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孫叔敖對楚莊王說:「命令迅速下達,會讓人民無所適從,不可以啊!大王如果一定要把人民的車子改高,臣請求教導閭里的長官讓他們把通道上的門檻加高。乘坐車子的人都是君子(貴族),君子不能數次下車。(因此最終會自己想辦法把車子改高)」
閭、里,都是古代聚落的單位,聚落會有圍牆,僅留大門出入,圍牆的門檻兩旁會留下車輪縫隙讓馬車通過。把門檻加高,就會碰到低矮馬車的底部,就可能需要下人把馬車的車體抬高讓馬車通過,貴族們為了省去多次上下車的麻煩,就會自己去把這個問題解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只能從改造自己的馬車上動手。在整個改造的過程中,一定有人會先改,有人會忍耐一段時間再改,因此可以降低大家同時改造馬車引發的供需失衡現象。
楚莊王是上級,他有一個目標,希望把楚國的馬車改高,但孫叔敖認為把車子改高需要時間,如果是楚王下令,可能大家都會一時間想要找人來改,問題是懂得改車的也就那些人,一下子全國都要改,一定會因為人手不足造成混亂,而且強制性要大家改,一定也會遭遇反抗情緒,貴族、百姓都一定會埋怨。這對他這個宰相來說也不是件好事。所以他採用間接的方式來讓貴族自己去把車子慢慢改掉,這樣的話,目的同樣能達成,而過程會更順利、平滑,結果也會更好。
想要採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對周遭事物的因果關係有一定的觀察與理解。如果不想要用強制下令的方式命令人民把車子改高,有什麼原因會讓人民自己想把車子改高呢?於是孫叔敖想到了加高門檻,用製造乘車者不便的方式來間接達到這個目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很輕易的避免了人民的反抗心態,與因為一時供需失衡導致的混亂。
預測他請求的貧瘠封地不會在他的第二代時就被國家收回。
楚莊王在河雍打了勝仗,回國後打算賞賜孫叔敖,因此問孫叔敖想要哪一個地方。孫叔敖便請求楚莊王賞賜給他漢水附近的一片貧瘠的砂礫地。
按照楚國的法律規定,享有俸祿的大臣到了他的第二代,國家就要收回他的封地。但孫叔敖的封地一直到第九代後才被收回。楚國之所以不收回孫叔敖的封地,是因為這是一片非常貧瘠的土地,因此孫叔敖的家族最後能保有這塊土地達九代之久。
孫叔敖的做法當然是有遠見的,而且他的效力長達了九代。但讓自己受苦,而讓九代的子孫都能享受到土地的好處真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嗎?遑論這確實就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即便九代的子孫都能從中得到好處,那又是哪一種程度的好處呢?這其實也只是人生在面對富貴時的一種選擇。
地球的環境只有一個,我們別無選擇的必須選擇孫叔敖這樣的模式,來為九代甚至九十代的子孫留下一個可以維持他們生存的環境。但對於家族財富而言,這卻不一定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范蠡在當陶朱公時,大兒子是跟著他吃苦過來的,因此大兒子對於金錢的使用非常的謹慎;三兒子是看著范蠡富有過來的,因此三兒子對於金錢的花用非常隨便。(范蠡的故事請參見〈范蠡〉一章)這也是一般的人性規律。我們固然會為孫叔敖的選擇與效果而敬佩他的遠見與智慧,但這對於子孫是否真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則有待商榷!
以下是戰國時代思想家楊朱與友人的對談,這則對談又揭示出人們面對富貴時其他兩種可能的選擇。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做人就是了,要名聲做什麼呢?」
楊朱回答說:「要用名聲去發財。」
孟氏又問:「已經富有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做官。」
孟氏又問:「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死後能流傳千古。」
孟氏又問:「已經死了,還為什麼呢?」
楊朱回答說:「為了子孫。」
孟氏又問:「名聲對子孫有什麼好處呢?」
楊朱回答說:「名聲,是身體付出了辛苦的代價、心智付出了焦慮的代價,才能得到的。伴隨著名聲而來的好處,可以遍佈於整個宗族,它產生的利益可以讓鄉里的人們都享受得到,又何況是子孫呢?」
孟氏說:「凡是為了追求名聲的人一定會保持廉潔,廉潔就會貧窮;凡是為了追求名聲的人一定會保持謙讓,謙讓就會讓人看輕。」
楊朱說:「管仲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淫亂,他也淫亂;國君奢侈,他也奢侈。他的意志與國君相合,他的言論被國君所聽從。他制定的規則在齊國被順利遵守,齊國因此在諸侯中成為霸主。他死了以後,管仲還是管仲。田氏的領導人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富有,他便貧苦;國君向百姓搜刮財富,他便向百姓施捨財富。老百姓因此都歸附他,田氏最後因此佔有了齊國,子子孫孫都享受到它的好處,至今也還沒有斷絕。像這樣,真實的名聲會導致貧窮,虛假的名聲會導致富貴。」
楊朱又說:「有實事的沒有名聲,有名聲的沒有實事。名聲這種東西,實際上是虛偽的啊!過去堯、舜虛偽的想把天下讓給許由、善卷,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兩人享受帝位達百年之久。伯夷、叔齊真實的把孤竹國的王位讓了出來,而終於失去了國家,餓死在首陽山上。真實與虛偽的區別,就像這樣明白啊!」
管仲的例子,是一個與孫叔敖接近完全相反的例子。他在他那一代非常的奢侈、講究排場,但他死了之後,他的子孫沒有在齊國繼續佔有一席之地。而田氏家族,則又是另一種典型。田氏家族幾代過的日子都不算奢侈,但直到後來因此奪取了齊國的政權後,田氏家族往後好幾代才開始過起王室的奢侈、富麗的生活。
一般人對於未來,尚且看不到二三年後的景況,何況是九代的子孫呢?而且當代許多富翁都決定在死後將財產捐出,以讓他們的子孫重新接受生活的磨練,鍛鍊他們的心智。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有智慧的做法。
管仲、孫叔敖、田氏,各有各的好處。管仲的做法不一定是短視,而可能多了一點實際的味道。畢竟追求富貴,不就是為了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嗎?只要不過度的舖張、奢侈,以遭致災難,享受富裕,又有何不可!
補充註釋
關於孫叔敖的其他值得收錄的事蹟,如下:
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當令尹,全國的官吏、民眾都來恭賀。其中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戴白帽子,最後卻來弔唁。孫叔敖知道了這個狀況後,就把衣服帽子都穿戴整齊後,出來見了這位老人,對他說:「大王不知道我不賢能,讓我接受官吏和人民的付託,人家都來恭賀我,只有先生最後來向我弔唁,難道先生有什麼特別的說詞嗎?」
老人回答說:「是有說詞。自己的身分已經很尊貴,卻對別人顯示驕傲的人,老百姓將要離開他。自己的地位已經很高,卻獨攬大權的人,他的君主將會厭惡他。俸祿已經很優厚,卻不知足的人,憂患就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孫叔敖對老人拜了兩拜,回答說:「恭敬的接受您的指教,希望再聽聽其他的教誨。」
老人回答說:「地位越高,態度就要越謙卑。官位越大,企圖心就要越小。俸祿已經很優厚,就要更謹慎的不敢隨便拿取、收受別人的東西。您能夠謹慎的守住這三條法則,就足夠把楚國治好了啊!」
關於臣下選擇根據地的問題,以下也有一則可供參考。
虞卿對春申君說:「臣下從各國的歷史中聽說:『在安定的時候要考慮到危險,在危險的時候要思慮如何安定。』如今楚王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您的封地是不可不及早確定的啊!為您考慮封地的地點,不如遠離楚國首都。秦孝公封公孫鞅於商地,秦孝公死後,公孫鞅卻無法免於被後王殺掉。秦昭王封魏冉於穰地,秦昭王死後,後王剝奪了魏冉的封地。公孫鞅,是一個功臣啊!魏冉,是秦王的親戚啊!然而卻都沒有免除被奪去封地、遭到殺害的命運,這是由於他們的封地太靠近首都的緣故啊!太公望(姜太公)選擇被封在齊國,邵公奭選擇被封在燕國,最後都能壽終正寢,這是因為他們的封地遠離王室所在都城(首都)的緣故啊!如今燕國犯有攻擊趙國的嚴重罪名,趙國對它積怨很深,因此您不如向北方出兵攻打燕國。這樣做既可以讓趙國感激您,又能踐踏陷入混亂局面的燕國,最後用這些功績來確定自己的封地,這是一百代才能遇到的一個好時機啊!」
(以上收錄於《預測的哲學:歷代智者預測智慧》2022做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