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行動到環境運動―兼談荒野所謂的「由下而上」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已經舉行八屆了,連續好幾屆我都應邀擔任評審,以往我因為行程關係,總是匆匆來去,今年剛好有空,就全程參與二天的活動,中間也有很多時間跟伙伴們聊天,同時也感受到大家對環境的關懷與付諸行動的決心。
在論壇分享的團隊,不管是少年組、青年組到成年組,都是一小群人,看到周遭環境還有待改善的地方,而且自己似乎可以盡點心力,就自發地尋找方法來設法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行動,再把這些經驗彙整,來到論壇分享,也讓其他環境行動者彼此可以觀摩學習。
所有的行動一定是來自於一個人或少數人的起心動念,念頭的產生就像是灑下一粒種子,只要持續行動,總會成長茁壯,甚至因為這個善念與願力而吸引到更多人的參與投入,最後終將蔚然成林,就像滴涓之水成滂沱巨流。
換句話說,每個環境行動都有可能變成環境運動。行動的發生時間很短,影響層面小,而運動是種長期且全面的改變。我覺得這八年來在環境行動論壇發表的行動,很多都有潛力發展成運動,只要當初發心願的伙伴願意持續投入,並且影響並感動周邊的伙伴一起參與,當參與的人多了,就是環境運動。
我在跟荒野伙伴或社會大眾介紹荒野的文化與特色時,會提到荒野是個「由下而上」的組織,這個環境行動到環境運動的發展,也是由下而上的例子。
荒野的志工組織以「工作委員會」為長期編組,每個委員會都有自己的目標與志工訓練課程,但荒野這十多個委員會並不是由某個幹部說:「荒野應該做這件事,所以指派一群志工,撥下經費,然後開始發展與建構課程與活動內容。」這種方式是由上而下。
但荒野是採用由下而上,也就是一群人想做某件事,然後號召更多人一起參與,等到參與的人多了,才自然而然形成工作委員會。
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並沒有說哪一種比較好,而是看不同領域與需求採用不同的做法。
荒野的志工體系目前採取由下而上,我覺得最大好處是可以展現志工的熱情,因為所有事情都是志工發願要做的,所以可以「低度管理、高度自律」,這種由下而上,也是我們常說的──「搭舞台讓志工發揮」、「荒野只要構築一個良好的文化與氛圍,讓志工自由自在地在此實現自己的夢想。」
也因為荒野的所有志工體系,都是志工發出善願的投入與奉獻,因此荒野的志工即使沒有任何車馬費,便當錢交通補貼,卻仍能持續不斷長期投入這是最大原因。假想另一種情況,若是事情的發生來自於上面資深幹部想做什麼事,然後要志工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聽指揮完成這些「上面」認為重要的事,恐怕志工的熱情很難持續下去。
在這次的行動論壇裡,從少年組、青少年組到成年組,都有機會演變成長期的志工小組,甚至成長成工作委員會的潛力,盼望這些行動的小苗能在荒野裡持續成長茁壯,並終將長成一片樹林。

坐而言到起而行―環境行動論壇有感..寫於106.07.20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培訓課程演講時,總會提醒這些志工,自然解說講的再生動有趣,甚至令民眾又哭又笑,可是過兩天股票跌了、孩子考試考砸了,那場演說秀早就忘得一乾二淨;活動設計得再精彩,也比不上大怒神海盜船的刺激,或者線上遊戲那麼令人欲罷不能。
更何況,荒野以一個公益團體的角色,向社會大眾募款,應該不是為了增加一些自然課老師或者帶領一些打發孩子時間的遊戲吧?那麼,該如何檢視荒野的解說或活動的成效呢?
我總是覺得,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改變,也就是經由荒野的努力,是否能讓人在每天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上有所改變。否則聽了再多的演講,或參加再多次的活動,也只是浪費了社會的資源。
如何讓一個人改變?最簡單的方法不是讓他接受更多的環境教育,而是讓他有些具體的環境活動,當一個人願意站起身,踏出家門,為環境付出直接的行動,不管大或小,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行動,只要他真的願意主動做點事,相信他從此就不一樣了。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對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是非常開心,也非常感動的。
看到三十多組的團隊報名這個論壇,來分享他們這一年做了什麼事,從動機,發現問題,然後設計行動方案,到執行過程與檢討,最後反思及進行下一階段的行動規劃。論壇採取正規的學術報告形式,嚴格管控時間,每個方案報告後立刻有評審講評與建議。
最令人感動的是,二O一七年在三十多組報名的團隊中,有二十多組是國中與高中的荒野小志工,他們或許經驗不足,但是那種熱情與使命必達的自我要求,讓在場的大人都很感動。
這次論壇的籌備與現場一切工作,也是由二十多位中學的小志工來承擔,他們並且雄心壯志地承諾,明年會繼續舉辦,並且希望有機會也有能力邀請其他國家的青少年團隊來報告他們的環境行動,也就是舉辦一個國際性的環境行動論壇為目標。
美國波斯牧師曾觀察到一個人成長中有個重要蛻變的時刻,他稱為「神聖的不滿足感」,也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看不慣的事情,可是通常只是用嘴巴抱怨一番就過去了,然而當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戴蒙也發現,近代的許多年輕人喪失了生命的追尋,也許物質環境很好,學歷很高,但是卻呈現兩極化,一則對社會冷漠而疏離,另外就是憤世嫉俗只會罵而不想現身參與。如何讓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恐怕是當代新的課題與挑戰。
在威廉戴蒙的研究與調查後認為,少數願意參與有意義活動的年輕人,他們能夠集中力氣勇於實踐自己的夢想,大多在青春期曾經經歷過以下幾個美妙的時刻:
一、 曾經與家人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二、 發現世界上有某些很重要的事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三、 體會到自己可以有所貢獻,並且形成一些改變。
四、 獲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展開初步的行動。
五、 透過行動有進一步的想法以及獲得所需的技能。
六、 學會務實有效率地處裡事情。
七、 把這些行動所學習的技能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我們大人是否曾經題供了孩子建議自我價值與義意追尋的機會?我認為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荒野保護協會已成立了二十多年,我們不敢說為台灣守護下多少自然野地,有多大的貢獻,但是許許多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付出行動的荒野伙伴,讓我們有信心繼續往前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寫道:「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環境行動論壇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
明年,環境行動論壇期待有更多的團隊來分享與交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跟兄弟姊妹吵架或跟父母賭氣時,你會躲到哪裡去?一個沒人知道但又很安全的小角落,在這我們創造或尋找出來的小空間裡,安靜地讓自己的心情平穩下來,這個小角落就是我們的秘密基地。 他在書裡提到,製造秘密基地最重要的是──有空間、有時間、有伙伴,因此首先要找「三有」。 尋找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
    有著名的企管大師在回憶中發現:「我回顧自己的人生,發現我父母給我最好的禮物並非他們為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有為我做的。」 假如我們夠誠實的話,我們過去從跌跌撞撞獲得的人生經驗與生命啟示,不都是因為父母親沒有為我們代勞,放手讓我們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從失敗中學習,後來才擁有今天還算滿意的人生嗎?
    有一個關於團隊文化的研究發現,當團隊能信任伙伴,安全感越高,犯錯率也就越高。 最初的研究結論認為,心理上的安全感會滋生出自滿,而且當伙伴彼此信任時,反而不太會去質疑別人或仔細檢查自己的工作。 什麼是伙伴 #荒野文化絮語 互挺的荒野伙伴關係 松雀鷹回答:「這就是所謂的相挺吧!」 #荒野文化絮語
    2012年初出版的「迷路原為看花開」書中曾提到我至今仍保持著用筆書寫的習慣,而且只要有朋友寄賀卡給我,不管熟或不熟,只要是親筆來函的,我一定親筆回覆,想不到許多讀者真的寄卡片來。 可惜的是,寫信的藝術也將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年輕人恐怕已經沒有人收過,甚至看過一封真正的信件。
    荒野的志工絕大部分都有個自然名,很多非荒野人聽著伙伴彼此以動植物或各種自然現象來互稱,覺得非常有趣,而荒野伙伴也會好奇,究竟要求荒野志工取自然名的由來是什麼?荒野裡也有一些略有出入的版本在流傳著。 這個概念最早起源可以追溯二本書跟一部電影。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寫於2016年
    相信每個中年以上的朋友,在年少時一定捧讀過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不管是世界文學名著,還是中國的歷史演義,不然就是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很高興東方出版社七、八十年來,仍然不斷推陳出新,舊版書除了重新編排之外,有的還會找作家重新改寫,以更符合新世代的閱讀習慣。 後面附上這一大類的總導讀。
    小時候跟兄弟姊妹吵架或跟父母賭氣時,你會躲到哪裡去?一個沒人知道但又很安全的小角落,在這我們創造或尋找出來的小空間裡,安靜地讓自己的心情平穩下來,這個小角落就是我們的秘密基地。 他在書裡提到,製造秘密基地最重要的是──有空間、有時間、有伙伴,因此首先要找「三有」。 尋找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
    有著名的企管大師在回憶中發現:「我回顧自己的人生,發現我父母給我最好的禮物並非他們為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有為我做的。」 假如我們夠誠實的話,我們過去從跌跌撞撞獲得的人生經驗與生命啟示,不都是因為父母親沒有為我們代勞,放手讓我們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從失敗中學習,後來才擁有今天還算滿意的人生嗎?
    有一個關於團隊文化的研究發現,當團隊能信任伙伴,安全感越高,犯錯率也就越高。 最初的研究結論認為,心理上的安全感會滋生出自滿,而且當伙伴彼此信任時,反而不太會去質疑別人或仔細檢查自己的工作。 什麼是伙伴 #荒野文化絮語 互挺的荒野伙伴關係 松雀鷹回答:「這就是所謂的相挺吧!」 #荒野文化絮語
    2012年初出版的「迷路原為看花開」書中曾提到我至今仍保持著用筆書寫的習慣,而且只要有朋友寄賀卡給我,不管熟或不熟,只要是親筆來函的,我一定親筆回覆,想不到許多讀者真的寄卡片來。 可惜的是,寫信的藝術也將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年輕人恐怕已經沒有人收過,甚至看過一封真正的信件。
    荒野的志工絕大部分都有個自然名,很多非荒野人聽著伙伴彼此以動植物或各種自然現象來互稱,覺得非常有趣,而荒野伙伴也會好奇,究竟要求荒野志工取自然名的由來是什麼?荒野裡也有一些略有出入的版本在流傳著。 這個概念最早起源可以追溯二本書跟一部電影。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寫於2016年
    相信每個中年以上的朋友,在年少時一定捧讀過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不管是世界文學名著,還是中國的歷史演義,不然就是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很高興東方出版社七、八十年來,仍然不斷推陳出新,舊版書除了重新編排之外,有的還會找作家重新改寫,以更符合新世代的閱讀習慣。 後面附上這一大類的總導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荒野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志工群組,也有各類的專案在進行,除了可以提供舞台供不同興趣的志工揮灑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民眾,(這是一個「極度分眾」的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眾媒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而且這麼多的專案也像是菜單,讓發展程度不一或擁有不同在地資源或特色的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區參與在生態保育中的作用,分析其對生態永續的影響,以及分享成功的案例。社區參與能夠促進環保意識、整合多方資源、影響政策制定,並對生態永續產生積極影響。成功的案例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地。未來的生態保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和支持社區參與,實現更為全面和持久的生態永續。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青春歲月裡,都曾面臨過一個共同的問題:參加社團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在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社團活動僅僅是消磨時間,有人則認為這是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好機會。那麼,參加社團活動到底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4/13 第二天,這次的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帶領,荒野協會成立近三十年,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與自然棲地的保護,在台北可以在多個景點發現有他們的人文生態導覽,是個非常用心在自然的協會。 今天的學員有不少是我們人生的前輩,最年長甚至82歲了呢,活動前先讓大家了解自己心中的目標,再逐漸達成。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在「靈感日日村」參與的過程中,從單純參與的創作者轉變為帶有一點協助者身份「里長」的活動帶領者&參與者。並聊到《逆思維》有關衝突的偏見和爭吵對於人的成長和創意培養的影響。並分享個人對於衝突和自己內向的個性有所感觸,而產生的一些想法。最後記錄一些正在進行的行動,提醒自己已經做了哪些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荒野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志工群組,也有各類的專案在進行,除了可以提供舞台供不同興趣的志工揮灑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民眾,(這是一個「極度分眾」的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眾媒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而且這麼多的專案也像是菜單,讓發展程度不一或擁有不同在地資源或特色的
    Thumbnail
    有些人可能認為,擔任「志工」都是有錢或退休的「閒人」,或失業中的「待業者」,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發展並無實質助益。 事實上,「志工」工作可能比我們的日常工作更有價值!它不僅對社區和需要幫助的人或動物有益,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和成長也有顯著的助益。「志工服務」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然後貢獻自己的金錢、時間與能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區參與在生態保育中的作用,分析其對生態永續的影響,以及分享成功的案例。社區參與能夠促進環保意識、整合多方資源、影響政策制定,並對生態永續產生積極影響。成功的案例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地。未來的生態保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和支持社區參與,實現更為全面和持久的生態永續。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青春歲月裡,都曾面臨過一個共同的問題:參加社團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在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社團活動僅僅是消磨時間,有人則認為這是認識朋友、擴展人脈的好機會。那麼,參加社團活動到底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2024/04/13 第二天,這次的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帶領,荒野協會成立近三十年,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與自然棲地的保護,在台北可以在多個景點發現有他們的人文生態導覽,是個非常用心在自然的協會。 今天的學員有不少是我們人生的前輩,最年長甚至82歲了呢,活動前先讓大家了解自己心中的目標,再逐漸達成。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走在推廣永續心生活的路上,心之谷連結了許多美好的夥伴關係。其中特別想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台灣目前會員人數最多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身為心之谷創辦人,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很開心有機會將我的熱情與荒野的使命緊密結合。從第一次以「珍珠」的自然名稱呼自己開始,一段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旅程便悄悄展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在「靈感日日村」參與的過程中,從單純參與的創作者轉變為帶有一點協助者身份「里長」的活動帶領者&參與者。並聊到《逆思維》有關衝突的偏見和爭吵對於人的成長和創意培養的影響。並分享個人對於衝突和自己內向的個性有所感觸,而產生的一些想法。最後記錄一些正在進行的行動,提醒自己已經做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