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島是一首詩:參觀群島的文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26期(2022年10月)
想像一座島就是一首詩,所有意象的隱喻、敘事的鋪排都在島上被詩人的巧手逐日完成;廣大的海洋是流動、不特定的讀者,在某個時間恰巧觸碰(閱讀)到這座詩的島嶼,沖刷(詮釋)的過程中同時也可能改變、豐富原先島上的生態。「島」與「島」之間是否有互文的可能?海流在不同島嶼之間穿梭,會發現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透過這個想像,以下就讓我們「登島」,參觀詩人們如何打造群島的文明。
 
▌「群島思維」的主題式閱讀
可能我們將在時間的排版中遺漏
夢一樣隱遁
在島與大陸之間
若即若離,緊緊握過又
聽憑轉浪去的那一束月光
     ─節錄楊佳嫻〈月光在島嶼中央〉
台灣的創作者與讀者,想必都對「島嶼」以及其四周的「海洋」不陌生。近年島嶼相關的議題逐漸成為世界焦點,無論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小島的關注,或者是因為疫情而產生的跳島觀光,都顯示出了「島嶼」的重要性;而從楊佳嫻的詩句中,也不難發現文學作品時常運用「島嶼」來隱喻曖昧的人際關係。不同於將「陸地」視為中心的觀看角度,「海洋史觀」下的台灣脫離直立的「番薯」形象,不再被侷限於歐亞大陸的邊陲,反而直面太平洋、和許多南島語族在視覺上有更直接的連結。這種視角不只重構了「島」與「島」之間的關聯性,更在「海洋」的廣袤想像中,不同層次地推進了文學的發展。
在「海洋史觀」中,「群島思維」是重新譜寫權力關係的思考方式──海洋「包容」的特質得以彰顯,而被海洋所包圍的「島」也並沒有因此被削弱存在感,反而使得自身的主體性更加完備。劉亦曾經提出「台灣群島」的概念,讓台、澎、金、馬、綠島、澎湖等島嶼成為「共同體」,在地理關係之外「擴充」了群島的可能。從「群島思維」的角度來思考「閱讀」,我們可以在既有的地理關係之外,自行「匡列」出相同主題的「島鏈」,透過去中心、對等的比較,拓展文學的視野。
 
▌徐珮芬的「島嶼印象」
出生於花蓮的徐珮芬,在詩中時常以「島」的形象表現孤獨。收錄於《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中的詩作引用了馬頔〈南山南〉的歌詞──「他不再和誰談論相逢的孤島/因為心裡早已荒無人煙」,詩中的自我被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主宰,淪為了一個客體:
曾有人愛過我
愛得我至今
還沒爬出洞口
  ─節錄徐珮芬〈不再和誰談論相逢的孤島〉
這些負面情感真實地描摹出了自我內觀的風景。雖然被李癸雲稱為「暗黑系」,但徐珮芬在這些「厭世」的詩作當中,將「海洋」、「島嶼」賦予美好記憶的象徵:
我的心曾是火做的
如今成了一座冰山
把身體捲進單薄的毛毯裡
忘了怎麼笑
也想不起海洋
      ─節錄徐珮芬〈畏寒〉
在另一首詩中也呈現類似的情境:
曾經我擁有一整座
蔚藍的海洋
一整個暖洋洋的下午
可以任意採集沙灘上
姣好的貝殼
     ─節錄徐珮芬〈失望〉
詩集中,除了這些層出不窮的島嶼印象,徐珮芬也寫下許多發生於台灣島上獨有的經驗,包含〈公道價〉、〈請容許我提出無關公理與正義的問題〉等,詩人和既有的政治、社會乃至迷因文本對話,島嶼的特殊性在詩中顯露無遺。
2019年,徐珮芬遠赴美國佛蒙特駐村,期間創作的小說《您撥打給神的電話號碼是空號》核心議題正好是關於一個「鮮少離開島嶼的女性作家」──面對持續的文化衝擊時,她會如何處理對自我和國家的認同?這正是徐珮芬真實的生命經驗。相隔一座太平洋,徐珮芬專心向內探索,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交流,在創作的同時為小說取材。因為有了台灣的「島嶼經驗」,徐珮芬才能以此出發,書寫出其他寫作者無可取代的作品。
 
▌蔡宛璇的「母嶼」和「母語」
「去看海/一直看/看到眼瞎」──曾寫出如此驚心動魄的詩句的蔡宛璇出生於澎湖,將「島」和「母親」的形象在詩集《潮汐》中融為一體,生活的味道如浪潮召喚遊子回家:
我看著你
還在
奮力泅泳
在這艘遠洋的船上
母親,
天還沒亮
我等你上岸。
    ─節錄蔡宛璇〈母親 島〉
蔡宛璇一直到十八歲高中畢業才離開澎湖,來到台灣島就讀大學;在大學畢業後也曾離開台灣,遠赴法國數年。在詩集《感官編織》中,可以看到詩人書寫台灣島的集體記憶,包含結合生態、政治議題的〈三個彎,轉給白海豚〉,以及將自我與海洋相連結的〈船破圖〉:
不要放棄記憶
 
更不要放棄
阿公所建造出
泊在我身體裡
的那一艘船
    ─節錄蔡宛璇〈船破圖〉
詩人將自我比為「海洋」,在探測的同時觀察島上人們的心靈,讓島嶼真正「落實」。除了將島嶼視為母親的「母嶼」,蔡宛璇在《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也以「母語」創作台語詩:〈我對水中來〉展現出了我們與水的深度連結,而〈母子詩──海洋〉則更進一步連結母子的關係:
夢見自己的淚水淹沒島與洲
夢見急速增生的垃圾聯合國
    ─節錄蔡宛璇〈母子詩──海洋〉
雖然潛意識中的心靈環境被破壞、汙染,但蔡宛璇在詩末仍舊展現出灼亮的生命力──「無名黑暗中的/生生湧動」。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在「母語」和「母嶼」之間,觀察「詩人如何成為詩人」。
 
▌從陳滅的「碼頭」遙望台灣
在詩作〈廢墟碼頭〉中,香港詩人陳滅以興建於1953年的「皇后碼頭」作為書寫背景。皇后碼頭過去除了是香港島提供小船泊岸的重要地點,同時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在政策之下,原先面對維多利亞港的建築在2008年被拆卸,再也沒有船隻能由此航向其他地方:
沙粒會否在大海漂浮,在岸邊積聚?
小孩把沙粒又再堆砌成一座一座城堡
那理想,那以水和沙建造的烏托邦
什麼記憶,什麼集體組合的島
我們十年積累的生活,像參加比賽
頒獎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倒數
像積木,像由下而上的歷史
那麼隨手一揮就推到
        ──節錄陳滅〈廢墟碼頭〉
成為廢墟的不只是碼頭,還有整個世代的記憶。在乾涸的碼頭,陳滅將廣場上的「銅像」寫成了「墓碑」──這些銅像不只標誌出城市,更標誌了人們曾有的生活。在詩末,陳滅並沒有被傷感的情緒淹沒,反而給出了另一種視角:只要願意,沒有人可以阻止沙粒在海洋中,重新聚為一座島。
在香港任教的陳滅,過去在台灣就讀大學。台灣以「島」為主題的詩集有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詩人辛金順以「金門」為主題的《島.行走之詩》、學院詩人方群寫「澎湖」的《翻過海的眺望還是海》、前行代詩人余光中的《美麗島詩選》等,族繁不及備載。
相較於資訊性質強烈的傳統「地誌詩」,陳黎的詩集《島嶼邊緣》無疑在島嶼主題之中發揮得別有特色。陳黎筆下的島嶼是「台灣」,而島嶼邊緣指的則是詩人的出生地「花蓮」──廖咸浩認為,花蓮除了位於地理上的邊陲,還呈現出了一種「混血」的非主流環境;唯有設身島嶼邊緣,才有可能看輕島嶼上多元生命交雜激盪下的大合唱。在這塊詩人所熟悉的空間中,陳黎採取了不同的觀看視角,探勘過往被忽略的文字的「物質性」,發顯了許多平凡中的不凡。無論是出生於島嶼邊緣的徐珮芬、從澎湖出發的蔡宛璇,或者是來自香港的陳滅,都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島嶼風景。如同廖咸浩所說:「詩是什麼?不就是對熟悉的一切投以陌生的眼光嗎?」透過島嶼的新視角來觀看現代詩,也許能讓許多創作與閱讀的問題迎刃而解。

時  間|10月5日(三)19:30
地  點|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主  持|楊佳嫻
與  談|蔡宛璇、陳滅、徐珮芬
活動介紹|詩意的擴散不僅止於這座城、這座島,還可能延伸到其他島嶼,或從其他島嶼映射本島。在詩行的帶領下我們可以一起跳島旅行。邀請來自澎湖的蔡宛璇、來自香港的陳滅以及多次旅行至其他島嶼的徐珮芬,三位詩人一起來聊聊島內島外,居住、離散、行旅、寫作中的美好與勇氣。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26期(2022年10月),頁108-11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會員
108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本年度前兩場「吹鼓吹詩雅集:模擬文學獎」,在評審嘉賓蕭宇翔、楊智傑、小令的精采講評後,第四場將於9月24日(六)下午舉行。本次邀請的評審來賓,是兼擅創作與研究的詩人李蘋芬,歡迎各位創作者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雖然有「北農事件」、「尋訪濁水溪」、「出國探訪」等幾個重要事件,但片中的「章節」僅以年分與季節訂名,不選擇以小標的形式做出價值判斷;配合大量自然景象的鏡頭語言,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顯得舒緩而放鬆。可以這麼說,串聯《他還年輕》整部片的不是刻意設計的情節,而是吳晟真真實實的生命經驗。
想像坐落於佳里的故居,羊子喬曾經在那片屋簷底下生活、創作。儘管受到人文薈萃的鄉土薰陶,羊子喬在鹽分地帶好友陳豔秋的眼中,卻是一位極其嚴厲的人:「當年我初寫小說,每有新創作,鹽分地帶夥伴們像武忠、吳鈎、勁連、崇雄都不吝鼓勵,只有羊子喬對我最嚴厲,總要雞蛋裡挑骨頭批評。」
本年度前兩場「吹鼓吹詩雅集:模擬文學獎」,在評審嘉賓蕭宇翔、楊智傑的精采講評後,第三場將於7月30日(六)下午舉行。本次邀請的評審來賓,是近期剛出版詩集《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的詩人小令,歡迎各位創作者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2020年5月有14本個人詩集出版,數量上比前幾個月稍微少了一些,包括臺灣知名小說家黃春明於聯合文學推出的第一本詩集《零零落落》等;接續著的6月,臺灣詩人僅有9本詩集出版,包含吳俞萱推出的第三本個人詩集等,整體數量上和之前相比減少了許多。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本年度前兩場「吹鼓吹詩雅集:模擬文學獎」,在評審嘉賓蕭宇翔、楊智傑、小令的精采講評後,第四場將於9月24日(六)下午舉行。本次邀請的評審來賓,是兼擅創作與研究的詩人李蘋芬,歡迎各位創作者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雖然有「北農事件」、「尋訪濁水溪」、「出國探訪」等幾個重要事件,但片中的「章節」僅以年分與季節訂名,不選擇以小標的形式做出價值判斷;配合大量自然景象的鏡頭語言,整部紀錄片的節奏顯得舒緩而放鬆。可以這麼說,串聯《他還年輕》整部片的不是刻意設計的情節,而是吳晟真真實實的生命經驗。
想像坐落於佳里的故居,羊子喬曾經在那片屋簷底下生活、創作。儘管受到人文薈萃的鄉土薰陶,羊子喬在鹽分地帶好友陳豔秋的眼中,卻是一位極其嚴厲的人:「當年我初寫小說,每有新創作,鹽分地帶夥伴們像武忠、吳鈎、勁連、崇雄都不吝鼓勵,只有羊子喬對我最嚴厲,總要雞蛋裡挑骨頭批評。」
本年度前兩場「吹鼓吹詩雅集:模擬文學獎」,在評審嘉賓蕭宇翔、楊智傑的精采講評後,第三場將於7月30日(六)下午舉行。本次邀請的評審來賓,是近期剛出版詩集《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的詩人小令,歡迎各位創作者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2020年5月有14本個人詩集出版,數量上比前幾個月稍微少了一些,包括臺灣知名小說家黃春明於聯合文學推出的第一本詩集《零零落落》等;接續著的6月,臺灣詩人僅有9本詩集出版,包含吳俞萱推出的第三本個人詩集等,整體數量上和之前相比減少了許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謝昭華《熱帶氣旋升起》以為文字行腳,遊走島嶼邊緣,在遙望浪嶼之際不斷與海辯證。 詩是辯證的浪,亦是和解的懷抱。我們隨詩人行走於時光遺跡之間,在喧囂裡游牧蜉蝣一般的生活。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這是陳彤昀詩集中的〈神聖之島潮汐詩〉,描述了海岸潮汐的生態景象,以及其中的生物物種。詩中用圖像化的文字呈現了潮汐的動力感,吸引讀者親近海洋生態。透過解釋詩中生物物種的豐富性,詩人讓人們認識到海洋生態的複雜性,並透過音節和意象的對應,讓詩作展現出多重閱讀的意義路徑。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我讀的最後一首夏宇現代詩是「另眼相看歌贈張愛玲」,完全顛覆她以往將文字解構再建構的模樣,卻將張愛玲留給世人的模樣,描摹得八九不離十。如此夏宇,化身李格弟為蔡依林做了「Play我呸」這首歌的詞,完全回到讓人驚豔的「甜蜜的復仇」時期。用字遣詞,糖中帶刀,刁
Thumbnail
*青洲:大鵬灣潟湖出海處地名,可眺望小琉球 心岸觀海 名浪不起利波平 思滿潮 愛湧汐 蟹上礁 秋霞紅眼 歸雁橫天 琉球星火明滅 人生如釣 豐簍者稀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謝昭華《熱帶氣旋升起》以為文字行腳,遊走島嶼邊緣,在遙望浪嶼之際不斷與海辯證。 詩是辯證的浪,亦是和解的懷抱。我們隨詩人行走於時光遺跡之間,在喧囂裡游牧蜉蝣一般的生活。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這是陳彤昀詩集中的〈神聖之島潮汐詩〉,描述了海岸潮汐的生態景象,以及其中的生物物種。詩中用圖像化的文字呈現了潮汐的動力感,吸引讀者親近海洋生態。透過解釋詩中生物物種的豐富性,詩人讓人們認識到海洋生態的複雜性,並透過音節和意象的對應,讓詩作展現出多重閱讀的意義路徑。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我讀的最後一首夏宇現代詩是「另眼相看歌贈張愛玲」,完全顛覆她以往將文字解構再建構的模樣,卻將張愛玲留給世人的模樣,描摹得八九不離十。如此夏宇,化身李格弟為蔡依林做了「Play我呸」這首歌的詞,完全回到讓人驚豔的「甜蜜的復仇」時期。用字遣詞,糖中帶刀,刁
Thumbnail
*青洲:大鵬灣潟湖出海處地名,可眺望小琉球 心岸觀海 名浪不起利波平 思滿潮 愛湧汐 蟹上礁 秋霞紅眼 歸雁橫天 琉球星火明滅 人生如釣 豐簍者稀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