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台灣男子葉石濤》紀錄片觀後感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在葉石濤的紀錄片中證實了是某些人極不切實際的幻想。
人稱葉老的葉石濤, 20歲前長於日本殖民、因為富裕家庭的背景及已漸露的文學才華,我想葉老少時是意氣風發的。戰後台灣進入國民黨威權統治,一方面是語文的轉換、再學習,另一方面是當權者對文化/文學的打壓監控,葉老的壯年是受挫抑鬱的,尤其莫名的入獄,對其性格及創作影響甚鉅。
(照片取自「台灣男子葉石濤」臉書粉專)
(照片取自「台灣男子葉石濤」臉書粉專)
葉老之子提到:父親的字如其人,能圓則圓、能圓絕對不會方,因為他的稜腳早已被磨光了。
葉老的「螞蟻哲學」,自稱「無用的人」不敢革命造反,連自我保護能力也沒有,只能像螞蟻一樣隨時提高警覺,防止被人一腳踩死,加上那句他常掛在嘴邊的「不想再進去了」,更可看出3年政治黑牢是葉老難以揮去的惡夢,牢牢地捆綁著文學創作者本該有的自由奔放。
即使對威權驚恐,葉老也絕對不是如他自訴的毫無反抗。
「台灣男子葉石濤」紀錄片劇照(照片取自「台灣男子葉石濤」臉書粉專)
在那個黨外政治風起雲湧之反動年代,葉老於1977 年發表〈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提出「台灣文學主體性」、「台灣意識」的概念,其後《台灣文學史綱》、《沒有土地、沒有文學》,強調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文學、有台灣土地認同的文學,才能稱為台灣文學,為本土文學敲下定錨之鎚。
不禁想,國民政府攝人心智的極權統治、雖是葉老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是否也也成為其翻轉原本以中國文化為主的文學論述的動力?
原以為以台灣作家為主角的紀錄片會陳義過高但好看性低,但許卉仁導演及林靖傑監製的台灣男子葉石濤紀錄片,卻極具深度也異常的流暢好看,看得出團隊的真誠、用心。
阮昭雄議員包場觀賞「台灣男子葉石濤」(照片取自阮昭雄議員臉書粉專)
影片以戲劇、舞蹈、動畫、版畫、音樂、落語、攝影等形式再演繹葉老的小說、散文等文本,導演處理的相當細膩深層,營造了一波波情緒及思考的堆疊,是相當有意義的跨域及跨世代對話。
(照片取自台灣男子葉石濤臉書粉專)
想像著:2000年初漫步於左營蓮池潭畔,穿著普通隨性、戴著細邊眼鏡的老者,時而逗弄著路邊慵懶躺臥的老黑狗、時而望向對街做著資源回收的婦人,錯身的路人大概很難想像他是甫獲行政院文化獎殊榮的文學大家,更難想像他對台灣文學的影響力。
然,散步之際坐於石椅休息、陷入沉思的葉老在想什麼呢?想著的是被政治無情束縛的一生,是台灣文學的根源與走向,還是台灣這個命運多舛國家的未來?
(照片取自阮昭雄議員臉書粉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