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笔记四

    人们常说,先让自己独立起来,才能找到适合的伴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阐明地更具体一些。就拿我曾经观察过的很多亲密关系形式来看,有一种外人看起来很好,但当事人体验很糟糕的关系,常常源自于一个人在自己比较“虚弱”的时候(比如刚刚失恋,处在人生的艰难时期,或是和父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等),恰巧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照顾者”,具体体现为年纪比较大,会照顾人,对自己很好,很包容,这些品质回应了自己那个时候最迫切的情感需求。
    这或许是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那种优质伴侣。但在当事人的内心体验里,这段关系并不愉悦,因为它是一种无感,亲密的无感,欲望的抗拒,从一开始就没有体验到爱情的愉悦。它就像是跳过了故事必要的开局和发展,直接给予归宿的感觉。所以在当事人心里,始终存留着一个从未展开的故事。
    这种情况,不同于那种始终憧憬着理想化客体,需要不断更换伴侣体验新鲜感的人。因为当事人能够接受现实,只是遭遇了一个非正确版本的现实。
    这种关系在大部分时候可以平常化应对,可以将那些真实的需要隐藏在日常的琐碎之下,但在一个相对隐晦的层面,它会不断增加两个人之间的不信任,疏离,甚至是敌对,增加两个人想要代偿的欲望。如果还未走进婚姻,它可能只是一段过渡。而进入婚姻后,它就会变成一种成本过高的顾忌,无法消解的不满。
    我认为这些经验是重要的,它确实孕育着一种长久的苦恼。我们说让自己变得独立起来,其实是在说,一个人应该用自己原本的样子(非负伤状态),去接受另一个和原本的自己相适配的人。当我们处在人生的虚弱阶段时,被照顾的权重就会大过喜欢的权重,这时候关系的筛选机制会对某些要素进行特有的排序,会让一个人看似获得,实则妥协,并接受一些真正的自己其实无法接受的东西——自己的本真需求是被压抑的。
    换言之,一旦自己脱离了作为被照顾者的那个阶段,关系的结构性平衡就破坏了,问题也开始产生。
    关系是可以互补,互有强弱的,但不应该是单方面倾斜的,倾斜意味着至少有一个人的情感利益是持久受损的,它最终会变成两个人共同的厌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