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偉
在台灣,我想許多人都有到海外旅遊的經驗。出去旅遊,或者為了給自己「充電」,或為了異地的山川、古蹟,或為了探討親友…
當然,旅遊的方式,又可分:自助式、自由行,或組團/跟團等。而我們也清楚,除了當地有熟人外;一般「大眾式」旅遊,多屬「走馬看花」:好像什麼都看到了,都吃到,都買到了;但一切好像僅此而已。這是目前主流的旅遊方式;我們遊客給設定為「消費者」,到世界各地去「消費」當地的風光或人文。至於當地的人呢?除了在短暫時段,共處在同一空間外,好像也沒太多其他的關係。但在這十多年來,另一種旅遊潮流也開始湧現。我在此,稱之為:生產性旅遊。旅遊,在這裡不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在其中更添加了些自己的用心與出力。譬如:關懷地方生態、尊重當地文化的「生態旅遊」、「深度旅遊」、「主題旅遊」等。
在這其中,還有種更積極、更具生產性的旅遊方式,我們或可稱:「服務旅遊」、「志工旅遊」。旅遊的地點,未必是名勝古蹟等觀光勝地;反而更多的,是窮鄉僻壤或荒野叢材。旅遊的心態,未必只是在觀看奇風異俗;而是盡力與當地人共處,盡己之力,付出些什麼。旅遊的時間,也不再是短短三、五天,或一、二週;而是給拉長到二、三週,一個月,甚至是半年、一年。
至於在當地,又會做些什麼?有人會協助蓋屋,造橋、鋪路。有人會設起診所、教室、圖書館。有人會種草種樹,幫助地方生態復育。有人會對地方特定族群,如:婦女、老人、孤兒等做特定的服務與協助。有人會致力當地古蹟的保存與發揚。有人會投入地方上有機耕作的發展等等。
這在異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性旅遊」,在經過自己的付出,來解決當地一些問題、協助地方發展的同時,也引發本身生命的成長與生活的改變。但要能做這般的旅遊,我想其先決條件,是要能:有閒、有錢有資源,及有基本的專業能力。而且通常是那些生活在「已開發」地區的人,跑到「開發中」地區去。
而我這兒想說的,是這其中的更另一種的旅遊:自費到國內或海外的有機農園,在農園中工作一、二週或數個月;農園主則負責來人的食、宿,而且不收費用。這種旅遊,有個名稱,叫做:「務福」(WWOOF)。
一.「務福」的源起及發展
「務福」(WWOOF),有人稱作:「有機農園的志工」(Willing Workers on Organic Farms);另有人則稱之為:「全球到有機農園的機會」(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不過這些都是後來的事。它最早,是叫做:「在有機農園的勞動週未」(Working Weekends on Organic Farms)。
在人世間,一些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最初也只是少數幾個人的心動與行動。「務福」,也不例外。
1971年秋天,在英國倫敦一家雜誌社工作的蘇.蔻帕(Sue Coppard),想起小時生活在鄉間的甜美歲月,而住在都市的許多人卻苦於無機會接觸鄉間、農業;再加上自己也支持有機農耕,於是另邀了三位同好,一起到位於蘇薩克斯郡(Sussex)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的生物動態農園,試驗性的工作了一週未。沒想到農園經營者與她們幾位志工,對這種嘗試的結果,皆大歡喜。於是週未志願農耕的活動,就這樣持續下來。
有鑑於有機耕作是比慣行性農耕,需要更多的人力照顧;而且許多都市人也想在週未假日走入鄉間,調整生活,於是一股風潮在英國開始出現:有機農場主人接待志工食宿,志工出勞力、且學習有機農芸與知識。而且在雙方、以及志工間,形成新的工作關係的同時,也成為朋友。大家在週未,共同勞作、生活,共享各種經驗與知識。這也是「在有機農園的勞動週未」的倪端。
但我們也明白,世間的事務,一旦有了生成,就會有變化。勞動週未,對有些農園主、有些志工,為期或許太短;於是勞 時段,在許多農園給拉得更長:一週、二週;一個月,半年。而且這股潮流,也由英國滾到紐西蘭、澳洲;然後再滾到全世界。它名稱,也不再叫「勞 週未」;而轉為是:「有機農園的志工」,或「全球到有機農園的機會」。這在英文,是把它全名中每個字的起頭字母湊在一起,簡稱為:「WWOOF」;中文,則暫翻為「務福」。
「務福」這股休旅兼志工的潮流,目前在全球已滾到40多個國家;其中有24國度有全國性「務福」組織。各國的「務福」組織,各有其獨立的運作方式;不過主要的功能,大同小異:招收「務福」志工會員,(務福者WWOOFer),出版本國的「務福」有機農園(務福主WWOOF Host)指南。至於其他細節,則由務福、務福主雙方自行敲定。
2000年,也首度召開第一屆國際務福會議;共有15國代表參與會議。在大會中,倒也確定了幾個方向:
1.組成「國際務福協會」:來對務福者、務福主、務福方式加以定位。
2.鼓勵、支持開發中國度成立全國務福組織。像這幾年的「務福/土耳其」、「務福/墨西哥」等都是當地新生現象。
3.讓更多人能直接接觸有機農耕,帶動全球有機生產/消費的潮流。
二.「務福」的當事者
既然是志願到有機農園工作、休旅,這一定會有做志工/休旅的「務福者」,與招待吃、住,但也基本上在自己農園耕作的「務福主」。當然,還有一個,是把這二者牽上線的務福全國性組織。
(一)務福全國性組織 各國的組織,皆有其自主性。它的性質是非營利益;所做的工作,也很簡單:收會費(年費計算,約50美元),發會員證給務福者。確定本國各務福主的資訊,整理後印成務福指南(每年更新),寄給務福者;或讓務福者用密碼在網站上察看務福主資訊。僅此而已!它基本上,扮演一介面的角色。
(二)務福主 農園的主人,不論是小農園,畜牧場,農產品加工或大農場,要想成為「務福主」的行列,首先他的農園,得是有機的。這是起碼的條件。
其次,他得向務福組織提交申請書;書中得有時詳細的農園/活動資料。如:農園名稱,聯絡人,電話/E-mail,地點(地址及地點描述),有機活動簡介(如:作物、活動、目標),建議停留時段,接管務福者的季節/月份,住宿狀況(數目、類型),非農耕機會(如:綠建築、另類能源),對務福者的預期,出入交通路線及狀況,語言能力,接受孩童、寵物與否,餐飲習性(如:葷、素食)等。
經務福組織通過後,即可列入務福活動的名單。當然,如果表現「不佳」:被許多務福者向全國組織抱怨;隔年則會由名單中撤除。
一些務福者,到了國外的農園做農耕、學習及休旅外,或也多想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史及風光。於是一些務福主,也會與地方的文史、生態、民俗團體合作,舉辦各類相關的課程與體驗。像日本的一些「元氣」團體,就會為「務福」開發出為期四週或六週的活動。前二週,是教學:學日文––日常生活會話、農業用語,學日本農耕、生活習俗。後四週,則在農園中工作。當然,教學的學費,還是另外要繳的。
務福活動,對務福主來講,至少帶來二項好處:
1.多一些志願人力,來協助得勞 密集的有機耕作。
2.可與都市人,甚至世界各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接觸,相互交流。有的務福主也說道:「這是把整個世界,引進了家門。」
當然,為了要接待那很多時候是由四面方向同時進駐的務福者,而且是較長時段的工作、生活在一起,食、宿的準備與清理,工作的安排,休閒的籌劃,自家生活的調整等事項,也得處理。但很多務福者,本身也會分工,來協助諸多「家務事」。
(三)務福者 會想成為務福者,跑到世界各地;有些人是想學習有機農耕的知識與農芸,以便將來自己設立農園或投入有機買賣。有些人則是求一段淡泊的生活,在農園工作一、二週或幾個月,可呼吸新鮮空氣,吃得單純,又可交到各地的朋友。另有些人,則是想離開都市,過一陣子鄉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當然,還有更多的人,是想以此做為另一種旅遊的方式,體驗不同的文化。
無論是何種目的,你得先成為務福者;這也是指:你得滿18歲以上,向預定前往國度的務福組織,填寫申請表格及繳納年度會費。在通過後,會收到該國的務福指南,會員卡及密碼。之後,則是你與個別務福主之間的事了。
在經過主要是電腦e-mail的雙向溝通:雙方的各種狀況與條件,確定抵達日期與停留期限後,你或/及伙伴、兒女即可出發。
依據資料顯示,會參與務福活動的,有:都市人、專業人士、學生、小家庭、農藝/園藝工作者,及對農務一無所知的人。這些務福者,通常在農園停留一到三週(看雙方的協定),每天工作約6小時,一週做個五、六天。至於工作的內容,主要以農園為主:照顧蔬果、花木、種藥草、洋菇等。另外也會做些與農園相關或農產加工的事。如:養蜂,搭建棚舍,養豬養雞,做水土保育,保存種子,修路,做乳酪,果醬等。
既然有一群由五湖四海來的務福者,聚在一起,平日生活、家居的料理,也成為大家工作分工的一部分:煮飯做菜、洗碗盤,清理環境,照顧孩童等。在短暫的一、二個星期中,陌生人全變成一家人式的生活著。
而另有些務福者,則會一個農園接著另一個農園的工作/旅遊下去…
有關「務福」的事,先寫到這裡。別的先不說,我此刻只想問問諸位,也問問自己:「準備出去務福了嗎?」
*有關「務福」的親身經歷,請參閱:「青芽兒」19期:「旅遊也可很有機」成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