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本公務員經歷的8階段思想改造:從意識改革邁向地方自治 ( 1 )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續前文)

前言:不是學員而是從工作人員開始

我參與第一門”類課程“,是作為工作人員(不是負責人,是負責人下面那個不用負責但是要做所有事的人),而不是參加者。這份工作是以NCL(我當初所屬的日本社會創新組織)名義承接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案子。此案希望利用工作坊跟討論的形式,把所有參訪內容串在一起,也是我進入組織之後第一個本部的案子。在經歷了那麼多其他課程跟工作坊後,再回來看這個案子,在企劃跟執行上都有很多地方該檢討,那樣的行程規劃,自己當時經驗能力是否可以勝任等等,能討論的部分實在太多,只可惜能一起討論的人都已離職,我合約到期後,也跟組織沒什麼關係了。

台灣經濟研究院V-together

【主旨】

帶台灣社會創新企業代表們參訪日本社會創新企業,希望藉由日本經驗,能讓台灣藉由日本經驗能有新的想法與做法。

【師資】

看見社會問題的旅行社Ridilover(リディラバ)代表、モクチン企画代表、自由大學代表、NCL代表、coco room代表、greenz代表等等(上述“代表”不是職稱,而是指代表該團體出席)。所有參訪對象從東北、關東、關西都有,議題總共有:貧困、建築、教育、女性教育、發達障礙者職業教育、釀造等等。每個單位都有對應到相關的團體。

【進行方式】

參訪行程以工作坊開頭,帶大家統整目標之後,開始在NCL原宿據點上課。這時候登場的主要是媒體、服務、倡議的團體代表。接下來前往有實體據點的組織參訪,我跟精釀啤酒公司出發前往小川町看釀造廠,另外一群人則是在東京都內跑行程。接下來所有人會合前往關西的大阪、東北的遠野之後再度回到東京,以工作坊討論的方式將本次參訪做總結。

【參與學員】

台灣社會創新組織跟社會企業的代表們,有幾個在年輕族群中算有聲量,帶工作坊跟討論對他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社會企業圈的人,第一次接觸到,覺得他們是一群很優秀、有目標,卻願意選擇把青春投入社會奉獻的人們,當然都有每個人動機不同,不過做的事以利他居多是無庸置疑。
發表會我上台的照片...但已經太久我也忘記講了什麼

【心得】

當時我第一次接觸工作坊跟引導的工作(當時甚至不知道負責帶討論的引導師有多重要,連引導師這個名詞都沒聽過),只覺得聽了各式各樣社會創新領域的分享覺得很充實,但也感受到不同領域參與者對其他領域的關心度極低。隔了兩年,我才知道工作坊中的引導跟彙整有多麽重要。
以結論而言就是爛引導壞了一鍋粥,想想當時的講師可都是王牌。(淚)
就我所知在台灣跨領域跟跨組織共創並不常見,而合作跟共創大家也搞不太懂。現在回顧起來,NCL整個參訪行程規劃方式非常的教科書,都是循著標準流程走:制定學習目標、提供實際案例、體驗場域,最後收束、討論、總結,結束後形成社群,在社群中大家更新近況,醞釀下一步的跨領域實踐。
而實際上專案執行人(我)經驗不足,負責人也不是相關業界出身,因此作為骨幹的工作坊結構很鬆散,導致一桌好菜,沒有考慮到前菜、主菜、甜點要怎麼搭配,也沒有充足的空間讓人消化,導致沒辦法湊成一個宴席。
執行面的心得如上,而在學習方面,我感受到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衝著中產階級來,中產階級的生活一旦發生了變故,就會成為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而當下時局瞬息萬變,中產階級更該形成組織來鞏固自己原本的生活。
於是中產階級自救會的想法,就在我心中開始萌芽。

【社群形成】

這些社創組織的人們,在台灣可能因為一些活動,所以早就互相認識,彼此熟悉的跟不熟的大概都很難有什麼變化,加上後來NCL也沒有繼續經營後續社群,就這樣自然消滅了。
痛苦指數★★★★★
這個行程雖然不會再出現了,但還是評價一下。前置作業還飛了幾趟台灣,行程中長距離移動、協調跟翻譯都讓人痛苦,可以說痛苦指數爆表。雖然最後學習的成果不用受到檢視,但最終台灣經濟研究院把這個案子延續下去的下一個計畫應該就是社會創新平台。他們也很有義氣的邀我當了顧問,不過那又是後話了。

影像連結
最後在台灣舉辦的成果發表的照片,唐鳳大大也有入鏡


PLUS KAGA

【主旨】

讓來自全國各科系的大學生來到加賀,認識地方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在提案後一年付諸實現。主辦單位是地方政府,執行單位是來自東京的都市規劃公司。強調讓大學生「利用地方問題當作材料實踐所學,並依照專業知識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地方沒有你們也不會有多大變化,你們來做你們想做的計畫,如果正好這個計劃可以解決誰的問題,那大家就可以成為夥伴一起行動。」
在大學生方面,透過高強度的田野調查跟計畫執行,能作為很好的教材,尤其執行計畫時計畫本身沒有提供經費、計畫本身也沒有學分,因此來到加賀的大學生為了得到大家幫忙可以說很巴結。在地方方面,透過協助大學生的計畫,達到了人際關係的重新連結,鄰居們也再次有原因聚在一起共事,隨著計畫進行,當地居民也組成了專門組織來幫助PLUS KAGA的學生們,另一方面也讓在地人延續學生們的提案。
2019發表會時的照片,台灣的老師也有在現場參與

【師資】

由株式會社folk代表 三島由樹 為首 ,每年都找來在地方不同的人擔任講師,有工藝師、漁業公會會長、補習班老師、農夫、公務員等等,遍佈各行各業。而令人訝異的是這些人至少一半都有優秀的學歷跟職歷,甚至有現任國家級的講師。三島本人在哈佛畢業並就業數年後,回到日本東大任教,是東大的人氣講師,脫離了全職教師生活後,也轉戰各名校兼課,而在PLUS KAGA中,三島開頭都會很明確的向學生們表示「在這裡我不是老師,你們也不是學生,我們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大家是要互相幫助彼此學習,不是誰要教誰什麼。」
而三島也在很多地方貫徹了他的方針,總之是個了解越深覺得越厲害的計畫。

【進行方式】


每年都會因應計畫進行程度、出資單位、現實狀況(天災、疫情)做出調整。本次介紹的是以2018年第三期作為範本。
計畫本體由夏季工作坊跟冬季工作坊構成。夏季是田野調查跟草案提案,冬季則是自由田野調查跟定案發表,中途夾雜幾次東京的聚會與討論。如果計畫途中學生們覺得田野搜集的內容不夠,需要自費前往加賀市,執行計畫的人力物力與資金學生們也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比如有人在加賀當家教,有些人則是在農家打工換宿)
圖片為PLUS KAGA學姊尤莉雅製作/我翻譯
而目前為止整體計畫推動方式如下:
2016~2017 匯聚人脈資源,培養團隊與計畫在地知名度
2018~2019 減少招生名額,採少數精銳制,只招生有能力獨立執行計畫的學生
2020~2021因為疫情、熊出沒等等因素影響做出大幅調整,除了讓學生分梯次前往加賀市以外,發表型式也通通改為線上節目方式進行
2022 正式脫離政府經費改為完全企業贊助形式,由加賀市內擁有快100年歷史的大同工業出資,取消冬季工作坊,將夏季工作坊時間增加為三週,提案範圍縮限在大聖寺區域(贊助企業與市役所所在區域),加入各個業界專家授課,最後發表前學生們將完成一個小小的計畫實踐,專案發表分為大同工業社內發表,與公開發表兩次。

【參與學員】

雖然計畫主打的是「來自全國各地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但仔細觀察,他還少說了一點“這些大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當然一開始慕三島之名而來的不外乎他的學生,大多來自東大、慶應、早大,到中後期的多摩美術大學、金澤大學等等,被挑選出來的絕對是自主性跟學習動機滿滿。
而要說這些人有什麼共通點,從我參加的那年來看的話:
1.大多擅長上台發表
2.擁有運動或音樂類的興趣(能參加比賽或是國際巡迴演出)
3.有獨立在海外執行專案的經驗
4.除了英文以外會第二外國語也是正常
5.在分組討論中擔任組長或是主辦活動都難不倒他們
6.就算夏季表現有點掉漆的地方,在冬季絕對可以看到顯著成長
這些當初也在成大的交流裡被老師吐槽過,說這種只培養精英的模式根本不適合一般大學生。交流會後實際在成大執行過一次,確實也問題很多。
PLUS KAGA的參加者回到母校跟學弟妹們分享

【心得】

想當初早就畢業超多年的我為了擠進PLUS KAGA,從台灣好不容易凹了一個人來參加。那時對這個計畫理解程度還太低,到台灣各大學跑業務的時候常常被釘得滿頭包,但同時也結識了幾個現在也都很關照我的老師。
我參加的身份是“台灣大學生的即時口譯”,而不是學員,但這個計畫從參與到後續配合,都讓人學到太多了。
從第一年跟著台灣學生當翻譯,從參加者的角度看,第二年開始從協助者的角度,接下來帶著計畫團隊到台灣跟其他大學交流,最後在各個講座中反覆推廣、詮釋PLUS KAGA的內容,這個計畫真的惠我良多。加上三島本身做的計畫不只在加賀,東京都心跟首都圈、德島縣等等都有,我也透過他了解很多都市計畫的想法,還有在都市計畫中“人”的活動該怎麼被設計。
另外每個學生雖然提案都很有趣,但背後也緊緊扣合社會議題,提案則是作為研究手段被實踐,這種宛如教科書般的執行方式,在越深入了解每個學生計畫時,越令人驚嘆。看這些菁英們怎麼演繹設定問題意識、提出假設、設計驗證方法、接著用大家都懂的有趣企劃來實踐,最後再反饋到問題意識。只能說每個參加過的學員都是滿滿的知識寶庫,他們活用自己在學校所學,將想法化為現實,相信連很多社會人士都沒辦法做到。
這個計畫的設計,可以在環境設計裡“時間”與“場域”設計的循環裡找到理論,整個PLUS KAGA計畫就是“讓地方形成自發性組織”的過程。
而單年次的計畫則是可以對應到「改造型學習」。(以下摘自“提問的設計/安齋勇樹・塩瀨隆之”)
成人教育學領域中的先驅傑克·馬濟洛(JackMezirow)主張,對成人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是改變對於現實的認知方式,並將此過程訂定為下列的「改造型學習」。
改造型學習的過程(我有加註如何對應到PLUS KAGA的內容):
1.引起混亂的兩難困境:讓學生思考自己認知中的地方與實際地方的落差
2.伴隨恐懼、憤怒罪惡感、恥辱感等情感的自我探究:開始無止境的提問“這個計畫真的是我想做的嗎?這是我要的嗎?”
3.重新審視典範(paradigm):實際接觸地方的人們在做些什麼計畫、同時也聽三島分享其他地方的案例
4.認知到他者也會與自己分享同樣的不滿及改造過程:同儕間的互相討論與刺激(每天晚上進行回顧與討論)
5.為形塑新角色或新關係而探究其他選項:開始思考“我要在地方做這樣的計畫,必須跟在地的哪個單位或哪些人建立利害關係”,有計畫性的拓展人脈,建立自我在地方的形象
6.規畫行動計畫:開始設計提案
7.掌握為執行自我計畫所需的新知識或技能:透過資訊搜集與統整過濾與整理成新的知識
8.暫定嘗試新角色和關係:以計劃執行者的角色再度與當地利害關係人接觸,並了解可以得到哪方面的協助
9.建立在一個新的角色或關係中的能力與自信:透過執行計畫,地方媒體曝光,政府表彰等等,建立學員們的自信
10.將新觀點(對事物的看法)重新統整到自己的生活中:把經驗帶回自己的學校,或其他工作中
引起混亂的兩難困境是改造的起點。
以PLUS KAGA為首,我後面要介紹的光輝塾、STARTUP WEEKEND都是會讓人一度痛苦掙扎,甚至讓成年人淚灑會場的工作坊,在接觸這些理論時已經是我跟著那些計畫幾年後的事了,才發現這一個個模式,都將教科書上的理論演繹得如此精彩。

【社群形成】

PLUS KAGA的社群形成如下圖所示,最早由經營團隊帶領大學生,大學生在行動過程中影響當地的高中生跟社會人士,之後高中生升學後作為學員參加,社會人士則是延續大學生們提案的計畫。另外大學生在PLUS KAGA工作坊結束後,作為工作人員回來成為經營團隊成員。
圖片節錄自PLUS KAGA學姊尤莉雅8/22線上講座簡報/我翻譯
痛苦指數★★★★★
PLUS KAGA的過程就是反覆在上山下海跑行程。加賀有山有海,所以田調一整天從海邊踏浪、深山爬坡到辦公室吹冷氣都有,一天下來真的會死。每個地方都要跟居民開工作坊討論,晚上回去還要做當天回顧跟提案彙整。偶爾晚上會有居民或是其他訪客來據點拜訪,三島也會要求某些訪客簡報自己在做的事給大學生聽,不管對體力還是精神力的負擔都非常大。
而會退回提案的還不只三島,公開發表前的半公開試提案,會由地方人士輪番上陣下指導棋,有時是地方居民、有時是政策顧問、有時是曾任跨國企業高管的公所計畫負責人(就是我前輩),各種意見會讓大學生被砲到懷疑人生,而且這些意見沒有統一性,最後大學生必須自己鼓起勇氣,選擇一條路,他們當然也會從中體會,不是每個種提案都能博得滿堂彩,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
事前發表我只參加過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人很好的前輩直接砲說「你們講的這些東西太無聊了,我想聽的不是像教科書上的東西也不是商業計劃,全國有那麼多優秀的前輩們在地方建立了一個個模式跟案例,要是真的要做那些,請顧問公司來就好了,再多想想有什麼事只有大學生才能做的吧!」當下我有點驚訝前輩講話會那麼嗆,因為他平常人超級好。
而畢業後有些學長姊們也會回來參加PLUS KAGA。他們有人升學、有人在大企業任職、有些當了中央的公務員、也有些成為自由工作者,相同的是每個對學弟妹的指導都毫不留情。

看著PLUS KAGA這些年,我大概也可以詮釋什麼是“只有大學生跟外來者才能做的”,那就是挑戰地方的禁忌。
比如生死的話題很敏感,就有學生把這個作為題目,地區間彼此競爭不和睦,大學生就設計了跨域計畫,試著連起兩個地區。這種挑戰當地既有觀念跟成見,用很單純的角度去問「以前為什麼不行?那這樣行不行?」的行為,就是大學生能發揮的最大優勢吧?
總之這過程會讓學員們很痛苦,讓跟著翻譯的人也可以感同身受。

【其他心得連結】

我一路看著PLUS KAGA這樣過來也累積了不少心得文,剛剛整理下來發現有兩萬多字!趁這個機會,我也把這些心得文跟感想整理給大家參考,絕對字字血淚,值得一讀(大概啦)。

2018-從當翻譯開始
以下兩篇紀錄我第一次參與PLUS KAGA,與台灣來的大學生相處的過程,
2019-開始參加經營會議,以協助者身份參與
2020-開始跟三島公司還有團隊有過大大小小的合作
帶過台灣老師跟公務員來日本參訪、也在台灣辦過講座跟交流會之後
地方的處世法則(約2000字)
2021-台日交流因疫情幾乎停擺後
活動開始轉為線上,除了我自己主講以外,也頻繁邀請三島與其他日本講者跟台灣人分享

【官網連結】

2024年因為經營公司內部問題,所以官網已下線。

【影片連結】

訪談(日、英字幕)2016紀錄2017紀錄2018紀錄(這裡有拍到我)
一個禮拜痛苦的歷程下來,在發表會上直接放回顧,參加者們(包括我)看到真的會哭,不過其他人應該沒什麼感覺。而一個禮拜的活動側錄+用一天剪接然後馬上上片也真是苦了隨行攝影,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頻道裡還有很多其他影片(包括發表會),大家有興趣都可以參考。
(待續)
avatar-img
26.4K會員
223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海外遊子們都各有一段獨特又奇幻的人生旅程。而上課跟學習,對從現任或曾經的留學生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歷過日本公部門工作的洗禮後,我想從當年自己還是個一般人的時代,跟大家分享這幾年透過課程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人事物。
現在人在日本,也三十幾了,覺得成就了一點,得到了一些,卻失去了回家的路。這只是一篇失眠中年人的無病呻吟。
面對爆發的疫情,台灣很多事都還沒準備好,但最難準備那關,大概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面對亂七八糟的數據跟報導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
「人的能力不一定跟年紀成正比,但是自尊卻會隨年月增長。」這是我在某系列講座上常說的開場白,雖然刺耳,但相信這句話總會讓大家想起身邊幾個人。之前曾寫到進入40歲後,我們人生中很多東西都會跟國家財務一樣硬直化。就這樣我們成了無聊的大人。
每個族群、每個階級都因為不同目的組成社群,但也有一大部分的人不屬於任何團體與社群,究竟為什麼參與社群對屬於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會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陌生?這要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說起。
原文撰於2014/4/25,我還是個快樂留學生的時代。 今天去了靖國神社。我這輩子第一次來到空氣那麼沈重的"觀光景點",算是開了眼界。沒人大聲講話,甚至看不到人拍照之類的真是一個異常的空間。(但是靖國神社對日本人來說應該不會是觀光景點,該怎麼定位也很微妙)
海外遊子們都各有一段獨特又奇幻的人生旅程。而上課跟學習,對從現任或曾經的留學生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歷過日本公部門工作的洗禮後,我想從當年自己還是個一般人的時代,跟大家分享這幾年透過課程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人事物。
現在人在日本,也三十幾了,覺得成就了一點,得到了一些,卻失去了回家的路。這只是一篇失眠中年人的無病呻吟。
面對爆發的疫情,台灣很多事都還沒準備好,但最難準備那關,大概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面對亂七八糟的數據跟報導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
「人的能力不一定跟年紀成正比,但是自尊卻會隨年月增長。」這是我在某系列講座上常說的開場白,雖然刺耳,但相信這句話總會讓大家想起身邊幾個人。之前曾寫到進入40歲後,我們人生中很多東西都會跟國家財務一樣硬直化。就這樣我們成了無聊的大人。
每個族群、每個階級都因為不同目的組成社群,但也有一大部分的人不屬於任何團體與社群,究竟為什麼參與社群對屬於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會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陌生?這要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說起。
原文撰於2014/4/25,我還是個快樂留學生的時代。 今天去了靖國神社。我這輩子第一次來到空氣那麼沈重的"觀光景點",算是開了眼界。沒人大聲講話,甚至看不到人拍照之類的真是一個異常的空間。(但是靖國神社對日本人來說應該不會是觀光景點,該怎麼定位也很微妙)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早起,看到賢三傳來的訊息。他的咖啡廳是早上六點開到下午三點。他會在凌晨五點起床準備。每天起床,傳一段語音祝福給我,希望我今天順利開心。還有他很想念我。 我都是帶著一種被呵護的甜蜜感起床,和他在一起到現在,幸福感到不真實,甚至我很害怕這樣的幸福是虛假跟暫時的。不過今早我竟然冒出一個念頭:
出發吧!鎌倉!沒有手機的日本獨旅— 我在「海街」寫「日記 」! 時間回到2022年末,對於日本文化相當憧憬的我,總算有機會安排一趟屬於自己的獨旅,除了旅行外,更想給自己的25歲後留下點足跡,目的地理所當然就是日本,這也是人生首度踏上日本,回想正式愛上日本,是因為電影《海街日記》與日劇《喜劇開場》,
這趟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日航JL37航班,感謝座艙長森重桑,山田桑與齋藤桑親切貼心又無微不至的服務,完美詮釋了日式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的高雅精神,再加上米其林級別的餐飲。整趟飛行無論在細節處或是服務品質上都讓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極致的舒適,讓這趟空中旅程宛如一場難忘的饗宴!
從賢三那裡得知,我有幾個「台灣人沒有,只有日本人有」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聽完覺得神奇,想跟訂閱制的大家分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是「日系體質」。 首先第一個,我從小到大都不喝水。 記得過去為督促自己,在 IG 發起我要天天喝水的事,但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一個月就打回原形。 我發現自己
今天值飛JL37航班的是2003年離廠的 B777-300ER,註冊編號為 JA732J,8個頭等艙,49個商務艙,40個豪華經濟艙,147個經濟艙,共244個座位。這架JA732J別看已經22歲,她可是波音777-300ER首架試飛機,對波音與最早決定引進777-300ER的日航來說都別具意義。
你知道嗎?光統計 2019~2025 年,日本郵局的年賀狀印刷數量就超過 500 萬張,可說是非常可觀!雖然近年來,年輕人大多透過手機貼圖、SNS 訊息傳達新年祝福,但對於公司行號、長輩或是喜歡手寫溫度的人來說,每年寄年賀狀給廠商客戶、朋友同事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試過在一個地方待了很久,每天都透不過氣,像是被幾條繩子勒著頸,快要窒息死亡卻又無力自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天衰亡,看著精力逐點逐點流逝,並對所有事物均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動力嗎? 你試過每天都面對極大精神壓力,每天無緣無故被罵,一人在做不知多少人做的事,沒有任何休息時間,沒有任何私人空間,24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在開始陳述時,我知道很多人會有自己的意見 故這邊也只是一些待在日商時所碰之真人真事,給予看法 小弟先前在某間日商,分A、B、C三大部門, 小弟入職恰巧在C部門,其他部門基本都由台灣人自行管理 只有這C部門有最初是由日本部長帶領的,但那都是舊話了 在2023年時全面改組成台灣人自行管理,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中日隨行口譯工作記錄。隨行口譯並不稀奇,但這場隨行的參觀地點、見到的人物卻是很了不起。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新竹科學園區行政大樓、工業研究院、唐鳳部長懇談會,精彩行程讓我滿載而歸。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 在【社會設計與設計思考工作坊】課程當中,運科竹深入了解創業的精髓和成功要素,並且透過若干方法,可以更快切入創業的步驟與構想的開發!✅ 在【創業計劃書撰寫工作坊】學到實用的創業計畫書寫作工具和方法,提升創業技能,並且瞭解✅ 此外,還能夠與業界專業人士,及有創業理想的志同道合夥伴互動交流。✅ 業師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試過在一個地方待了很久,每天都透不過氣,像是被幾條繩子勒著頸,快要窒息死亡卻又無力自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天衰亡,看著精力逐點逐點流逝,並對所有事物均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動力嗎? 你試過每天都面對極大精神壓力,每天無緣無故被罵,一人在做不知多少人做的事,沒有任何休息時間,沒有任何私人空間,24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在開始陳述時,我知道很多人會有自己的意見 故這邊也只是一些待在日商時所碰之真人真事,給予看法 小弟先前在某間日商,分A、B、C三大部門, 小弟入職恰巧在C部門,其他部門基本都由台灣人自行管理 只有這C部門有最初是由日本部長帶領的,但那都是舊話了 在2023年時全面改組成台灣人自行管理,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中日隨行口譯工作記錄。隨行口譯並不稀奇,但這場隨行的參觀地點、見到的人物卻是很了不起。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新竹科學園區行政大樓、工業研究院、唐鳳部長懇談會,精彩行程讓我滿載而歸。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 在【社會設計與設計思考工作坊】課程當中,運科竹深入了解創業的精髓和成功要素,並且透過若干方法,可以更快切入創業的步驟與構想的開發!✅ 在【創業計劃書撰寫工作坊】學到實用的創業計畫書寫作工具和方法,提升創業技能,並且瞭解✅ 此外,還能夠與業界專業人士,及有創業理想的志同道合夥伴互動交流。✅ 業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