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談生命風格—愛的教育(上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個體心理學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只有從整體來觀察,才有辦法知道他今天做出這件事,是為了什麼。唯有從患者所處的外在生活環境、內在個性以及家人等各個因素,著手了解他的"故事",才有辦法對症下藥,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治療。
生命都是如此,你沒有辦法從一個細胞、一個器官就能夠知道他遇到挫折會逃避還是面對,也沒有辦法直接透過某個單一行為就直接斷定預測對方未來的決定。也就是”完整性”無法分割的,每個人就是一個單位,沒有辦法單從兩、三個觀察就直接斷定對方的人格,無法得知他是怎麼過生活的。
如果操之過急,僅從手中少數的證據推論,這無異於瞎子摸象,無論再怎麼努力,都只會"湊出"錯誤的推論,這就是忽略了人類心智的複雜程度,是經歷過了許多事情,才造就現今的你我。
除此之外,我們人類還是個會不斷往前邁進的”動態"實體,並非一旦被貼上標籤就定型的"靜態機器”,就算今天被認定為"行為有偏差",被診斷為"不正常",這不代表一輩子都是如此。誰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變得更好或更糟都有可能,全然取決於接下來的"決定"以及相應的行為,書中提到的個案,每一個阿德勒先生做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心理分析,盡可能地改變眼前的患者,將其導向"正常"(不犯罪),以融入社會走向正途,發揮每個人的潛能,達到應有的成就。

生命風格

個體與整個社會密不可分,在成年之前,我們就是"寄生"(這個詞用得很精準)在家庭之中,由父母、長輩撫養"沒有任何能力"的我們,當時的我們如果獨自在外生活,大概不出幾小時就餓死了(幾千年前可能是被野獸咬死),正因為當時的我們如此軟弱,無論做什麼都得依附於"大人"之下,尤其是幼兒時期,一舉一動都要靠著別人才能完成,最真實的基本需求都必須依靠他人才行。
幼兒時期這時候的我們,只能片面地接受這些"大人"們的照顧,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對錯,更別說"換位思考",只會覺得你沒給我那些應該要滿足的慾望,像是安全感、關愛等等基本需求,就是想辦法靠自己取得,但這些方法通常都很"粗糙",不外乎吵吵鬧鬧或是偷竊,用那些我們眼中"最糟"的方法。
這段期間過的生活,漸漸形塑出我們的價值觀與待人處世的方式,直到大概五、六歲就定型了(所以大人心中總是有個小小孩,這句話可真是無比正確,我們就是為了滿足這個人格而活)。這個根據幼年經驗發展出的獨一無二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就像是每個人的生活"演算法",你看到朋友很傷心蹲在地上哭,會想要安慰他,還是嘲笑他? 你在學校會乖乖上課認真念書,還是在班上大吵大鬧引人注意? 想必你我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決定,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風格(pattern)不同,向著不一樣的目標前進,無論是哪種決定,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心中的那個潛在慾望(有時不見得會察覺到,所以才要依靠心理師的引導)。

從目的出發

本書總共收錄了12個案例,有的喜歡上課吵吵鬧鬧,有的甚至直接翹課,跟著一群狐朋狗黨的壞朋友們到處惹人討厭,後者雖然乍看之下"比較壞",你可能會認為這種8+9小孩,十之八九會就這麼繼續下去,犯下更大的罪行,最後在監獄裡度過一生...。
稍等一下,標籤先別急著這麼早貼上去,我知道這樣是最快最簡單的方法,只要將這些"不乖"的小孩先挑出來,並將他們事先隔離,利用強硬手段閉上他們的嘴巴,只要限制各方面的自由,將其與"乖"小孩分開,好像這樣就一切沒事。確實現在很多父母、教育者也都是用這種方法,但這麼做的效果好不好,我想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
不過阿德勒先生可不覺得他們的人生已經就此完蛋,他認為這些"問題兒童”都還"有救",會做出那些惹人厭的行為,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他知道這很令人討厭(他自己也知道),就是因為足夠引起注意,他才會刻意這麼做,為了就是博取我們的注意,想重回那個備受關愛,只是身為小孩的他們,還不懂得什麼才是"正確"的好方法,只好用這個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快速且最有效的方法,來"惹我們生氣"了,這也正好達成目的,再加上如果沒有人能夠正確地指引,也只能繼續犯同樣的錯,取得更多的關注,就這樣成為了惡性循環。
因此需要透過"正確的引導”,先釐清"目的"為何。是因為孩童時期父母離異,家庭能夠給予的歸屬感不足,所以才會尋求其他管道,因而加入幫派,即便當個被使喚的"小弟",能夠擁有那些在家體會不到的"溫暖",認為有被"需要"就是被重視,是這個組織的一份子,他就心滿意足了。也不會認為跟這些人一起做壞事有什麼不好,反正他有滿足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家庭結構就是沒有辦法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不過既然知道了他想要的是"團體的歸屬感”,可以利用對方的興趣、生活中的案例,將其引導至"正確"的方向,例如推薦他參加營隊、學生會等等,這些有助於融入社會的選項,在這些團體中既能夠獲得認同,達成他的歸屬感的目的,又能正確地出一份力幫助其他人,比起待在那些為惡的組織中,對他來說更有幫助,也能夠撕下"有問題"的標籤。
正是藉由這樣的指引,讓那些"問題兒童”的未來發展,不致於越走越歪。這就是阿德勒醫生在個案治療中,最主要做的事情,透過分析個案的心理動機,找出最合適的治療(引導)方式。
...下篇待續,下一篇會介紹本書的重點: 正向教養還有該如何"愛"你的孩子。

謝謝你看完這次的文章,如果喜歡本篇內容,可以按下右邊的喜歡,也歡迎追隨 🙂
將會不定時更新文章,每個禮拜至少會發布一篇新文章,主題涉及閱讀、技術(網頁前端為主)、加密貨幣或是其他任何有趣的事
avatar-img
1會員
18內容數
每週至少分享一篇書摘或心得,為您統整那些實用又有趣的書。幾乎什麼書都讀,透過讀書尋找自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企鵝島 的其他內容
幾個小技巧看穿對方的謊言,讓他知道你再也不能隨便就呼嚨過去。 先假裝對方是無辜的 首先要做的,不是認為對方在撒謊,即便看起來真的很像是在找藉口,眼神已經在飄移,講話也不順暢,但還是先相信對方吧。 接著介紹該怎麼證明他是"無罪的"問話小技巧,幾個簡單好用的"心機套話術"。 心機套話術 四種撒謊人格
幾個小技巧看穿對方的謊言,讓他知道你再也不能隨便就呼嚨過去。 先假裝對方是無辜的 首先要做的,不是認為對方在撒謊,即便看起來真的很像是在找藉口,眼神已經在飄移,講話也不順暢,但還是先相信對方吧。 接著介紹該怎麼證明他是"無罪的"問話小技巧,幾個簡單好用的"心機套話術"。 心機套話術 四種撒謊人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雙方談話中,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以下取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