都還是根源於五歲就養成的「生命風格」。就算年紀增長了,變得比較理性,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本質的行為處理模式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當你孤單寂寞覺得冷,想被其他人關注時,仍然會用那些「比較原始」的方法,畢竟這些方法還是快速又有效,儘管看似不是這麼「理性」就是了。
如果這些不自主的行為令人造成困擾,而自己又無法控制,還是得尋求心理治療的諮詢,藉由心理師的引導,正視心中沒被滿足的渴望,用正確的方式滿足那個仍存在於內心的寂寞五歲小孩。

謝謝你看完這次的文章,如果喜歡本篇內容,可以按下右邊的喜歡,也歡迎追隨 🙂
將會不定時更新文章,每個禮拜至少會發布一篇新文章,主題涉及閱讀、技術(網頁前端為主)、加密貨幣或是其他任何有趣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