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聽起來非常需要調動意志力,怎麼會上癮呢?這就是這本書要介紹的核心內容
這本書是我2025年的第一本書(我一月初就看完了),我覺得非常幸運,在2025的開端,可以看見一本讓我這麼心動的書。
《自律上癮》出版於2024年11月。作者是大陸作家何聖君,以下介紹來自於讀墨的網頁:
心理科普作家,西南交通大學(211院校)MBA,前喜馬拉雅多條產品線負責人,前電子智能製造平台企業副總經理,抖音、京東、當當網人氣作家,11本書作者,已出版20萬冊暢銷書《不強勢的勇氣》,10萬冊暢銷書《熵增定律》,以及《自律上癮》《搶分》《薛定諤的貓》《熵減法則》《了不起的自驅力》《行為上癮》《降維溝通》《博弈心理學》《營銷心理學》等。
何聖君《自律上癮》
我們來讀以下這段話:
你是否也陷入了「拖延—自責—放棄」的惡性循環?
我們總是羨慕那些能夠每天清晨6點起床、堅持運動、規律學習、持續提升自己的人。他們彷彿天生就擁有強大的意志力,總是比我們更高效、更成功。但真相是,他們並不是因為意志力強才做到這一切,而是因為他們懂得讓自律變成一種上癮。
《自律上癮》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系統方法,讓你從思維、行動、工具到習慣養成,全方位地破解拖延,建立自律,並且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曾陷入「拖延—自責—放棄」的循環,那麼這本書的內容將對你大有幫助。
看完這段話。你是否有一點動心?有一點好奇?有一點「心有戚戚焉」?如果是的話,那麼一定要往下看,因為這有可能會是你的「命定之書」。
這本書的結構相當明確,作者先提出要達成「自律上癮」的四個模塊:道、法、術、器,每個模塊下又分門別類,整理出
每個門類下又細分若干點。雖然很清楚,但也稍有繁雜,加上道、法、器、術之間環環相扣,就造成內容有所重疊的狀況。因此我把書本內容做了一些整理,調整為「一個行動原理模型」,「四個關鍵思維」,「三段戰術步驟」
啟動自律飛輪的核心要素
如果讀完這些介紹覺得很有收穫或是感到好奇,很推薦入手閱讀。
人們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普通人總是盯著結果,想改變它,但真正聰明的人知道,只有改變「因」,才能真正改變「果」。
而改變「因」的神秘公式,就是:B=ATM。換成白話一點的問句就是:「行動是如何發生的」?
行動(Behavior)= 能力(Ability)× 觸發(Trigger)× 動機(Motivation)
如果你總是拖延,那麼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檢視:
✅ 是否能力不足?如果是,先從小步驟開始,逐步提升能力。
✅ 是否缺少觸發?如果是,設置提醒機制,如日曆提醒、環境改變。
✅ 是否動機不足?如果是,找到一個真正能激勵你的理由。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分析自己已有的良好習慣,進行拆解。找出自己行動(B)背後的ATM,就能進行遷移,在自己想要養成的習慣中設置好ATM。
你是否曾因為覺得某件事情太困難而遲遲不開始?
解決方法:站在未來的自己角度,來回顧「第一步應該怎麼做」。
第一步思維的3個步驟:
例如,你想學習英文。
❌ 直接說「我要學好英文」太過模糊,導致你遲遲不行動。
✅ 換個方式思考:「如果三個月後我要流利地用英文開會,那麼我現在第一步該做什麼?」
第一步可能是:每天記住10個單詞,或是每天聽5分鐘英文新聞。
從小步驟開始,就能打破拖延,進入自律模式。
想像一下,如果你既是職場精英,又是自媒體達人,還是投資高手,當其中一個領域遇到挫折,你還有其他支柱支撐。這就是高自我複雜性的魅力 - 它能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有韌性。也能降低對失敗的恐懼。
領導者思維的核心就是兩個字:「我來」。它包含了三層深意:
有趣的是,即使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只有10%,只要我們持續嘗試22次,成功率就能提升到90%以上。這就是行動的力量。
最後,讓我們學習斯多葛主義者的智慧,運用五大核心思想:
我自己最有感受的是「第一步思維」,俗話說「萬事起頭難」,我們常被恐懼(想像中這件事很難)、惰性(我現在就是不想做)等情緒綁著,以致於踏不出第一步。如果能想像未來的自己來跟自己對話,以及無論如何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就能跨出第一步。跨出第一步就能和自己產生新的對話。
👉 關鍵:不要等待「完美時機」,只要開始,就比什麼都重要。
關鍵思維是讓自己隨時隨地能有踏出第一步的行動以及勇氣。發動不容易,而要持續下去更不容易。
持之以恆,並不是不斷地發動,而是產生能自動運轉的循環。
真正的自律者,並不是靠意志力死撐(我們都知道「意志力」是多麽稀缺的資源,而且我覺得,如果一直靠意志力撐下去,心裡會生病的),而是懂得設計系統,讓自己輕鬆堅持下去。
書中提供了一個「自律9步法」,我覺得最需要掌握三個關鍵節點:
✅ 列清單——確保每一天的行動有明確方向。
✅ 反思復盤——在固定時間回顧進度,找出可以優化的地方。
✅ 尋找替代方案——對於無法堅持的部分,找出替代方案,使自律更容易持續。
👉這三個步驟彼此相連,形成一個持續運作的自律飛輪。
自律的第一步,不是靠意志力,而是確保你知道「要做什麼」。
👉清單的作用不僅是提醒,更是幫助你明確目標,減少決策疲勞,使行動變得簡單。
自律的關鍵不是「堅持」,而是「調整」。
很多人因為沒有達成計畫,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最終導致放棄。但成功者知道,每一次的調整,都是讓行動更容易持續的機會。
如何高效復盤?
✅ 回顧目標——今天的計畫有達成嗎?
✅ 評估策略——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進?
✅ 尋找微調點——不要全盤推翻,而是思考如何讓行動變得更容易執行。是要減量工作?增加誘因?切割成更細的步驟?
✅ 修正計畫——根據反思,對未來的行動進行微調。
👉 關鍵: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讓行動變得更符合現實,提升執行可能性。
很多人難以自律,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習慣的驅動機制太強。
我們習慣滑手機、熬夜,並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這些習慣滿足了我們的某些心理需求。因此,真正的改變,不是強迫自己戒掉壞習慣,而是用類似的好習慣來替代。
✅ 找出不良習慣的觸發點——例如,你一回到家就習慣性滑手機,可能是因為「想放鬆」。
✅ 尋找類似的替代方案——如果目的是放鬆,那麼可以試著改為泡一杯茶、散步、聽音樂。
✅ 逐步替換——不要強迫自己完全戒掉,而是讓新習慣逐漸取代舊習慣。
例子:
❌ 睡前滑手機 → ✅ 改成睡前看書或聽播客
❌ 下班後追劇放鬆 → ✅ 改成下班後運動或冥想
這種「替代策略」,能夠降低改變的阻力,讓自律變得更加自然。
為什麼會希望有自律的行為?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公式:B=ATM。其中的M,就是動機,我會期待自己更自律,當然是因為我有想做的事,而我知道這件事情必須靠自律,不是逼自己自律,而是自然而然的自律。
所以我把家人的照片還有讓我心動的話貼在工作的牆面,一抬頭,我就看見生命中最重要的那片天空。
他們是我的T(觸發),看見這些,我就覺得能夠養成自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我生命中最強大的T(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