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鬥爭向來是通俗戲劇常用的題材之一,幾年前在中國影視圈蔚為主流,不同朝代不同歷史人物都套用在同款的脈絡上被呈現。台灣在本土影視產業萎縮之下,台灣觀眾除了韓劇、日劇,也熱衷收看中國戲劇節目,影響所及,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后妃,也琅琅上口了起來。
閱讀了此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才發現台灣歷史裡也藏著現成的素材,這些留名歷史的大男人們,在進行外交應對與內政決定的同時,其內心小劇場多方翻滾所產生的多疑、猜忌、哀怨,這種種情緒飽滿的程度,不會輸給中國歷史上後宮女性的互鬥心機。而且,這段歷史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遠,甚至,最近的台美關係,某方面似乎正往歷史復刻的路上前進。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台灣也面臨命運的交叉口。「住民自決」?聯合國託管?美國設立臨時軍政府代管?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回顧這段時期的歷史,才知道台灣其實有過機會可以選擇,而不是一條死路通到底,最後成為今天的台灣。這實在比大男人之間的鬥爭結局,要來得令人惆悵。因此,可以說,1945年到1954年,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關鍵的10年。
戰前,殖民台灣的日本,在終戰之際,也面臨類似的關鍵時期,甚至,可以濃縮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頒佈「終戰詔書」的前24小時。《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這本書描述了這一天,日本的政壇與軍界人士,他們秉持各自的主張,以自己愛國的方式,試圖在天皇玉音放送之前,做最後的困獸之鬥。比起我們關鍵的10年,這群日本有力者只有一天的時間,得想方設法扳倒對方,因此給了我一個想像,這應該會是一個緊湊刺激、有如拆解定時炸彈的真實故事。結果剛好相反。據作者自述,他依據當時所有人的證言、日記、回憶錄和訪談,來重新鋪陳那一日。首先,我就被書中眾多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官銜,搞得無限迷惘,加上作者給予所有人物相同的戲份,無主角配角之分,反而凸顯不出故事需要的戲劇性。其次,作者筆下文風,有如老僧入定,緩慢到讓人充滿睏意,也有如母親壓箱的流水帳本,只有繁瑣堆疊的細節。
同樣以日記、檔案、口述歷史作為參考資料而寫成的本書,以資料為骨架,作者大膽以自己的觀點與想像,賦予血肉。於是,停格於黑白照片中的歷史人物,有了生動如你我的情緒,硬梆梆的檔案與檔案之間,有了活跳跳的場景來串連。於是,看似申論題的書名,意外的,就像章回小說一樣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