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回答問題不該跳出框架?

2022/07/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暑假有許多實體營隊的機會,這兩個月與延平國中的學生一同培養思辨能力。
先說個題外話,本次教室採無講桌、講台,座位是區塊分布的模式,我認為這種型態有助於師生互動、分組討論,非常適合活動課程。
說回「答題」這件事。
在課中我們談到經典的電車難題,我將其簡化一下:
電車即將撞到五個人,你眼前有一個操縱鐵軌的控制桿,若是你搬動它,便能讓電車駛向另一個鐵軌,只可惜,上面依然有著一個無辜的人。

你會拉控制桿嗎?

這種思想實驗對學生特別有吸引力,同學們會開始天馬行空的回答:「我要用拉桿卡住電車」、「趕快去叫那五個人跑掉就好了」、「想辦法讓電車出軌呢?」答案無奇不有,這種情況屢試不爽。
其實,不論學生是開玩笑抑或認真思考,人在面臨考驗時,本就會很自然的思考,有沒有第三種選擇呢?有沒有兩者兼顧、完美的結局呢?
這樣的想法並不壞,就是因為不滿足於框架的枷鎖,人類才能不斷的發想出新的可能性。
事實上,為了不讓電車難題真正出現,從防止車掌睡著的喚醒器到偵測車速的列車自動防護系統,社會上總有人想著「是不是能多做點甚麼?」,我們才更安全、更效率。
但很遺憾的,在思想實驗中,這些所謂的創意,

都對討論毫無幫助。

我舉一個人們最常用的思想實驗:「如果我跟你媽媽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
一看到這題,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問題真正的用意,不是要談救人、不是要談溺水,當然,更無關乎會不會游泳、要不要先找救生員之類的。
真正的用意,就是這個提問者想知道,「在擇一的前題下,媽媽跟我誰重要?」,對吧?
所以,答案其實很乾脆,人們之所以會需要拐彎抹角,不是因為不懂問題內涵,而是不想面對考驗,之所以答非所問,往往只是想敷衍了事。
實際上,難題當然不好回答,否則又怎麼能被稱為難題?這時,想要靠「機智」來解決難題,最後沒辦法真的引發討論。
之所以學生的回答如此,是因為大家想要解決、打死這個難題,「只要讓車子出軌了、只要讓車子停下來了、只要讓人跑走了,豈不就沒問題了?」
但思辨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知道難題不會解決,你要嘛得放任死傷、要嘛得殺一救五,有缺憾、所以沒有正確答案,也因為沒有對的路,我們才要說服。
也就是說,唯有直面問題核心,選擇自己比較能接受的答案、承擔其代價,我們才能往下溝通、與它人探討不同選擇,這才有助於我們繼續前進。

那我們該如何尋找答案?

許多同學有選擇困難的症狀,時常會陷入「沒想法、不知道」的狀態,比如:生日時,你會想要別人送你紅包還是禮物呢?
有些人確實會選不出來、覺得差不多。
對我來說,之所以做不出選擇,可能不是不懂、而是都懂。
一方面,紅包裡的錢可以自由花費,另一方面,禮物裝的物品令人驚喜。
都懂,就都想要。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看看預設立場:
有人主張:「我很討厭別人送禮物,應該直接包紅包就好。」
請問,你覺得他討厭的理由是甚麼?
問到這邊,不管學生的年齡或個性,還真的都能說出一兩個答案:可能是因為他怕收到不喜歡的;或著是他想買一個東西還差一點錢。
不論如何,因為答案已經選好了,要說個理由,不難。
所以,對於那些面對兩難會覺得棘手、沒想法的人來說,不妨想想看,如果一個人已經做出決定,他會是甚麼理由呢?另一個人做出另一種決定,又是甚麼理由?
說完後,或許你可以更清晰的發現你比較喜歡哪一個答案,或者,你可能還是做不出選擇。
那至少,我們就不再是「我不知道」,這樣不就進步了嗎?
16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