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招牌製造所計畫的發酵,影響了不僅是臺北,更擴散到了其他區域。臺東在2016年7月尼伯特風災後,推動了招牌重新設計的街道改造,誕生臺東「小招牌大景觀」計畫,從小招牌出發,重新思考臺東街區的新面貌。2019年上海舉辦「城事設計節漫步番禺」計畫,邀約都市酵母成為其顧問,透過店家、設計師、社區營造組織的共同参與,在番禺路上以「小店面小招牌」進行招牌改造,目的是創造一條街道氛圍能記憶深刻並一再想拜訪的特色街區,並將影響力擴散到各城市街道與店家老闆,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020年新竹關西,展開小招牌行動,則從臺三線週邊出發,號召在地招牌「變小」,讓關西小鎮街景改變,現在還可以從全家的招牌一桿突出,看出過去大招牌林立的痕跡。
從行動到上位計畫_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各式各樣的廣告物處處可見於臺北街頭,形成城市景觀重要的一部分,影響著我們的觀感,2016年臺北市政府在推動各項城市發展計畫,希望成為宜居城市時,其中一項便是以北門周邊路段包含車站及迪化街北段作為城市示範點,進行區域性的廣告物設計規劃,改善生活景觀。
廣告物設計守則從區域出發進行環境調查,思考街區的設計要點與色彩策略,廣告物在各類街區裡屬於何種風格,對應的質感色票則有不同搭配選項,在設計上增加選擇項目,卻又能保有區域一致性的風格。
國際上也有許多城市景觀願景與規劃的案例,如日本京都新舊文化並存,招牌在設置考量不僅需融入原先建築外,廣告色彩不能過於鮮豔,愈接近歷史區域,顏色趨於當地建築色調,保留古都氣氛,而同為日本城市的大阪則大相徑庭,以過度誇張的招牌作為景觀特色,傳達大阪城市繁華地帶與土地的共同形象。
對於城市長遠的都市景觀,不該僅由政府來把關維管,店家如轉換思考模式,拉高視野從城市高度出發思考整體環境,建立店家特色外,也與環境共好,產生區域的加值效益。廣告物需要設計策略,小街區小招牌,大商圈區域的整體專業規劃,以街道為尺度,思考最適合在地特性的景觀價值。招牌不僅是商業投資,長遠下來更是整體環境的提升,除了提升店家競爭力外也能提升集客效益。
我們也從調查設計師與廣告製造商對於未來招牌景觀的願景,如下:
1. 讓招牌與環境和諧相處
■ 不干擾人生活的招牌(例:不再是過大量體、夜間過亮等)
■ 與周圍環境一起被考慮,保持臺灣風味又有美感。呈現地域特色,成為美麗造景的一部份
2.長期政策建立與推廣
■ 有效傳遞不同美學概念
■ 限制招牌數量、尺度(但非統一尺寸),拆除舊招(具公共危險性)
■ 有一套基本規範,如招牌尺寸、彩度⋯等,設計者仍能在規範中自由設計
■ 有些特定地區 (例如自然景觀區、歷史文化區或商業保存區之類) 建議有招牌規劃
3.店家有美學概念
■ 適宜,舒適,有質感,有商店特色的招牌,不要很張狂但也要有指引的能力
■ 將商家的外觀立面整體做考量,店面本身就具有招牌的功能
■ 能呈現出地域特色,成為美麗造景的一部份具獨特性、符合店家特質、有人性的
■ 希望對於店家周邊與街景歷史能夠充分了解,讓招牌設計是從店家裡「長出來」的
4.一店一招,減少招牌數量
5.將招牌縮小,使用更多材質,讓招牌更具魅力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1982年羅大佑
〈鹿港小鎮〉唱出臺北昔日街景繁華的霓虹閃爍;時隔36年陳綺貞也在
〈臺北某個地方〉唱著「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2022年臺北繁華燈光依舊閃爍,霓虹少了些,倒是燈箱滿掛。
都市酵母在2013年提出對未來都市的景觀預言,其中一則想像2020年的城市景觀會有何種面貌;「2020年,當漫步走在路上看到的意象與現在將會不同,不論在材質上或是顏色上各個都非常有個性和精心設想過,每個都不只是想要吸引你的目光,更是精緻的店面專屬招牌,走在馬路上視線是和諧和充滿驚喜的。 」
2022年後的今天回看這則,則是饒富寓意。
延伸閱讀:
➤Taipei sign tone
連結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連結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粉專
➤街角遇見設計2013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