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文章和看文章,已成了每日必做的事情。而在看文章的過程中,對於那些工具性文章的內容,明白光是看過一遍是沒有用的,所以應對方法是,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日後要派上用場時再拿出來看。例如看到介紹國外最新景點和美食的文章,就是先收集起來,然後等到有安排到出國時,就可以馬上取用,不用到時再來瘋狂搜尋。而即使是這樣,也還有一些文章系列是需要盡快去更新去運用的,例如理財和語文的文章。
總不能等到收集一堆之後才來整理,而是要在收集過程中就持續輸出才可能讓自己成長。例如十款最好用的練習英文口說APP;十本教你在熊市時制定有效策略的理財書籍等等。面對這樣的清單,當然不可能是看過就結束了,一定是還要實際去運用才可以。
一個人可以因爲人脈而認識許多強者,但強者是強者,自己仍然是自己。不可能說沒寫半篇文章就說自己是大作家,沒受過醫師訓練就會開刀,只因為認識許多得獎的作家朋友?那是別人的文章,而不是自己的。只因認識許多有名的醫生,那也是別人的醫術高明,不是自己的技術好。
自己沒有實際動手去寫,只是說得一口好文章而已。當然,只要夠出名的話,自然就會有編輯來跟自己合作,只要負責口述或被觀察,一樣可以集結成書。但是,那樣的機率會有多少?一般來說,會先把自己假設為凡有陷阱必中,能夠跳開是運氣好。因為那種躲開重重陷阱的人,從來都只會是螢幕上大英雄,而不會是自己。像當沖是一種賺得到錢的投資方式,但自己就是反應慢,不會判斷轉折,所以只會賠錢而已。
反過來說,所謂的絕對保本也會是一種陷阱,因為保本而去投資,遲早會被通膨打敗而只能算是一種儲蓄,可能還是沒有利息的那一種。因此,既然接觸到實用的資訊,當然就是要以文章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吸收的成果如何。這不僅是一種日常的檢驗,也是一種讓自己成長的方式。例如月光常提到的走路運動,這是可以日常檢驗的方式,有走就是有,沒走就是沒有,每天都是要從零開始。而持續走下來會是如何?當然可以用文章的方式表現出來,讓自己看到和從前有何不同之處。並不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心得才能發表成文章,這不是學術研究。而是有一點新發現就可以趕快輸出呈現出來,讓自己明白自己又了解了多少?只要能有內容寫就好這並不代表自己標準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