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走入教育的誤區了嗎?談觀光式教育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學生的家長跟我抱怨到:我就只是希望他好好唸書,好好上一所高中、大學,將來畢業了就能應徵到好工作。我為他規劃了這麼多,給他足夠的資源,讓他補習,補習費都好貴呀!都是為了栽培他,但他卻一點也不懂我們的辛苦,說現在所學不有趣,不符合他的興趣?然後說要重考,興趣能當飯吃嗎?這樣他大一休學不就慢別人要兩年了?
這是我在父母口中,時常會聽到的擔憂,因為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期望走,深怕孩子落後別人,將來出社會沒有競爭力,生活辛苦,因此總希望孩子在求學、工作的每階段,都在他們為他制定好的藍圖中謹慎步伐,不要犯錯的前進,保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反而是弱化孩子的處事能力、心智的強韌度。
在暢銷書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書中,把這樣按照普羅大眾的成規教育前進的學習,稱為:觀光式學習,觀光式教育就像我們參加旅行團觀光一樣,踩了很多的景點,大家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做,但事後回想起來好像是走馬看花,流程都走了,卻無法帶來深刻的內涵。
因為孩子的焦點,跟著父母的眼光,都放在結果的成績上,而急著繳交成績單給別人看,想證明自己,焦慮於拿不出好的成績單時,那他就很難在過程中去沉浸思考、累積內涵。
與之相反的學習型態,塔勒布稱為「漫步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就像在生機勃勃的林間小路施施而行,充滿發現,對於機會或挑戰都歡迎,而能從不確定中獲得進步。
父母可能會說:沒有內涵至少有頭銜、有文憑光環,以後好做事賺錢阿,內涵什麼的,等職位有了後再適應和在學不就好了?
重點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只可能停在一個好位置、好職稱就不再前進了嗎?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過程。
環境隨時在變動,若只是想要某位置的名聲,就讓自己不再變動,那不過是以高傲的虛榮心,創造一個優越感的屏障,希望能夠努力很少,卻獲得巨大的回報,但這樣的人往往會對生活感到不滿意,因為生活的問題層出不窮,他們卻不想承擔。
在白手起家的富豪所寫的納瓦爾寶典,或是關於創業的書籍,都會提到「飛機起跑線」原理。
指一件事情要成功,都要像飛機一樣有一段距離的助跑,在助跑時是多加嘗試、默默無名、付出很多但成效式微,然後一夕爆紅,聲勢聲量斗升,化成線圖,就似Nike的勾勾。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就想複製其商品或模式,但在大量複製後,往往只能短暫生存就面臨倒閉。
原因就在於根基不穩。一件事別人終能幹成功,是因為他先前在此領域中,已嘗試了千萬遍,能夠忍耐挫折,也在挫折中學習到對變化的應對力,外面什麼問題來,他都能解決。
那累積雄厚的內涵(在某個專門領域的累積),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回來談競爭力這件事,若父母只是讓孩子按照觀光式學習,幸運的話或許能順利的獲得亮眼的成就與頭銜,但在繼續的人生旅程中,終將面對外界更多不可琢磨的變化,很有可能此挫折而一蹶不振,因為這一切的前進,孩子不過是順水推舟地,並未做好承擔、面對困苦的足夠準備,他沒有長出那個承受力。
就算能短暫風光,缺乏足夠的內涵,也使之終難持久。
成功無法複製,也沒有所謂成功的道路可以依循,當父母若只看到那華麗的表象,以為依循一樣的路子就能成功,反而是緣木求魚。
因為不斷努力而累積的內涵,與牢不可摧的忍受力,才是成功的根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男方和女方每月各自拿3萬養家共6萬,但這6萬又要支付房租1.6萬和保姆費1.5萬等等,女方被男方抱怨不會存錢亂花,根本無法存錢買房,所以女方上來po文,請大家看看她的開銷何如? 其中,教育費每月6000,包括中英文圖書和繪本,以及一些課程。那一個2.5歲的小朋友會需要這些嗎?
喜歡挑剔,或不自覺嫌棄別人的人,他們底層的心理運作有兩種假設,可以解釋: 假設一、想要踩在別人身上,有優越感,反應內心不夠強大自信,才要尋求外在形式的滿足。 假設二、喜歡挑剔的人是不容易包容別人 不容易包容別人的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唯一的、好的,而這樣價值觀單一個人是如何養成?
「心理師,我和我的男友又吵架了…這次是因為採買家具的事情,原本說好是我負責,可是我一忙起來,來不及去處理,他就自己幫我處理,可是我不喜歡他這樣啊! 一來他會很累,二來顯示的我很懶惰,但我又不是這樣的人…但他就認為我小題大作,他很生氣的認為他已經盡心盡力還要被我嫌…」
人家說「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這些鼓勵人心的話語,到底是真的或假的? 當我們滿懷希望的憧憬一件事情,他能否成真,到底是自主的決定,還是受大環境的影響擺布,我們個人的意志所能達成的力量又占了幾成? 要做成一件事的秘訣,其實有下面幾個層面可去思量…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男方和女方每月各自拿3萬養家共6萬,但這6萬又要支付房租1.6萬和保姆費1.5萬等等,女方被男方抱怨不會存錢亂花,根本無法存錢買房,所以女方上來po文,請大家看看她的開銷何如? 其中,教育費每月6000,包括中英文圖書和繪本,以及一些課程。那一個2.5歲的小朋友會需要這些嗎?
喜歡挑剔,或不自覺嫌棄別人的人,他們底層的心理運作有兩種假設,可以解釋: 假設一、想要踩在別人身上,有優越感,反應內心不夠強大自信,才要尋求外在形式的滿足。 假設二、喜歡挑剔的人是不容易包容別人 不容易包容別人的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唯一的、好的,而這樣價值觀單一個人是如何養成?
「心理師,我和我的男友又吵架了…這次是因為採買家具的事情,原本說好是我負責,可是我一忙起來,來不及去處理,他就自己幫我處理,可是我不喜歡他這樣啊! 一來他會很累,二來顯示的我很懶惰,但我又不是這樣的人…但他就認為我小題大作,他很生氣的認為他已經盡心盡力還要被我嫌…」
人家說「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這些鼓勵人心的話語,到底是真的或假的? 當我們滿懷希望的憧憬一件事情,他能否成真,到底是自主的決定,還是受大環境的影響擺布,我們個人的意志所能達成的力量又占了幾成? 要做成一件事的秘訣,其實有下面幾個層面可去思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算現在強調多元學習,但很多事情都沒有模板的時候,就是讀書才有標準答案,就是複製父母的方式最簡單。 我們盲目的學習我們所看的到的方法,去跟著別人後面走。但是沒有目標又怎麼會有動力?從我們懂事開始去學校,就都只是被環境壓迫而已。 如果是寫小說你會發現故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算現在強調多元學習,但很多事情都沒有模板的時候,就是讀書才有標準答案,就是複製父母的方式最簡單。 我們盲目的學習我們所看的到的方法,去跟著別人後面走。但是沒有目標又怎麼會有動力?從我們懂事開始去學校,就都只是被環境壓迫而已。 如果是寫小說你會發現故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