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一直都是學習的熱門主題。路上隨機抽問「你最想進行的三樣學習是什麼?」我們都不會意外聽到大家想學好「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等等
為什麼想學語言?原因當然很多,我自己覺得學語言最大的收穫,就是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讓你能多一個和人群、和世界交流的方式。
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
這裡先說明我對視覺表達的定義:圖像 / 圖表 / 模板+文字
這一兩年對於用圖像、圖表做資料整理逐漸感興趣。一開始認為這就是筆記的延伸,它會比單純手寫文字更有記憶、吸睛的效果。
但很快我就推翻了自己的認知;視覺表達的記憶效果(對我而言)不會比抄寫文字好。基本上我現在想要背起來任何東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抄。(我曾經把我王邦雄的《中國哲學史》抄過一遍,我哲學史的底子絕對是因此建立的XD)
如果視覺表達是為了要吸睛,這個我認同——但我的美術非常一般,更重要的是我對於加強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毫無興趣。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了:視覺表達是為了整理。這我可以同意;那麼進一步要問的就是:整理給誰看呢?
如果整理給自己看,我覺得列點就很夠了。如果是整理給他人看,這就很有意思了,我整理給他人看的目的,是為了「溝通」吧?
學生透過把課文文字轉換成視覺表達,是為了跟老師溝通,讓老師知道「他看懂這篇課文了」;而我把課文變成視覺表達,是為了讓學生看見文本資訊間的關係。
在閱讀邱奕霖老師的《塗鴉吧!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這本書之前,我對於視覺表達的認知僅止於此:這是一種溝通的方法
這個觀念在這本書中也反覆的被提及。然而看完這本書,我卻獲得一個更大的洞見:視覺表達是一種語言
用「洞見」稱呼這個認知是因為,這個認知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指導我的行動,我將用學語言的方式,在生活中落實視覺表達。
我們學語言的一個原則,三種方式
一個原則
坊間不少兒童美語教學,強調的都是「浸潤式」教學。身為母親的我對這個詞非常買單。如果我們展開類比聯想,將學習「視覺表達」視為學習一門語言,那麼浸潤式的視覺表達,給我的第一個提醒就是:每天都要用
怎麼每天用呢?我本來也無解,因為我都是心血來潮才用。但是奕霖老師在書裡提供一個非常方便的判斷原則:文字超過兩行就試著用圖表解釋
學習英文的時候,我們必須背單字、懂文法以及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應到視覺表達,就是「圖像」、「架構」、「模板」
【圖像VS單字】
學習英文時,單字量必要的但又不是那麼必要的,我覺得很像進行視覺表達時的圖像。不需要很會畫畫,但可以試著掌握幾個畫畫原則,例如人的表情、各種框架等等。我最喜歡的是九宮格發想,例如,給你「教室」這個詞,你要怎麼畫
【框架VS文法】
文法可以幫助我們把語言說得更好,我覺得這有點類似視覺表達中的框架。有了框架,我們就能把視覺表達更清楚呈現;當然我喜歡框架的程度超過文法不少,在書中,奕霖老師介紹最常用的六個表達框架,非常精彩實用
六大圖解框架 (我會一邊看一邊自己試著練習) / 視覺模板
【模板VS溝通】
學語言一開始溝通通常不會那麼順暢,一直要我們用到內化之後,才能自然而然的依據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溝通;這很像是一開始我們會傾向試著用老師提供的模板進行視覺表達,然後慢慢依據自己的需求,長出不同的模板。書裡有制式模板把手把手的教學,也有自己做模板底層原則的說明,非常實用
一張圖總結上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