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使是複製品也有價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跟蕭言中蕭老師的特助聊到高雄畫展。他說,老師獨創的「指劍畫派」是用平板電腦作畫,經過解析度優化與色彩校正後再製成電子版畫。
所以,有些欣賞者會好奇,既然是平板電腦繪畫再印出來的,那有甚麼價值呢?自己印、或著網路上看圖片,又有甚麼不同呢?何必掏錢買呢?
這個問題滿有趣的,不諱言的說,我的直覺也是如此。如果都是電子印出來的東西,那確實不都一樣嗎?
於是乎,我拿著這個問題跟老師討教,得出兩種思維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想想買複製品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種思維工具:角色。

如果一件事情對我們沒影響,那我們可以想想誰會有影響?這種思維在坊間會被稱為換位思考。
買電子版畫跟自己去網路上載圖片下來影印,假設對持有者沒差別好了。那對誰有差別?
很簡單,就是對作者。
藝術家們辛苦的打磨成品,背後的積累與思維就展現在圖片上,我們可以去畫展欣賞,以示支持,也可以付錢帶走,鼓勵創作。反之,如果大家都只看不買,那你白嫖、我白嫖,明天作者睡大橋。
這就是日本作家齋藤綠雨所謂的:「為了作家,書是不買也要看;為了書店,書是不看也要買。」
這句話把作家跟書店切開,是為了不讓作家沾染上銅臭味;我比較粗鄙,如果我是作家,肯定也是希望大家不看也要買,否則哪有精力出版下一次的創作呢?
所以,電子版畫當然要買,才能鼓勵好作品。

我們衍生第二種思維工具,集體化。

也就是如果所有人都改變行為,會產生甚麼影響?
首先,如果市場都覺得電子版畫不值得,上網看看就好。那會怎麼樣呢?
那或許電子繪畫的形式就會消亡。
那時,大家想要親近藝術,就非得跑一趟美術館、畫廊。實體繪畫也不再願意成為電子形式,讓網路上能被記載的藝術逐漸減少。
反之,如果市場願意付錢買電子版畫,那代表世界會有更多作家願意將表達的形式轉變到不同的載體,讓人們可以方便的瞭解藝術作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希不希望活在更方便欣賞藝術的世界呢?

付錢買到的是甚麼?

其實,一說完這兩種思維工具,你會發現,買所謂的電子版畫,其實跟所謂的「支持正版、遠離盜版」的邏輯大同小異。
也就是說,我們買的不僅是畫,也是老師們在上面的正版簽名。這象徵了我們是一個藝術品的擁有者,更是美術的推廣者、藝術家的支持者。
話又說回來,其實版畫並不罕見,網路上可以查到,這種間接藝術就是為了讓藝術可以有「有限的重複」、「每一幅品質相近」、「每一幅都是真跡」的意義。
而電子版畫只不過是將過去的材料轉移到高科技的畫具與精緻的印刷術上,每一幅畫的編號,既是證明了他的正版、也是代表了他的獨一無二。
其實很多模型收藏也有著這種限定編號,異曲同工。

最後,回到前陣子紅到翻天的NFT。

很多人不解,在一枚虛擬的硬幣上標註一幅畫作,這有甚麼有價值之處?
就算我沒有買到這枚硬幣,難不成我就不能觀賞硬幣裡面的圖片、影片?難不成我就不能分享、下載、當我的大頭貼嗎?
事實上,這可能是因為科技發達太快,我們的觀念還沒跟上。
對以前的人們來說,財產只有動產與不動產;但現在,我們有能源、有虛擬網絡,這些財產不是摸得著、看得到的存在。
買賣它們,也不是在交易實體物,而是在尋求正當權利的轉移。也就是誰才是一則貼文、一段短片、一幅圖畫的真正主人。
當然,美感有高低、口袋有深淺,我們可以看看就好,不需要成為作品的真正主人。但,當面對到別人願意花錢購買時,最好不要只覺得對方是在浪費錢。
這樣說吧,一個人知道電子版畫的好、了解自己付錢買到的是甚麼。一個人則覺得上網看也一樣,前者真傻。
誰才是懂得、誰才是真傻呢?
KSpace 高雄實驗場:夢河—陳昇╳黃志偉╳蕭言中三人展
avatar-img
16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說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乍聽之下,所謂的美學似乎很有門檻,沒有專業背景怎麼聊呢? 其實,對於藝術的品評能力,作品當然有門道,我們外行人隔山談畫,當然會成了笑話。 不過,若是不談畫、不談作品,而是大範疇的先來說說美,那其實美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他有零門檻的外部效益。
暑假結束,這次總共在國立師範大學呈現三期的表達系列課程,其中的一堂互動課程是「衝突解決」。 眼前的問題很常見: 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哥哥與弟弟正在搶一顆橘子,誰也不讓誰,吵得不可開交。 這時,爸媽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幾種一定會出現的聲音:
這種思想實驗對學生特別有吸引力,同學們會開始天馬行空的回答:「我要用拉桿卡住電車」、「趕快去叫那五個人跑掉就好了」、「想辦法讓電車出軌呢?」答案無奇不有,這種情況屢試不爽。
有些事情的確是不能退讓的,比如安全、比如生命,但面對這些真正不能退讓的事物時,我們總得犧牲某些相對不重要的價值,可能是準時、可能是效率。
最近的課程上到類似「生命議題」,與學生們討論一個非常經典、簡單的題目: 請你許下這輩子的十個目標。 這裡的目標不是願望,不是指身體平安、健康快樂這種跟蠟燭說的內容,而是具體的某些成就、某些亮點。 很快的,我們就進入到第二階段,但並沒有濃縮,而是因為願望本來就沒有太多。
實際上,任何一個成熟的科學家,他們心裡都知道,自己的所有理論假設與研究成果,有一天都有可能被推翻。也就是說,科學的相信,是暫時的、是可證偽的(Falsifiability),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的觀點是可能出錯的,那我們會認為他具有科學精神。
乍聽之下,所謂的美學似乎很有門檻,沒有專業背景怎麼聊呢? 其實,對於藝術的品評能力,作品當然有門道,我們外行人隔山談畫,當然會成了笑話。 不過,若是不談畫、不談作品,而是大範疇的先來說說美,那其實美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他有零門檻的外部效益。
暑假結束,這次總共在國立師範大學呈現三期的表達系列課程,其中的一堂互動課程是「衝突解決」。 眼前的問題很常見: 爸爸媽媽回到家,看到哥哥與弟弟正在搶一顆橘子,誰也不讓誰,吵得不可開交。 這時,爸媽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幾種一定會出現的聲音:
這種思想實驗對學生特別有吸引力,同學們會開始天馬行空的回答:「我要用拉桿卡住電車」、「趕快去叫那五個人跑掉就好了」、「想辦法讓電車出軌呢?」答案無奇不有,這種情況屢試不爽。
有些事情的確是不能退讓的,比如安全、比如生命,但面對這些真正不能退讓的事物時,我們總得犧牲某些相對不重要的價值,可能是準時、可能是效率。
最近的課程上到類似「生命議題」,與學生們討論一個非常經典、簡單的題目: 請你許下這輩子的十個目標。 這裡的目標不是願望,不是指身體平安、健康快樂這種跟蠟燭說的內容,而是具體的某些成就、某些亮點。 很快的,我們就進入到第二階段,但並沒有濃縮,而是因為願望本來就沒有太多。
實際上,任何一個成熟的科學家,他們心裡都知道,自己的所有理論假設與研究成果,有一天都有可能被推翻。也就是說,科學的相信,是暫時的、是可證偽的(Falsifiability),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的觀點是可能出錯的,那我們會認為他具有科學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般人對藝術創作僅此一件的獨特性,相對可被複製的版畫似乎多少有些猶疑? 「藉由一次又一次地經驗修正,存取最完美的,並可以複製創意。」郭文祥解釋,這也構成必須具備「間接性」和「複數性」過程的版畫創作特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許多菜市場與二書店,只會打一折的價錢給你賣。你還不如自己珍藏。現在看到誠品在賣黑色膠捲就是一個例子。高雄的駁二是也在賣黑色膠捲與古董。蹭一波文藝復興的流量,但這就是藝術投資。現在別人不要的東西,以後會有人需要。如同我前天要把鑽孔機賣打破銅爛鐵的商人,他只想用很少的錢換取我的回收物。結果有一個水電
Thumbnail
不管怎麼說,在臺灣好像藝術產業的價值很低... 正因為永遠免費比較好,所以好像沒有價值一樣。 但是,那是個人的努力和天賦,為什麼這麼沒有價值呢? 我不知道。 作品成為付費模式的話,很多人會想“為什麼讓我付錢?” 而不是“真的很棒的作品,想付費支持”😶😶 我厭倦了這種文化習俗,因為只會減少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讀繪本其實能有好幾層樂趣。 可以從欣賞每本繪本的不同畫風開始,翻開不同繪本就像造訪不同的美術館,好像來到了藝術學院累積美感。當然,也可以單純享受閱讀繪本故事的樂趣,更深入一點還可以思考故事背後的寓意。
Thumbnail
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 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創作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許多人認為,只要作品沒有錯誤,創作者就可以選擇各種方式發表,不一定需要出書。不過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有許多人雖然在網路上發表許多文章,但是還是想自己出書,以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是沒錯的。至少這代表一種認可與肯定。但值得不值得?這還有
Thumbnail
當代藝術家該如何在創作無價值化的時代生存?藝術經濟市場如何運作?怎麼樣才能保住飯碗?本文將以藝術市場的大局觀、社群媒體的運作、以及作品貨幣化的討論來介紹這本書。
Thumbnail
創作者的價值與價格 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價值跟價格不同,但大家都常傾向於討論作品與部落格的價值,反而很少去認真計算自己的部落格跟作品的價格是多少。以文創的角度來說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就很容易高估自己的作品價格,反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現在用文創工作室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創作者的價值
Thumbnail
一般人對藝術創作僅此一件的獨特性,相對可被複製的版畫似乎多少有些猶疑? 「藉由一次又一次地經驗修正,存取最完美的,並可以複製創意。」郭文祥解釋,這也構成必須具備「間接性」和「複數性」過程的版畫創作特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許多菜市場與二書店,只會打一折的價錢給你賣。你還不如自己珍藏。現在看到誠品在賣黑色膠捲就是一個例子。高雄的駁二是也在賣黑色膠捲與古董。蹭一波文藝復興的流量,但這就是藝術投資。現在別人不要的東西,以後會有人需要。如同我前天要把鑽孔機賣打破銅爛鐵的商人,他只想用很少的錢換取我的回收物。結果有一個水電
Thumbnail
不管怎麼說,在臺灣好像藝術產業的價值很低... 正因為永遠免費比較好,所以好像沒有價值一樣。 但是,那是個人的努力和天賦,為什麼這麼沒有價值呢? 我不知道。 作品成為付費模式的話,很多人會想“為什麼讓我付錢?” 而不是“真的很棒的作品,想付費支持”😶😶 我厭倦了這種文化習俗,因為只會減少
Thumbnail
雖然電子書流行已久,但我個人依然偏愛實體書。我喜歡翻閱實體書的感覺,以及書本帶給我的獨特氛圍。儘管如此,我也瞭解到電子書的便利和節省空間的優勢,因此正考慮開始使用電子書。在比較不同品牌和價格後,我將做出我的決定。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讀繪本其實能有好幾層樂趣。 可以從欣賞每本繪本的不同畫風開始,翻開不同繪本就像造訪不同的美術館,好像來到了藝術學院累積美感。當然,也可以單純享受閱讀繪本故事的樂趣,更深入一點還可以思考故事背後的寓意。
Thumbnail
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 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創作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許多人認為,只要作品沒有錯誤,創作者就可以選擇各種方式發表,不一定需要出書。不過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有許多人雖然在網路上發表許多文章,但是還是想自己出書,以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是沒錯的。至少這代表一種認可與肯定。但值得不值得?這還有
Thumbnail
當代藝術家該如何在創作無價值化的時代生存?藝術經濟市場如何運作?怎麼樣才能保住飯碗?本文將以藝術市場的大局觀、社群媒體的運作、以及作品貨幣化的討論來介紹這本書。
Thumbnail
創作者的價值與價格 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價值跟價格不同,但大家都常傾向於討論作品與部落格的價值,反而很少去認真計算自己的部落格跟作品的價格是多少。以文創的角度來說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就很容易高估自己的作品價格,反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現在用文創工作室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創作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