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告別】積極搶救到最後,最後救的是誰⋯⋯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五(7/8)當安倍前首相遭槍擊的新聞傳出時,一向平靜的外傷醫師群組就引起一番騷動,大家紛紛提出自己認為最有可能救回首相一命的做法,結論是除了必備的大量輸血外,還必須儘快要有一位醫師、一個團隊有那個膽子,在接觸到首相時,頂住壓力,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在首相的胸口劃刀,打開他的胸膛,找到出血處將之修補止血。
然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再也沒有新的消息傳出,群組裡也慢慢安靜下來,我想大家應該跟我一樣,儘管心知如果是好消息,絕不該這麼久還沒有更新,但又安慰自己或許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最後不幸的消息在日本時間下午5點傳出。
而這中間的時間落差到底是為什麼,其實我想外傷醫師們也都清楚,甚至也都曾經陷入掙扎。
我曾經遇過一樣是創傷性心跳停止的病人,雖然在急救後曾經短暫恢復心跳,但旋即就又心跳停止,在當下我一樣爲了要不要這麼積極的直接在急診開胸掙扎過,因為我知道即使開了病人活下來的機會很小,但不開病人就是完全沒機會,在和病患太太討論之後,我們還是決定在急診直接開胸搶救了。
後來病人在開胸過後生命徵象的確短暫好轉過,但是過沒多久就又變差,只能勉強靠著機器維持生命徵象。在變差的那個時候,我忍不住沮喪地想著「啊,果然不該那麼積極啊,當初就該讓他好好走的啊!不然病人太辛苦了,在死前還白挨把胸膛打開的這刀了啊!」
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突然遭到槍擊,造成社會譁然。圖片來自flickr

昭惠夫人感受到安倍前首相回握住她的手

就像是這週二(7/12)安倍前首相的告別式結束之後,他的愛徒高市早苗在推特發文寫道:「當天是我請求醫院在夫人抵達前繼續使用維持生命治療。其實我一直很痛苦,不確定自己做得到底對不對,但是直到葬禮時,昭惠夫人告訴我,她在最後一刻感受到安倍前首相回握住她的手,我才終於得救。 」
同樣的我那次也是ㄧ直到病患的年幼兒女在稍後趕到醫院,紛紛跪在病床旁對著因工作長年在外的父親訴說自己的思念,承諾父親會好好聽媽媽的話,好好的長大後,才稍稍釋懷當初在急診開胸的決定。
就算知道當時的病人早已陷入重度昏迷,可能已經聽不到妻兒的聲聲呼喚;就像高市早苗一定也知道安倍前首相在當時其實已經不可能回握昭惠夫人的手了,可是只要能讓他們感受到家人最後的愛,讓家屬能說出最後想說的話,讓死者能無罣礙的踏上歸途,我想即便最終的結果依然相同,但在過程中做的這些努力也不至於枉然了。
延伸閱讀

我們救了死者所愛之人的心⋯⋯

因為我們啊,也是脆弱的人啊,即使下著這麼重大的決定,背負這這麼重大的責任,還是會希望讓摯愛的人、讓手上的病人能夠好好的活下來,至少可以不遭受太多痛苦的離去,因此一但事與願違,我們也是會受傷、會自責的啊!
因為我們不是神,只是人,雖然有些時候大家期望我們跟死神奮戰,說我們做著的是像神做的事,但我們真的只是和你一樣的血肉之軀,即使醫學的訓練能令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再冷靜、再果斷,我們還是會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愧疚難過,但如果這些徒勞的努力最後能換來生者的釋懷,那我想這不只是對生者的救贖,對醫者來說也是吧?
因為至少至少我們還可以安慰自己是救了死者所愛的人的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外傷與重症醫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賴珩佳 某天當我在負責管理的飯店大廳與同事交談時,有位客人正好經過,身上有股濃濃的酒味,這在印尼極為罕見,因為印尼八成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教義之一是不飲酒,多數正信教徒將之奉為圭臬。這位一早就滿身酒味、喝到滿臉通紅的客人顯得極為突兀。 延伸閱讀 遠洋漁船船員面對傷病驟變 延伸閱讀
文 / 黃達夫 此次「恩恩事件」,在不同的層次,暴露了許多台灣傳統觀念及官僚制度的問題。第一個是,「道歉」為什麼這麼困難? 記得我出國25年後,於32年前回國,設立全國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與台灣醫界,在醫療觀念上的差距,比我想像的還大。 延伸閱讀 建立容許醫師正當賺錢的健保制度
文 / 黃達夫 編按: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出癌症,及早治療就會大幅提升痊癒率,看似很有道理!但目前我們對癌症的認知,以及科技尚無法分辨哪些腫瘤會惡化,哪些不會!所以,其實越早發現癌症,產生過度醫療的問題也會越嚴重。 延伸閱讀 癌症新希望?BNCT只是迷人卻不切實際的非主流療法 延伸閱讀
文 / 賴珩佳 最近社交圈的熱門話題是一位印尼著名華人鉅富家族獨子,當地赫赫有名社交名媛的先生,年僅45歲剛剛往生。 延伸閱讀 「造氧死於缺氧」的學習!印尼被疫情推著往前走 疫情讓我們深切審視、篩選情感 延伸閱讀 打第三劑輝瑞後,竟然確診——痛,傷著傷著就好了 度一切苦厄,是「度過」,不是「免除」
文 / 賴珩佳 藉著印尼新年長假,上週飛到久違了兩年的新加坡。機上與偌大機場,已無任何一人穿防護衣,新加坡航空機組人員也只戴一層口罩。新加坡機場、商場、甚至書店,用「人潮洶湧」絕不為過,以往或者覺得紛亂,現在竟對人潮有份「好久不見」的感動。 延伸閱讀 「造氧死於缺氧」的學習!印尼被疫情推著往前走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文 / 賴珩佳 某天當我在負責管理的飯店大廳與同事交談時,有位客人正好經過,身上有股濃濃的酒味,這在印尼極為罕見,因為印尼八成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教義之一是不飲酒,多數正信教徒將之奉為圭臬。這位一早就滿身酒味、喝到滿臉通紅的客人顯得極為突兀。 延伸閱讀 遠洋漁船船員面對傷病驟變 延伸閱讀
文 / 黃達夫 此次「恩恩事件」,在不同的層次,暴露了許多台灣傳統觀念及官僚制度的問題。第一個是,「道歉」為什麼這麼困難? 記得我出國25年後,於32年前回國,設立全國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與台灣醫界,在醫療觀念上的差距,比我想像的還大。 延伸閱讀 建立容許醫師正當賺錢的健保制度
文 / 黃達夫 編按: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出癌症,及早治療就會大幅提升痊癒率,看似很有道理!但目前我們對癌症的認知,以及科技尚無法分辨哪些腫瘤會惡化,哪些不會!所以,其實越早發現癌症,產生過度醫療的問題也會越嚴重。 延伸閱讀 癌症新希望?BNCT只是迷人卻不切實際的非主流療法 延伸閱讀
文 / 賴珩佳 最近社交圈的熱門話題是一位印尼著名華人鉅富家族獨子,當地赫赫有名社交名媛的先生,年僅45歲剛剛往生。 延伸閱讀 「造氧死於缺氧」的學習!印尼被疫情推著往前走 疫情讓我們深切審視、篩選情感 延伸閱讀 打第三劑輝瑞後,竟然確診——痛,傷著傷著就好了 度一切苦厄,是「度過」,不是「免除」
文 / 賴珩佳 藉著印尼新年長假,上週飛到久違了兩年的新加坡。機上與偌大機場,已無任何一人穿防護衣,新加坡航空機組人員也只戴一層口罩。新加坡機場、商場、甚至書店,用「人潮洶湧」絕不為過,以往或者覺得紛亂,現在竟對人潮有份「好久不見」的感動。 延伸閱讀 「造氧死於缺氧」的學習!印尼被疫情推著往前走
文 / 邱冠明 隨著中央喊出「新台灣防疫模式」,相信國人都已意識到,社區清零已不再可能,逐步邁入與病毒共存,將成為生活新常態。 然而,邁向共存,不代表放棄防疫,而是透過有效的控管疫情,兼顧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 如何控管?如何兼顧?將大量確診者精準分眾、分流將是關鍵。 延伸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研磨大力的推開了伊藤若一 他知道自己此時有多狼狽 於是轉身就要走 但是黑尾拉住了研磨的手 研磨處於情緒崩潰邊緣所以他沒等黑尾說什麼 一把抽走自己的手一路奔跑 他不知道自己能去哪 口中的家沒有了家的感覺 好像某個重要的東西 碎了 他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遊走 這時… 「快閃開啊!」 「孩子別看!」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描述了自己在加護病房中的經歷,包括在做腦部MRI前的情境,以及在醫院中的各種護理過程和心情起伏。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醫師,病人現在怎麼樣了?』宏彬老師問。 『很抱歉,我們已經盡力了。病人想見你們,快點進去見他最後ㄧ面,他撐不了多久的。』負責執行開刀手術的陳醫師遺憾地表示。 『森祐,你現在覺得怎麼樣?』宏彬老師緊握住林森祐的手。也許在這一刻,所有的恩怨已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在一個戰場上,將軍受了重傷,那戰地醫院的醫生馬上就給將軍做手術。 旁邊有個護士,臉色愈來愈奇怪,突然之間,護士拿出一把刀就去插醫生,全場的人都很震驚,「你為什麼這麼幹呢?」護士就帶著淚水說:「對不起醫生,我是敵方的臥底,我知道你平時對我很好,但這是我的使命,我不能讓你救活這個將軍!」 醫生臨死的
Thumbnail
今天輪班的第16個小時,王思涵的眼睛已是酸澀不已。她剛剛為一名90歲的阿嬤做完緊急心肺復甦術,可惜最終還是不治。老人臨終前緊緊握著思涵的手,眼神渙散卻透著平靜,仿佛已沒有遺憾了。 思涵強忍著淚水,轉身趕赴下一個病房。一個三歲小女孩被家中氣體外洩燒傷,全身焦黑一片,呼吸困難。思涵小心翼翼
很快的一個多禮拜過去,國峰的動刀經驗不過兩三次,整天涼的很,平常有時候頂多看看家醫科,以至於大家都忘了這個史上最老新進醫師其實也是個外科醫師,今天的下午五點半,該要下班了,國峰換下醫師袍就要回家去,突然院內響起警報,說是有一個黑道緊急送醫,問題是所有外科醫師均在執刀,醫院沒有其他外科醫師
Thumbnail
研磨大力的推開了伊藤若一 他知道自己此時有多狼狽 於是轉身就要走 但是黑尾拉住了研磨的手 研磨處於情緒崩潰邊緣所以他沒等黑尾說什麼 一把抽走自己的手一路奔跑 他不知道自己能去哪 口中的家沒有了家的感覺 好像某個重要的東西 碎了 他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遊走 這時… 「快閃開啊!」 「孩子別看!」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描述了自己在加護病房中的經歷,包括在做腦部MRI前的情境,以及在醫院中的各種護理過程和心情起伏。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醫師,病人現在怎麼樣了?』宏彬老師問。 『很抱歉,我們已經盡力了。病人想見你們,快點進去見他最後ㄧ面,他撐不了多久的。』負責執行開刀手術的陳醫師遺憾地表示。 『森祐,你現在覺得怎麼樣?』宏彬老師緊握住林森祐的手。也許在這一刻,所有的恩怨已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在一個戰場上,將軍受了重傷,那戰地醫院的醫生馬上就給將軍做手術。 旁邊有個護士,臉色愈來愈奇怪,突然之間,護士拿出一把刀就去插醫生,全場的人都很震驚,「你為什麼這麼幹呢?」護士就帶著淚水說:「對不起醫生,我是敵方的臥底,我知道你平時對我很好,但這是我的使命,我不能讓你救活這個將軍!」 醫生臨死的
Thumbnail
今天輪班的第16個小時,王思涵的眼睛已是酸澀不已。她剛剛為一名90歲的阿嬤做完緊急心肺復甦術,可惜最終還是不治。老人臨終前緊緊握著思涵的手,眼神渙散卻透著平靜,仿佛已沒有遺憾了。 思涵強忍著淚水,轉身趕赴下一個病房。一個三歲小女孩被家中氣體外洩燒傷,全身焦黑一片,呼吸困難。思涵小心翼翼
很快的一個多禮拜過去,國峰的動刀經驗不過兩三次,整天涼的很,平常有時候頂多看看家醫科,以至於大家都忘了這個史上最老新進醫師其實也是個外科醫師,今天的下午五點半,該要下班了,國峰換下醫師袍就要回家去,突然院內響起警報,說是有一個黑道緊急送醫,問題是所有外科醫師均在執刀,醫院沒有其他外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