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該如何舉辦電影讀書會

昨天上午應邀到桃園為來自全國各縣市政府負責家庭教育的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年度在職訓練課程裡演講,這是第二梯次,我分享如何用電影這個工具協助父母親在居家生活中與孩子互動溝通。
在孩子愈來愈少的台灣,每個孩子對台灣的未來都很重要,一個也不能放棄,因此,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有信心地,笑著迎向未來,是這一代父母的責任與挑戰。總覺得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只要家庭功能完整,父母親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重點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同儕的份量逐漸勝過家長,一方面是想脫離依附父母,嘗試獨立自主的心情,再加上更多元而複雜的訊息來源,親子的摩擦與疏離,開始困擾大部分的父母親。
全家在日常生活裡共看影片,是很自然不刻意不勉強的休閒,若善加利用,是重獲孩子信任,重建彼此親密關係的理想工具,十多年前陸續寫了三本書談這些方法,在此就先略過,倒是今天演講中我提到,從西元二千年開始,我們有一群朋友每個月聚會,進行電影讀書會,至今二十多年了。
演講後,有學員提問該如何進行電影讀書會?
大家一起看一部電影,然後再一起討論,比起看完一本書再來討論,容易得多了,畢竟讀書是困難有門檻的,但是看電影沒有負擔,而且看完後,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心得與感想,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但是不管是門道或熱鬧,都是不同觀點,也會給於大家不同的思索與觸動。
因為影像觸動的是人的情緒與感受,這跟書本閱讀及討論所需的理性與知識準備不太一樣,而且每個人的感受並不存在水準高或低的問題,或者可以這麼說:「深者不見其淺,淺者不見其深」,看完電影後的討論,對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識領域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啟發。
很多圖書館或各種不同機構或單位,也常常會舉辦電影導讀會或映後座談,也就是播完電影後請老師或導演等相關專家,進行分享與解說。我就曾在許多不同場合導讀過各式各樣的電影或紀錄片。
但是我提到的電影讀書會並不是這種「類演講」的形式,而真的就是固定的一群熟或不熟(起初或許不熟,之後就熟了)的朋友,定期一起看電影然後討論。
電影讀書會就像任何聚會或社團一樣,會有個發起人(或稱呼召集人或聯絡人也行),但是每一次聚會另外有負責主持的人,輪到的人負責挑影片並且主持當次討論,輪流的好處是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而且影片的選擇也會更多元更有趣。
如果可能的話,聚會的地點最好在私人空間,一則沒有經費開銷的負擔,也免除收錢出錢的麻煩,同時在居家空間比較溫馨自在,沒外人干擾也沒有時間壓力。像我們的電影讀書會,二十多年來都是在伙伴家舉行,輪過七、八個人的住家。
影片的討論很有趣,同一部片子每個人看到的點關注的面向,甚至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太一樣,透過討論,其實也可以更加瞭解一個人,這些理解,也許比跟朋友一起吃很多次飯,喝很多咖啡,也都很難企及的心靈層次。
若是你家有客廳或起居室就可以試試看,從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開始著手,讓朋友的聚會不只是聊別人的八卦是非,而是帶來心靈上的交流與成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