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概花了一段時間,才理解悲觀、抱怨、不滿、無病呻吟,由這些東西組成的人,會是憤世嫉俗的人。好巧不巧的是,他大概也是個憤世嫉俗的人,或者該說,他在別人眼裡應該是個憤世嫉俗的人。
沒辦法,大概是太笨又想的太多,在這個講求施與受的世界,好多故事說著媽媽十月懷胎的偉大,爸爸風雨無阻守護家的神話,這些被拱稱為「愛」的東西,在愚笨的他眼裡很難理解,或者說感受。
「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到這麼大,你就是這樣對我的?」他聽著看著這些話,忍不住想,養育算是愛嗎?
「我在你身上花這麼多錢,你也沒想著要回報我?」他想著寫著那些話,忍不住想,扶持算是愛嗎?
他不確定所謂的愛到底是甚麼,只是懵懵懂懂的聽了——小孩要孝順爸媽、多理解他們,他們也不容易、好不容易把你養這麼大,你要感恩啊——那些話,他反反覆覆念了幾遍,只覺得自己像極了一台快要被淘汰的電腦,反應速度和給予答案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慢,隨著那些快速湧入的指令,他開始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但這樣似乎還不足以處理,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好像真的挺笨的:不懂為什麼父母生下孩子就是一種愛的表現;扶養長大就是愛的表現;而孩子回應父母愛的方式就是聽父母的話,才能算是愛。
不過儘管如此,他不會因此覺得自己特別不幸,本來就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得到父母的愛、尊重、包容、體貼、理解,甚至是奠基於責任,義務式的扶養。如果愛能夠有個量表,是以不為生存憂慮為評判標準的話,那他所獲得的愛大概率可以排在世界的前百分之二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