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出外打拚生存實屬不易,舉凡房租、生活費等,只要一睜開眼睛就得花錢。每月的薪水所得,扣除這些零零總總,存款餘額所剩不多。
「倫理道德」的觀念,在華人社會根深蒂固,不少人會提供家中長輩所謂的「孝親費」或「生活費」。不過,有位網友分享了自身
慘痛教訓,也讓其他人同情:「別再被親情綁架了!」
原PO是位在南部的上班族,部分的薪水會撥3萬元給家裡做生活費,當時由還在工作的媽媽統一調度,不過他特別提到母親的消費觀念:「非常追求各種奢華名牌,東西一定要用最好,出門一定要海派請客才有面子,寧可在家縮衣節食出門也一定要光鮮亮麗!」
出社會後兩年多,原PO因為外婆贊助的頭期款,名下有了人生第一間房,申請約400萬房貸,分20年償還。
原以為相安無事,直到去年看到房屋貸款突然變成了500萬,他急忙詢問母親怎麼回事?得到她的回應是:「現在物價漲、(你)沒在買菜煮飯,三萬生活費根本不夠」,於是把房子拿去做增貸。
事後原PO回想不對勁,平時看媽媽名牌衣服鞋子一直買,誤以為家中開支是沒問題。這8年過去了,不僅沒還到房貸,還多增加了100萬元,深怕房子最終面臨法拍的命運,就算內心掙扎,他仍毅然決然要賣掉房子。
媽媽對於兒子的做法,完全不領情,因為自己的「面子」最重要。她指責兒子:在外租房很丟臉,會害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且兒子的房子只是借名登記而已。私自去查貸款餘額的行徑,很不尊重她。
因房子增值很多,賣掉後扣除貸款還剩250萬左右,原PO以為繳的是「貸款」,但他媽媽覺得原PO給的是「生活費」,他天真以為剩餘的250萬可以母子對分,但媽媽卻覺得都是屬於她的!後經協議下自己拿50萬,剩下200萬都給媽媽。
或許有前車之鑑,加上媽媽自己對「租屋條件」異常嚴苛。原PO警惕考慮再三後,決定將這200萬,改留給媽媽作為養老費,自己則繼續按以往每月給媽媽3萬的孝親費。
沒想到媽媽一氣之下,對兒子使出「奪命連環Call」,要拿回那200萬。這種種的一切,已讓他感到非常厭倦「明明以前認識的媽媽,不是這樣的人…」最終,自己搬出去住,拿了50萬當頭期款,買了間小房。
對於金錢異常偏執的媽媽,怎可能就此放過自己的兒子?他提到在外租房的媽媽,時不時抱怨「3萬生活費還是不夠用」更頻頻對他語帶威脅:「養孩子沒用、連基本的晚年尊嚴都不給她、人老了還要煩惱生活費。甚至屢次保證200萬給她,從此以後她自生自滅,當沒生過我。」或「原PO買房自己爽住,卻讓母親在外租房」諸如此類的「情緒勒索」台詞,他早已感到麻痺了。
在文末甚至提到:「我真的好累,我不羨慕很有錢的家庭,但我很羨慕願意照顧好自己的父母親。」感受得到原PO身負一道名為「親情」的桎梏,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身為兒子的無奈。
貼文有近250則網友留言回覆,大多數人贊成原PO不要再心軟,無條件資助母親,會影響彼此未來的生活品質。
有人說「你媽完全把你當提款機不是兒子」,也有人理解他的難處「由奢入儉難、愛面子、維護尊嚴,這些都是很多人會犯的毛病,只是現在你遇到的對象是你媽媽,所以心很累。 家庭問題有時候真的無解,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的心、知道自己並非惡意如此對待媽媽,該做的還是要做、必須避免的儘量避免,問心無愧就好了。」
另外,也有人針對原PO的房子被媽媽增貸一事追問:「明明房子是自己名下,為何媽媽可隨意增貸?銀行不需要過問所有權人?」就有熱心網友留言分享,這可能與「設定最高限額抵押」有關,即借多少算多少的利息。
比如設定800萬的抵押但只借500萬,那只需付500萬的利息,且還有300萬可隨時貸款。所以假如印章和存摺都握在媽媽手裡,等同隨時可領用這筆錢。
隨後本人回覆補充:「原先證件和印鑑一直都放在家裡,以前大小事都是媽媽在處理我也不會多想,更不可能防著自己媽媽,現在都收回了!」
有人說:「活著,就是一種修行。」因為不僅自己的生活要打理得好,就連身旁的親朋好友,都可能變成寄宿你一輩子的冤親債主,等著你發揮大愛,來渡化他們。
如果是你,你願意始終當個孝順的擺渡人?還是能狠得下心,一生背負著「不孝」的罪名,和至親撕破臉呢?
「兒女囧很大」的真實案例還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