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23《靜止的流水》十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坐禪的時候,有些事物可能會生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論這些東西何時生起,只需告訴自己:「不是確實的,不是確定的。」在它抓著機會打擊你之前,先打擊它。
現在,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你的一切思想,就會逐漸清晰;當你反觀一切流失的事物的不穩定時,你會明瞭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無論任何東西何時生起,你只需要說:「噢!又來了一個!」
你曾看過流動的水嗎?你曾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它會猶如靜止的流水。你曾經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看!你只見過流動的水和靜止的水,對不對?可是,你從未見過靜止的流水。它就在那兒,就在你的思想無法帶你到達的地方;即使心是平靜的,你仍然可以增長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心幾乎完全靜止,不過卻依然在流動。因此,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 智慧可由此生起。
良因曰 :
經過十四次的討論,不知道大家是否都已完全了解,在寂靜的心中,如何觀照心的生滅無常。就像靜止的流水,雖流水潺潺,卻同時不失穩定。
古德說:「一失覺照,猶如死屍。」因此我們的心,必須常常保持覺照。因此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所緣境,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不要像猴子一樣的到處攀緣。觀察佛號、呼吸等都是很好的所緣境。有了所緣境,這時便能擁有寂靜的心,來觀察念頭的生滅無常。
觀察念頭的要點,就是看到它,並見到它的無常相。 同時,雖然看到念念無常,但是又不失所緣境。就像我們在路旁與人專心談話,但是同時覺知路上人來人往;雖了了覺照,但又安住在所緣境中,功夫不打失。
知易行難,因此必須有恒心與毅力,慢慢培養這功夫。於此同時,透過經論的學習,了解心無常、如幻的本質,對於覺照功夫的穩定性,會有大利益的。
看到妄心的本質,主動地破壞它,就不為所轉,而能得到自在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良因法師 著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裡,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寅二、「雙同二聖」。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下來講到子二、總結大願,先介紹: 丑初、「總結十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良因法師 著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裡,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寅二、「雙同二聖」。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下來講到子二、總結大願,先介紹: 丑初、「總結十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