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安倍告別】積極搶救到最後,最後救的是誰⋯⋯

上週五(7/8)當安倍前首相遭槍擊的新聞傳出時,一向平靜的外傷醫師群組就引起一番騷動,大家紛紛提出自己認為最有可能救回首相一命的做法,結論是除了必備的大量輸血外,還必須儘快要有一位醫師、一個團隊有那個膽子,在接觸到首相時,頂住壓力,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在首相的胸口劃刀,打開他的胸膛,找到出血處將之修補止血。
然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再也沒有新的消息傳出,群組裡也慢慢安靜下來,我想大家應該跟我一樣,儘管心知如果是好消息,絕不該這麼久還沒有更新,但又安慰自己或許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最後不幸的消息在日本時間下午5點傳出。
而這中間的時間落差到底是為什麼,其實我想外傷醫師們也都清楚,甚至也都曾經陷入掙扎。
我曾經遇過一樣是創傷性心跳停止的病人,雖然在急救後曾經短暫恢復心跳,但旋即就又心跳停止,在當下我一樣爲了要不要這麼積極的直接在急診開胸掙扎過,因為我知道即使開了病人活下來的機會很小,但不開病人就是完全沒機會,在和病患太太討論之後,我們還是決定在急診直接開胸搶救了。
後來病人在開胸過後生命徵象的確短暫好轉過,但是過沒多久就又變差,只能勉強靠著機器維持生命徵象。在變差的那個時候,我忍不住沮喪地想著「啊,果然不該那麼積極啊,當初就該讓他好好走的啊!不然病人太辛苦了,在死前還白挨把胸膛打開的這刀了啊!」
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突然遭到槍擊,造成社會譁然。圖片來自flickr
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突然遭到槍擊,造成社會譁然。圖片來自flickr

昭惠夫人感受到安倍前首相回握住她的手
就像是這週二(7/12)安倍前首相的告別式結束之後,他的愛徒高市早苗在推特發文寫道:「當天是我請求醫院在夫人抵達前繼續使用維持生命治療。其實我一直很痛苦,不確定自己做得到底對不對,但是直到葬禮時,昭惠夫人告訴我,她在最後一刻感受到安倍前首相回握住她的手,我才終於得救。 」
同樣的我那次也是ㄧ直到病患的年幼兒女在稍後趕到醫院,紛紛跪在病床旁對著因工作長年在外的父親訴說自己的思念,承諾父親會好好聽媽媽的話,好好的長大後,才稍稍釋懷當初在急診開胸的決定。
就算知道當時的病人早已陷入重度昏迷,可能已經聽不到妻兒的聲聲呼喚;就像高市早苗一定也知道安倍前首相在當時其實已經不可能回握昭惠夫人的手了,可是只要能讓他們感受到家人最後的愛,讓家屬能說出最後想說的話,讓死者能無罣礙的踏上歸途,我想即便最終的結果依然相同,但在過程中做的這些努力也不至於枉然了。
延伸閱讀

我們救了死者所愛之人的心⋯⋯
因為我們啊,也是脆弱的人啊,即使下著這麼重大的決定,背負這這麼重大的責任,還是會希望讓摯愛的人、讓手上的病人能夠好好的活下來,至少可以不遭受太多痛苦的離去,因此一但事與願違,我們也是會受傷、會自責的啊!
因為我們不是神,只是人,雖然有些時候大家期望我們跟死神奮戰,說我們做著的是像神做的事,但我們真的只是和你一樣的血肉之軀,即使醫學的訓練能令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再冷靜、再果斷,我們還是會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愧疚難過,但如果這些徒勞的努力最後能換來生者的釋懷,那我想這不只是對生者的救贖,對醫者來說也是吧?
因為至少至少我們還可以安慰自己是救了死者所愛的人的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外傷與重症醫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