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我皆是世間瑪麗亞:鄒永珊的《萬福瑪麗亞》

不知何時,「瑪麗亞」成為菲律賓女性看護或移工的通稱,也帶有貶抑的意味。就像〈你微笑時吐出香膏的芬芳〉故事裡,楊瑪俐糾結著是否該把套房租給戴頭巾的女性,就連大樓主委都誤以為大樓搬進新的菲傭或印傭。《萬福瑪麗亞》集結六篇故事,作者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瑪麗亞,他們都不是來自於東南亞,但他們也都代表社會中的平凡人。
故事背景在台灣跟德國柏林。提到柏林,也許會想起陳思宏的「夏日壞掉三部曲」,聚焦在德國柏林跟台灣員林,家族鬼魅不斷穿梭時空,轟炸故事人物的心靈。鄒永珊筆下的柏林似乎也不平靜:亞裔男子陳屍柏林泰格爾機場、居住正義的神話破滅、跨年夜有人遭到搶劫與毆打。曾經人們口中的美好柏林早已不在:「柏林就是這麼一個容易讓人自我投射的地方,每個人要怎麼定義自己跟柏林的關係,都不會有其他人在意。」(頁125)
事實上,李克明試圖定居柏林才發現,當年學長勸他移民的說詞只是美麗的泡沫,克莉西狠狠地刺破他的幻想:「至於工作呢,身分呢,保險、稅務、退休金,一切都是煩得要死的瑣碎文件,把所有浪漫殺死」。(頁222)不只李克明,瑪麗安、克里斯提昂、岳華明等外來移民都無法在柏林安穩生活,逼得李克明不斷拋出疑惑:
你有沒有過,人生之中不知道該往哪裡去的時刻?(頁211、235-236)
鄒永珊寫出現代社會的瑪麗亞群像:短暫居留或打工、受到歧視、甚至客死異鄉。無論是否同一人,主角們不斷出現在各篇故事,李克明跟岳華明在車站看見彼此、瑪麗與克莉西在三岔路口被岳華明拍到、住在青年旅舍的克里斯提昂曾經遇過瑪麗安與李克明。這些偶遇填滿平凡人的生活,鄒永珊在〈後記〉也提到:「……人們如何面對身處多元文化情境的自己,無論是在陌生的國度,或者理應熟悉之處。所謂他方有時並不遙遠。」(頁318)
2004年有部電影也叫做《萬福瑪麗亞》,描述哥倫比亞少女嚮往紐約而販毒的故事。鄒永珊的《萬福瑪麗亞》也寫出市井小民為了生活奮鬥的心情,無論發生任何事,「到最後,我們能做的只是看明白這一切,決定自己要往哪裡走。」(頁163)這便是神聖降臨的時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