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去之於我、之於如何去訴說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身在對死亡滿滿的忌諱與敬畏的這個世界,
與死亡相關的所有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於自身相關,卻又完全不了解。
小時候大人總是說著:
路過喪家要低頭快速走過。
遇到送肉粽的,就要繞遠路回家。
長大了還是能聽到,
長輩告誡孕婦、小孩不要靠近棺木。
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懂。

在外公過世的那天,
我在離家很遠的新北。
忘記從哪時候開始,
我一直斷斷續續地做著,
有關"外公躺在棺材裡的夢"。
或許忌諱、或許所謂的習俗,
媽媽總告訴我是好事(說是夢裡的都是相反的)。
唯獨我自己知道,
若是做了太過清晰的夢,
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成真。
在外公過世的前一個月,
夢到這個夢更加頻繁也更清晰,
每天夜裡驚醒,眼淚總是浸濕枕頭。
在外公急救,直至最後離開,
我仍然什麼都不知道。
當時的我,已懷孕八個月。
無法理解為何就只有我被屏除在外,
無法諒解為何傳統非要如此折磨人。
在我接到電話得知消息時,
幾近哭暈過去,一直換氣不過來。
最後在老公堅持下,周末帶我趕回去。
而婆婆幫我照顧小之,讓我不用再分神擔心孩子。
原本沒有人要讓我回去守靈,
或許有人會談及,孕婦跪在那成何體統...
若我最後真沒有到,我才真的會後悔一輩子。

今年婆婆的爸爸,老公的外公,過世了。
原本婆婆不願意讓孩子到場,
擔心孩子會怕,或沾染了什麼不好的。
但我仍堅持著,非去不可。
孩子都大了,並非不認識,
這是自己的親人啊,又有何畏懼的呢?
然而,一直以來都有個遺憾。就是孩子跟長輩不親,無論是哪邊的,都是如此。
(孩子跟我一樣特別怕生,時間一久就更加生疏。)
他們跟我最大的不同的是,我的童年都是長輩們的陪伴,
但孩子他們並不是,所以無任何感觸也很正常。
(我也並不會強迫他們,畢竟他們不是我。)

在今年我購入了一本書,
是關於一位遺物整理師用微縮模型屋,
重現了孤獨死的生命落幕場景。
明明人生中有交集,
卻在最後離開時,就這麼靜靜的、悄然離去。
一字一句輕輕地訴說著,
每件孤獨死模型屋的故事主人,
在這生活過的證明。
孤獨死的死因有很多,
但書中提到,占最多比例的是自殺。
而在身為接體員的大師兄書中,
也很常提到,在成為接體員的歷程中,
最常接觸到的也是孤獨死。
輕輕的字句,都是沉重、沉痛的心境。
孤單的到來,又孤獨地走,彷彿從不存在。
若終末點能由自己做選擇,
要選擇安寧度過或是安樂死,又是一大難題了。
生而為人,同樣也是動物。
既要尊重生命、更必須要對自己人身負責。
可卻又無法對自己的來去做決定,
是不是有點悲傷?

關於生命教育這個議題,直至今日我仍不知如何教孩子。
一直避諱著談及離去的這個地方,
明知道一定會經歷,卻不知如何讓他們好好理解。
    avatar-img
    35會員
    22內容數
    擷取 或許是我目前做得到的了 無法了解了 也不想理解 或許快樂的泉源 仍在要遠的彼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年初,才開始下定決心把自己最愛做的事,一件一件地拾回來。
    丟棄所有與過往有關的日記, 可我、此時的我又開始懷念。
    就這樣、 讓自己更順心的、 好好地釋放情緒吧!
    今年初,才開始下定決心把自己最愛做的事,一件一件地拾回來。
    丟棄所有與過往有關的日記, 可我、此時的我又開始懷念。
    就這樣、 讓自己更順心的、 好好地釋放情緒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每次到掃墓時節時,總會懷念起和奶奶、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這幾天,我總會和家人提起過往那些快樂的兒時時光,老爸總說,都過去了,每次都提起那些往事,其實我是知道老爸的用意,叫我別一直往後看,看著前面的路,為自己的人生開出一條血路。 因為我是個很貪戀回憶的人,沒有勇氣向未知的道路前進,也不想做太多對於
    Thumbnail
    當最親愛的外公已失智並且慢慢惡化,直到他完全不認識我時,他的過世對我而言,是否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離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Thumbnail
    每次到掃墓時節時,總會懷念起和奶奶、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這幾天,我總會和家人提起過往那些快樂的兒時時光,老爸總說,都過去了,每次都提起那些往事,其實我是知道老爸的用意,叫我別一直往後看,看著前面的路,為自己的人生開出一條血路。 因為我是個很貪戀回憶的人,沒有勇氣向未知的道路前進,也不想做太多對於
    Thumbnail
    當最親愛的外公已失智並且慢慢惡化,直到他完全不認識我時,他的過世對我而言,是否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離去?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