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的 iPhone 之所以可以成功變成革命性的數位匯流,正是因為它這種破壞式創新成功在對的時間點讓消費者「大量」投入,數量足以大到撐起數位生態系;反觀自駕車技術、元宇宙這些新分流,倘若未來終端數量或是用戶數未達一億,難以規模化的狀態下,終究是無法引領下個世代的曇花一現,而一億也只是發展的起點而已。
以半導體為例,看似與社會組的人文能力相去甚遠,但 2022 年因為 Chip4 晶片聯盟、美國晶片法案,背後的角力分析也確實有眾多地緣和政治這種人文因素上的考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科技也不應該是社會組望之卻步的領域,其中這些公司的商業思維和佈局都可能會是影響我們未來產業發展去留的觀察切點。又或者是 2018 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使得全球供應鏈斷鏈、緊接而來的疫情改變全球的經濟樣態,先不論 Apple 的 ATT 隱私權政策重擊 Google 和 Meta 的數位廣告,全世界的科技也都因為這些全球性局勢的變動而有所不同。
Meta 下重本從社群媒體轉型、Microsoft 收購遊戲商暴雪(Blizzard),這些都是科技巨頭佈局元宇宙的重大指標;然而,還是有不少公司,像是 Amazon 選擇進軍聲音經濟、醫療以及掃地機器人業,身為過去數位匯流強者的 Apple 更是表明自己會將隱私權作為第一優先,但同時也佈局 Podcast 訂閱制、MR 頭盔等技術,可以看出每個科技巨頭都在思考到底如何佈局這看似「去中心化」,讓使用者找回自主權的新興應用,實質上是為了繼續角逐 Web 2 以來的霸主地位。
另外,書中也提到不少值得思考的主題,像是台灣的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產業,很大部分的片源都是國外生產製造,從全球化的脈絡來看,就好比另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大量輸入歐美日韓的影劇,但我們自己原創內容的舞台在哪?相較於歐盟規定串流平台至少要 35%內容是歐洲出品,甚至部分所得還必須回饋給在地影視業,而台灣是有保障創作者這部分的權益嗎?隨著這些串流平台競爭越演越烈,高成本、低利潤的內容產製或許不會是下個突破口。
總的來說,現在的科技市場很大部分是立基於智慧型手機這個巨大的數位匯流,以 Meta 來說,它從 Facebook 改名很大的重點,就是宣示脫離單純社交媒體這種立基在已經在成熟期、甚至市場近乎飽和的應用,想要超前走向一個新的支流:元宇宙,希望能取代手機成為引領全球數位經濟成長的佼佼者。但其實,元宇宙也只是現代科技少數新分流當中,一個較為顯眼的主題,它背後還是有非常多待解決的,而身為觀察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多重的賽局當中,思考未來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