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離去之於我、之於如何去訴說

    身在對死亡滿滿的忌諱與敬畏的這個世界, 與死亡相關的所有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於自身相關,卻又完全不了解。
    小時候大人總是說著: 路過喪家要低頭快速走過。 遇到送肉粽的,就要繞遠路回家。
    長大了還是能聽到, 長輩告誡孕婦、小孩不要靠近棺木。
    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懂。

    在外公過世的那天, 我在離家很遠的新北。
    忘記從哪時候開始, 我一直斷斷續續地做著, 有關"外公躺在棺材裡的夢"。
    或許忌諱、或許所謂的習俗, 媽媽總告訴我是好事(說是夢裡的都是相反的)。
    唯獨我自己知道, 若是做了太過清晰的夢, 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成真。
    在外公過世的前一個月, 夢到這個夢更加頻繁也更清晰, 每天夜裡驚醒,眼淚總是浸濕枕頭。
    在外公急救,直至最後離開, 我仍然什麼都不知道。 當時的我,已懷孕八個月。
    無法理解為何就只有我被屏除在外, 無法諒解為何傳統非要如此折磨人。
    在我接到電話得知消息時, 幾近哭暈過去,一直換氣不過來。
    最後在老公堅持下,周末帶我趕回去。 而婆婆幫我照顧小之,讓我不用再分神擔心孩子。
    原本沒有人要讓我回去守靈, 或許有人會談及,孕婦跪在那成何體統... 若我最後真沒有到,我才真的會後悔一輩子。

    今年婆婆的爸爸,老公的外公,過世了。 原本婆婆不願意讓孩子到場, 擔心孩子會怕,或沾染了什麼不好的。
    但我仍堅持著,非去不可。
    孩子都大了,並非不認識, 這是自己的親人啊,又有何畏懼的呢?
    然而,一直以來都有個遺憾。就是孩子跟長輩不親,無論是哪邊的,都是如此。 (孩子跟我一樣特別怕生,時間一久就更加生疏。)
    他們跟我最大的不同的是,我的童年都是長輩們的陪伴, 但孩子他們並不是,所以無任何感觸也很正常。 (我也並不會強迫他們,畢竟他們不是我。)

    在今年我購入了一本書, 是關於一位遺物整理師用微縮模型屋, 重現了孤獨死的生命落幕場景。
    明明人生中有交集, 卻在最後離開時,就這麼靜靜的、悄然離去。
    一字一句輕輕地訴說著, 每件孤獨死模型屋的故事主人, 在這生活過的證明。
    孤獨死的死因有很多, 但書中提到,占最多比例的是自殺。
    而在身為接體員的大師兄書中, 也很常提到,在成為接體員的歷程中, 最常接觸到的也是孤獨死。
    輕輕的字句,都是沉重、沉痛的心境。
    孤單的到來,又孤獨地走,彷彿從不存在。
    若終末點能由自己做選擇, 要選擇安寧度過或是安樂死,又是一大難題了。
    生而為人,同樣也是動物。 既要尊重生命、更必須要對自己人身負責。 可卻又無法對自己的來去做決定, 是不是有點悲傷?

    關於生命教育這個議題,直至今日我仍不知如何教孩子。
    一直避諱著談及離去的這個地方, 明知道一定會經歷,卻不知如何讓他們好好理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