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計畫主打的是「來自全國各地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但仔細觀察,他還少說了一點“這些大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當然一開始慕三島之名而來的不外乎他的學生,大多來自東大、慶應、早大,到中後期的多摩美術大學、金澤大學等等,被挑選出來的絕對是自主性跟學習動機滿滿。
【心得】 想當初早就畢業超多年的我為了擠進PLUS KAGA,從台灣好不容易凹了一個人來參加。那時對這個計畫理解程度還太低,到台灣各大學跑業務的時候常常被釘得滿頭包,但同時也結識了幾個現在也都很關照我的老師。
我參加的身份是“台灣大學生的即時口譯” ,而不是學員,但這個計畫從參與到後續配合,都讓人學到太多了。
從第一年跟著台灣學生當翻譯,從參加者的角度看,第二年開始從協助者的角度,接下來帶著計畫團隊到台灣跟其他大學交流,最後在各個講座中反覆推廣、詮釋PLUS KAGA的內容,這個計畫真的惠我良多。加上三島本身做的計畫不只在加賀,東京都心跟首都圈、德島縣等等都有,我也透過他了解很多都市計畫的想法,還有在都市計畫中“人”的活動該怎麼被設計。
另外每個學生雖然提案都很有趣,但背後也緊緊扣合社會議題,提案則是作為研究手段被實踐,這種宛如教科書般的執行方式,在越深入了解每個學生計畫時,越令人驚嘆。看這些菁英們怎麼演繹設定問題意識、提出假設、設計驗證方法、接著用大家都懂的有趣企劃來實踐,最後再反饋到問題意識。只能說每個參加過的學員都是滿滿的知識寶庫,他們活用自己在學校所學,將想法化為現實,相信連很多社會人士都沒辦法做到。
這個計畫的設計,可以在環境設計裡“時間”與“場域”設計的循環裡找到理論,整個PLUS KAGA計畫就是“讓地方形成自發性組織”的過程。
而單年次的計畫則是可以對應到「改造型學習」。(以下摘自“提問的設計/安齋勇樹・塩瀨隆之”)
成人教育學領域中的先驅傑克·馬濟洛(JackMezirow)主張,對成人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是改變對於現實的認知方式,並將此過程訂定為下列的「改造型學習」。
改造型學習的過程(我有加註如何對應到PLUS KAGA的內容):
1.引起混亂的兩難困境:讓學生思考自己認知中的地方與實際地方的落差
2.伴隨恐懼、憤怒罪惡感、恥辱感等情感的自我探究:開始無止境的提問“這個計畫真的是我想做的嗎?這是我要的嗎?”
3.重新審視典範(paradigm):實際接觸地方的人們在做些什麼計畫、同時也聽三島分享其他地方的案例
4.認知到他者也會與自己分享同樣的不滿及改造過程:同儕間的互相討論與刺激(每天晚上進行回顧與討論)
5.為形塑新角色或新關係而探究其他選項:開始思考“我要在地方做這樣的計畫,必須跟在地的哪個單位或哪些人建立利害關係”,有計畫性的拓展人脈,建立自我在地方的形象
6.規畫行動計畫:開始設計提案
7.掌握為執行自我計畫所需的新知識或技能:透過資訊搜集與統整過濾與整理成新的知識
8.暫定嘗試新角色和關係:以計劃執行者的角色再度與當地利害關係人接觸,並了解可以得到哪方面的協助
9.建立在一個新的角色或關係中的能力與自信:透過執行計畫,地方媒體曝光,政府表彰等等,建立學員們的自信
10.將新觀點(對事物的看法)重新統整到自己的生活中:把經驗帶回自己的學校,或其他工作中
引起混亂的兩難困境是改造的起點。
以PLUS KAGA為首,我後面要介紹的光輝塾、STARTUP WEEKEND都是會讓人一度痛苦掙扎,甚至讓成年人淚灑會場的工作坊,在接觸這些理論時已經是我跟著那些計畫幾年後的事了,才發現這一個個模式,都將教科書上的理論演繹得如此精彩。
【社群形成】 PLUS KAGA的社群形成如下圖所示,最早由經營團隊帶領大學生,大學生在行動過程中影響當地的高中生跟社會人士,之後高中生升學後作為學員參加,社會人士則是延續大學生們提案的計畫。另外大學生在PLUS KAGA工作坊結束後,作為工作人員回來成為經營團隊成員。
圖片節錄自PLUS KAGA學姊尤莉雅8/22線上講座簡報/我翻譯
痛苦指數★★★★★
PLUS KAGA的過程就是反覆在上山下海跑行程。加賀有山有海,所以田調一整天從海邊踏浪、深山爬坡到辦公室吹冷氣都有,一天下來真的會死。每個地方都要跟居民開工作坊討論,晚上回去還要做當天回顧跟提案彙整。偶爾晚上會有居民或是其他訪客來據點拜訪,三島也會要求某些訪客簡報自己在做的事給大學生聽,不管對體力還是精神力的負擔都非常大。
而會退回提案的還不只三島,公開發表前的半公開試提案,會由地方人士輪番上陣下指導棋,有時是地方居民、有時是政策顧問、有時是曾任跨國企業高管的公所計畫負責人(就是我前輩),各種意見會讓大學生被砲到懷疑人生,而且這些意見沒有統一性,最後大學生必須自己鼓起勇氣,選擇一條路,他們當然也會從中體會,不是每個種提案都能博得滿堂彩,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
事前發表我只參加過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人很好的前輩直接砲說「你們講的這些東西太無聊了,我想聽的不是像教科書上的東西也不是商業計劃,全國有那麼多優秀的前輩們在地方建立了一個個模式跟案例,要是真的要做那些,請顧問公司來就好了,再多想想有什麼事只有大學生才能做的吧!」當下我有點驚訝前輩講話會那麼嗆,因為他平常人超級好。
而畢業後有些學長姊們也會回來參加PLUS KAGA。他們有人升學、有人在大企業任職、有些當了中央的公務員、也有些成為自由工作者,相同的是每個對學弟妹的指導都毫不留情。 看著PLUS KAGA這些年,我大概也可以詮釋什麼是“只有大學生跟外來者才能做的”,那就是挑戰地方的禁忌。
比如生死的話題很敏感,就有學生把這個作為題目,地區間彼此競爭不和睦,大學生就設計了跨域計畫,試著連起兩個地區。這種挑戰當地既有觀念跟成見,用很單純的角度去問「以前為什麼不行?那這樣行不行?」的行為,就是大學生能發揮的最大優勢吧?
總之這過程會讓學員們很痛苦,讓跟著翻譯的人也可以感同身受。
【其他心得連結】 我一路看著PLUS KAGA這樣過來也累積了不少心得文,剛剛整理下來發現有兩萬多字!趁這個機會,我也把這些心得文跟感想整理給大家參考,絕對字字血淚,值得一讀(大概啦)。 2018-從當翻譯開始
以下兩篇紀錄我第一次參與PLUS KAGA,與台灣來的大學生相處的過程,
2019-開始參加經營會議,以協助者身份參與
2020-開始跟三島公司還有團隊有過大大小小的合作
帶過台灣老師跟公務員來日本參訪、也在台灣辦過講座跟交流會之後
2021-台日交流因疫情幾乎停擺後
活動開始轉為線上,除了我自己主講以外,也頻繁邀請三島與其他日本講者跟台灣人分享
【官網連結】 2024年因為經營公司內部問題,所以官網已下線。
【影片連結】
頻道裡還有很多其他影片(包括發表會),大家有興趣都可以參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