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中西醫學看疫情:外感、瘟疫與病毒

又是一個蹭熱度的文章,不過剛好借這個機會,簡單說一下中醫的外感、瘟疫跟西醫的病毒,有著什麼樣的連結與關係,以及中醫在治療上該如何選擇。

外感
首先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古代不會有病毒等微生物的觀念,所以能做的只有透過現象的觀察去定義疾病或病因。舉例來說,最主要會造成外感的中醫病因,稱之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這些都是可觀察到的自然天氣變化或現象,如果程度不強,或人的身體狀況良好,就不會產生問題;但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或其強度過高,就會造成身體不適。那如果一個人本來好好的,但因為天氣太熱不舒服,且表現出的特質,像是發熱發紅等,就是外感火邪;如果是因為一直吹風不舒服,且出現的特質,像是痛跑來跑去位置不定等,那就是風邪
但我們現在都知道,所謂的感冒,應該是接觸病毒造成的,這樣說來不就表示中醫很不科學,一個不科學的理論用來治病,會有療效嗎?這邊我認為要切成兩個部份來思考,也就是一個被中醫認為是外感六淫的患者,其實有兩種可能:
  1. 患者不是病毒感染:因為氣候溫度變化造成的身體不適,如過敏(流鼻水、打噴嚏、咳嗽...)、肌肉痠痛緊繃、自律神經失調(腹瀉,冷熱不調)。這裡可以發現這些症狀跟病毒感染其實很像,所以許多人確診時會無法發現也是這個原因:以為是過敏。
  2. 患者病毒感染:出現感冒症狀,像是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
所以我們要處理的東西總歸就是兩個:相關症狀的舒緩與病毒的殺滅。
中醫方劑往往有著多樣藥物,在這類外感的方劑中,其中有些藥物就會用來處理症狀,有些則可用來處理病毒,甚至有些兩者皆可;而身體在症狀的調養下漸漸恢復時,也有更好的能力殺死病毒。所以不管碰到的是哪種,都一樣會有效果,至於我們是如何知道這樣做有效?就是靠古代的經驗紀錄與現代的臨床運用經驗,也就是說中醫治療是先有效再說,理論往往是後續的解釋而已。
所以一個祛風的方劑,既可以處理風吹過多的身體不良反應,對於病毒往往在現代的藥理學研究也能看到一些治療作用。其他的外感類藥物亦同。

瘟疫
那中國古代有沒有觀察到更明確的病毒感染事件?自然是有的,往往在書中稱之為瘟疫、疫癘之氣。明代吳又可在其書《溫疫論》中提到:「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 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其與外感不同,跟個人體質關係較少,具有強烈傳染性,這跟現代的病毒流行就基本相似。其在古代往往也造成重大的傷亡,曹植在《說疫氣》中描述的:「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
外感 v.s. 瘟疫

病毒
簡單來說,瘟疫多是中國古代對於病毒(微生物)大流行的紀錄,而外感則包含了天氣變化造成的症狀與較弱的病毒與細菌等微生物感染
回到現代,目前中醫治療上大致有兩種狀況,一個是直接開立成藥,比如說清冠一號,另一個則是要實際看診辨證論治。其中第一個的處置模式比較像是對應瘟疫的快速手段,畢竟不見得所有病人都能有條件去看診,清冠一號在研究中也確實能針對病毒產生作用,而其弱項就在於對於症狀的調理不能因個人做詳細的變化,且患者疾病一旦產生變化也無法相應調整;而看診的好處就是相反,雖較麻煩也比較慢,但往往能做得更為周全,因人因時的調整細微用藥。
舉例來說,一個病患剛確診新冠時,高燒咽痛,這時如果手邊剛好有清冠一號,直接服用有很大的可能性可對病程有所助益;但隨著時間推進,症狀轉輕且發生變化,不再高燒,但精神疲倦身體沉重,這時續用清冠一號的效果可能只剩下抑制病毒的部分,對於體倦等症狀就不再有用甚至可能略有妨害;這時如果轉成辨證用藥,在症狀與身體機能的調整上就能夠兼顧,可以預期效果更好。
最後,附上一張圖簡單比較一下固定成方的產品與辨證開藥的差異,供大家選擇上可以參考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