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宣佈,高級專員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將於23日展開訪華行程。此次訪問為期6天,地點包括廣州、新疆喀什與烏魯木齊等。
從歷史視角觀之,此次訪問具有兩重政治意義。第一,西方內部仍有相對願意了解新疆實情的聲音。巴切萊特此次出訪,是聯合國人權事務高專2005年以來首度訪華,也是2014年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通常被外界稱作「再教育營」)議題發酵後,聯合國人權高專的首次訪視。早在此前,巴切萊特便屢屢表示希望能到新疆視察,最後終在2022年3月與中國達成協議,新疆之行正式「開綠燈」,其辦公室亦正準備發表新疆人權狀況報告。
第二,中國儘管在新疆議題上,遭受西方多年惡意圍剿,卻仍不放棄與其溝通的正式渠道。回顧過往,「再教育營」自2014年起成了攻擊中國的熱門話題;2021年,西方再度炮製新疆強迫勞動、血棉花等輿論戰線,聯合國人權高專亦於同年在涉疆、涉港議題上,與北京發生齟齬。經歷如此衝突對峙,還能促成巴切萊特出訪,不得不說,不僅聯合國人權高專克服了一定程度的政治障礙,北京一方也釋出了極大的善意與誠意。
然儘管如此,在西方發起的一系列輿論掣肘下,巴切萊特此次訪問仍難離政治干擾。
來自倫敦與華盛頓的陰影
首先,在5月24日、巴切萊特訪華第二天,英國廣播公司(BBC)刊出報道,披露由「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所提供,疑似遭駭客入侵後流出的新疆警察系統內部檔案,展示所謂新疆「再教育營」相關細節,包括有疑似逾5,000張由警方拍攝的維族人士登記照片,公安部部長趙克志、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書記陳全國等官員的內部機密講話文件。
BBC稱,外泄照片的拍攝時間為2018年1月至7月,其中至少2,884人曾被拘留。當中有人並非自願被警方列作「再教育營」者並成為「學員」。有人因為赴敏感國家旅遊、非法講經、違法使用手機、不抽煙不喝酒等原因而被帶到「再教育營」。
對此內容,美英誇張表示「非常震驚」,西方媒體更是紛紛報道。英國外相卓慧思(Liz Truss)也於同日發聲,表示有更多新疆人權的細節浮出水面,「英方會與國際夥伴站在一起,呼籲中國停止迫害維吾爾族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民族。」
無形之中,巴切萊特的出訪蒙上輿論陰影,彷彿其若不願與西媒同聲譴責中國、甚至中止行程,便要承受「被中國收買」、「不願揭發真相」的莫須有罪名。而針對此一謀算,中國外交部也加以回擊,抨擊所謂外泄涉疆文件是「反華勢力抹黑新疆的最新例子」,並強調「巴切萊特的訪問是一次增進了解之旅,加強合作之旅,也是正本清源之旅,目的是增進雙方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發展。」
然在BBC與英國行動後,美國接續出招。5月24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表示,美國不期望中國會授予巴切萊特所需的訪問權限,以對新疆的人權環境進行完整、不受操縱的評估。其指出,美國認為巴切萊特在這種情況下同意訪問中國,是一個錯誤。「巴切萊特將不能全面了解在新疆發生的暴行、反人類罪行和種族滅絕。」
5月28日,巴切萊特結束6天訪華行程,其在聲明中表示,此次訪問不是一次調查,而是一個機會,「可以就人權問題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直接討論、提出關切、相互傾聽,並為今後探索更經常、有意義的交流和為之做好準備,以支持中國履行其國際人權法義務。」其進一步補充,「我鼓勵中國政府審查所有反恐和去激進化政策,以確保它們完全符合國際人權標準,特別是確保它們不會以任意和歧視性的方式實施。」
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於同日發表聲明稱,中國對巴切萊特訪華設置條件,對訪問進行限制和操弄,美方對此表示關切。
新疆爭議的本質
綜上所述,美英種種反應,大抵不離兩個目的。
第一,在訪問期間,動員輿論攻勢,操控並強迫巴切萊特配合演出,以身處中國的「目擊性」,為西方的種種指控背書,不論是發聲譴責或中止訪問。而如此行徑,也暴露了美英的真實擔憂,即其發現巴切萊特的「可控性」或許不如想像中高,恐會在訪問結束後,說出與西方「集中營」版本迥異的新疆敍事,故要在訪問期間強制生事,擾亂並主導聯合國高專的工作節奏。
第二,如若巴切萊特未配合美英表態,則後者將持續貶低此次出訪的「真實性」。即便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工作小組早在4月25日便已進入中國、前往新疆,為巴切萊特的訪問做準備,巴切萊特本人亦強調自己在無人監督(unsupervised)情況下,於新疆接觸到由聯合國安排的消息來源人士,美英依舊鍥而不捨、分進合擊,將聯合國的行程規劃打為「紅色之旅」,暗示巴切萊特屈從於北京的政治安排,為新疆粉飾太平、「走個過場」。
回顧過往,聯合國人權高專訪問新疆,本是西方對華輿論戰的長期議題之一,歐美慣以「中國拒絕聯合國訪視」為由,有罪推定出各式慘絕人寰的魔幻場景,再以「作賊心虛」等指控,強化上述劇本的可信度;然當中國與聯合國人權高專達成共識,正式開放其前來參訪,英美卻又大肆抨擊,詭異行徑不禁令人懷疑,究竟是聯合國一夕墮落為「獨裁幫兇」,或是英美罹患了人格分裂?
平心而論,新疆爭議的根源,確有部分起於文化因素。西方受自由主義思潮襲捲多年,其人民、社會輿論本就對所謂國家、集體、管制元素持負面看法,多數人尚不能理解中國式脱貧的正面意義,自然更難中立看待集民族、反恐、發展、邊境安全為一體的新疆議題,即便是此次來訪的巴切萊特,也不能認同北京在過往的治疆政策。在此脈絡下,經歷類似苦痛與掙扎的中東穆斯林國家,反倒較少對新疆議題發表負面評論。
然儘管有文化因素影響,真正導致新疆敍事走向妖魔化的關鍵,還是西方出於大國競爭心態,持續營造的輿論戰線。換言之,新疆爭議之所以成為國際話題,甚至被上升為定性中國「邪惡政權」的象徵,其本質仍是權力與政治的殘酷鬥爭。而如此趨勢,並不會因聯合國人權高專訪問而結束,反會伴隨中美博弈的日漸激化,被反覆提起炒作。
在此境況下,中國必須對新疆議題做好兩重準備。
第一,正視新疆議題的政治鬥爭本質,並做好西方攻訐短期難歇的心理準備。在大國博弈的場域內,輿論戰應與科技戰、經貿戰同受重視,既要長期佈局,更要靈活備戰。此次聯合國人權高專訪問,便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機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過往「集中營」敍事的殺傷力,也能暴露西方政治炒作、前後雙標的焦慮面孔。
未來關乎新疆的爭議,仍有高概率在國際媒體中持續湧現,並成為西方牽制中國的手段之一。對此現象,中國須在統一內部輿論戰線、反駁不實指控的論述戰術、反擊西方人權污點的議題設置上,未雨綢繆。
第二,打鐵還需自身硬,新疆爭議的全球喧鬧,源於新疆過往騷動的真實困境,中國必須盡一切努力避免新疆重走回頭路,以免為情勢所迫,再次出台一系列強硬措施後,持續製造授人以柄的輿論傷口。
歸根結柢,輿論的「空戰」有其殺傷性,但持續使用「空包彈」,也必然降低威嚇力道與殺傷性。曾經西藏也是西方攻訐中國人權問題的籌碼之一,但伴隨該地騷亂平息、民生發展順遂,西方乃對這張手牌喪失興趣,新疆爭議由此取而代之。但如今新疆已然安寧,西方儘管出於離間中國與穆斯林世界等考量,持續在此炮製戰線,卻終究難敵現實發展。由這一視角觀之,只要北京守住新疆安定發展的現實,保持輿論鬥爭的能量,時間終將站在中國一方。
原文發表網址:
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