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小鎮到許多小鎮──小鎮文創‧何培鈞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鎮文創」雖然只是在台西客運後面一間小小的平房,卻是匯聚和散發巨大能量的所在地。
2022年造訪竹山,我特意挑了小鎮文創每月一次「光點小聚」的日期,這個聚會關注地方發展的相關議題,每一場都邀請兩、三位各界專業人士前來做專題分享,有興趣的在地居民或外地朋友都可以參加,並在會中進行交流。訂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小聚,一辦就是10年從未間斷,就算遇到跨年前夕,仍然有許多朋友從各地前來參與。一個活動可以持續這麼久,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於是我在心裡許願一定要找機會親臨現場。
光點小聚,每次都會有老朋友、新朋友從四面八方來到竹山。
小鎮文創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從民宿、社區到小鎮的社會省思實踐之路」為培鈞15年來持續做的事情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他常提起第一次辦光點小聚時,現場加上他和工作人員只有5個人,夥伴沮喪地說不用辦了,竹山沒有人要來參加這種活動,培鈞卻回應:「怎麼不想想這3個人為什麼願意來?」這次他一樣堅持下去了,小聚的參與者從個位數到百位數、從實體到線上、從竹山到海外。
這麼多年過去,培鈞還是理著小平頭,最常穿著白T恤,不變的更是四處奔走、分享理念的熱情,他說:「最重要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做的。」從一個26歲的青年,如今年過40,培鈞開始自稱中年大叔,他用身體力行的人生寫故事,而他心裡著急的是,經過了15年,有沒有年輕的一代接上來?

教育才是關鍵,讓孩子認識故鄉

談地方創生,絕不是一年半載得以成就,更需要能在地方上凝聚共識,而它可以複製嗎?培鈞怎麼從竹山經驗看台灣鄉鎮的發展機會?
台灣從30年前的社區營造開始累積走到今天,他認為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認識故鄉的教育」這件事。台灣土地面積那麼小,為什麼城鄉落差那麼大?「因為我們的考試制度是把全台灣各地的孩子訓練給城市的行業去用的制度。」孩子對自己的故鄉不認識,每天在學校、補習班、家裡跟安心班之間移動,不知道家鄉有幾條河、住了多少人、有什麼產業,就這樣一路從國小、國中念到高中,考完大學就走了,「每一年考試所送走的年輕人遠不及我們15年能夠帶回來的人。」培鈞語重心長地說,因此他認為解決台灣城鄉差距問題,第一個重要的基礎工程是給孩子有城鄉移動的生存能力,下鄉不是施以恩惠,他直言從這個角度看事情很有問題,他跟年輕人說:「竹山不需要你們為了幫忙而來,但是你可以為了探索自己的未來而去。」
何培鈞分享北中南東和離島創生數位匯流中心的匯流媒合概念。
基於這樣的想法,他和長期的合作夥伴、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張文山老師,透過雲科大的USR計畫,開發國小、國中、高中認識故鄉的教材,一起構思給孩子的12年數位學習身分證。爸媽可以帶孩子透過數位身份證參與社區的真實提案,這些專案扣住SDGs永續發展目標、地方關係人口,鏈結城市資源,將孩子投入的議題用區塊鏈做成記錄,這個參與的過程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歷程檔案,而不是像現在為了甄試大學才臨時抱佛腳去參加各種營隊的奇怪現象。

創生平台,從竹山串聯海內外

Covid-19疫情這兩年,培鈞親自奔走各地交流理念的節奏被迫延緩,但他的思緒可停不下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做更多、更有效率的串聯?他認為那就是善用網路和數位科技,於是2021年「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在竹山成立了!
透過數位工具可以讓串聯和延續變得更加容易,成為培鈞積極推動的重點,他把眼光放大到全台灣甚至亞洲,在一個「創生平台」的概念和架構下,找到理念相同的夥伴分別合資成立公司,在台灣,把據點擴大到北中南東和離島,有台北、南投竹山、高雄美濃、花蓮新城、馬祖津沙;在海外,有中國福建、馬來西亞怡保、日本千葉。「我們可不可以花十年把這個事情理出一個頭緒來?」他說成立公司表示深耕地方的決心,不是做完專案就離開。
何培鈞在光點小聚上分享前進馬來西亞的南向經驗。
在此之前,他做過中國、日本委託的鄉鎮改造案,這些經驗開闊了他的視野,累積成更大的能量。培鈞的第一個海外項目是在湖南一個大景區中的社區,21公頃的土地上,本來計劃要打掉80幾棟民宅蓋酒店,後來他們看到竹山,希望借重竹山經驗,留下民居進行改造。
從來沒做過面積這麼大的案子,讓培鈞一度猶豫,但是當他看到在地20幾歲的年輕人和來自德國、法國的團隊熱烈討論著想法,他心想:「我在台灣努力這麼久都沒有這種機會」,於是他決定留下來,成為臺灣經驗西進的一個成功案例。

小鎮經驗,亞洲思維

如果沒有這次的經驗,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後來他在中國又做了寧波湖城鄉、廣東茶龍村;還有日本山形縣戶澤村的農村產品設計、富山縣冰見市的竹子產業輔導計畫;他到馬來西亞,感受到當地從種族、語言、食物、服裝到建築,那種豐富綻放的多元性又更勝台灣的漢化社會。
當松村勳老師邀他到日本協助地方創生,起初他不可置信,地方創生不是我們從日本學來的嗎,怎麼會需要我們的幫助?松村勳老師是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在花蓮住了幾十年,退休之後回到日本,回去之前他來到竹山,聽了培鈞在一個小鎮居然一做就是15年的故事,哽咽感動地說,這才是真正台灣的樣子。松村勳老師告訴他,日本的年輕人對於家鄉要消失了,覺得那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沒有關係,能不能把這樣的台灣精神帶到日本。
今年是光點小聚跨出竹山的第一年,北區光點小聚第一場,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
「原來我在家鄉做的同樣一件事,可以跟不同的海外團隊合作,一件事情可以變成多樣的連結。」培鈞說,雖然是在很小的山城小鎮,但如果有亞洲思維、世界思維,就不用擔心地方沒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認識竹山小鎮,是2012年,從「天空的院子」開始。當時,這座藏在山間的三合院民宿已經遠近馳名,古孟偉與何培鈞兩個年輕人舉債千萬、山中修屋,讓一間用竹管、編竹夾泥牆古法建造的百年老宅得以重現古典優美的樣貌,這個熱血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我認識竹山小鎮,是2012年,從「天空的院子」開始。當時,這座藏在山間的三合院民宿已經遠近馳名,古孟偉與何培鈞兩個年輕人舉債千萬、山中修屋,讓一間用竹管、編竹夾泥牆古法建造的百年老宅得以重現古典優美的樣貌,這個熱血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東關山是個老鄉,有迷人的晨光,也有百看不厭的落日晚霞,因為地處偏遠,觀光客總是來了又走,年輕人也無奈北飄了。關山人口六七千人,老人佔一千八百多人,這鎮雖然老化了,卻因為老化而受到諸多關懷,不僅是慈善團體進駐,連學校的師長也在教室中將善苗種進孩子的心田,孩子見苦知福,知道付出是福氣。 人老了沒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台東關山是個老鄉,有迷人的晨光,也有百看不厭的落日晚霞,因為地處偏遠,觀光客總是來了又走,年輕人也無奈北飄了。關山人口六七千人,老人佔一千八百多人,這鎮雖然老化了,卻因為老化而受到諸多關懷,不僅是慈善團體進駐,連學校的師長也在教室中將善苗種進孩子的心田,孩子見苦知福,知道付出是福氣。 人老了沒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