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閱讀心得-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 你的能力可以讓大家一起共好

Photo by cottonbro
Photo by cottonbro
大家應該多少都知道唐鳳吧?沒有看過唐鳳的相關影片,應該也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我還是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唐鳳本來較為人所知的是她擁有過人的智商與超強程式能力,國小就看著BASIC程式語言教科書,自己在紙上練習寫程式,她在2016年加入行政院擔任數位政務委員,在今年八月成為新部門「數位發展部」的部長。
不過這本書跟政治並沒有關係,這本書是由唐鳳本人口述,描繪她的生活、思考方式以及她對於工作、學習的想法。從書中的描述,可以完整了解唐鳳的中心思想「」,不論是在工作或她的人生價值,她的核心觀念就是把人連起來,大家一起「共好」、「共創」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唐鳳的印象是:她講話總是很溫柔,但是非常快速又精闢還能穿插幽默,好像她的嘴巴跟不上思考速度一樣,但不是一個人拼命講個不停,她每句話講完都會停下來認真聽對方說話,讓人好奇她是怎麼培養出這種高情商,而這本書就從許多不同面相透露了唐鳳的價值觀以及她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價值觀。
接下來我會從四個面向:唐鳳的價值觀、她如何管理自己、她如何管理工作以及她對未來的看法,來跟大家分享這位14歲就創業、33歲就退休的神童她的思考軌跡,帶大家接觸到唐鳳非常人性,跟我們沒有什麼不同、但又那麼不同的一面。

共好、共創、共享

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唐鳳,是全世界第一位公開出櫃的部長級以上跨性別人物,她看起來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似乎很淡定,但其實她也經歷過一段校園霸凌的兒童時期。因為學習力佳,學校老師的教學沒辦法給予唐鳳符合年齡的教學內容,第二名的同學更視他為眼中釘,加上頻繁轉學,使唐鳳沒有辦法融入校園。
這樣的經歷,讓唐鳳從小就開始讀兒童心理學,試著了解他的同學為什麼產生這些行為(是否太早熟!);他也接觸哲學,訓練思想,哲學的訓練讓生長在「單一標準答案教育體制」下的唐鳳很早就領悟到,世界上沒有誰才是標準答案,「任何人都可以製作自己的標準答案」。這個概念也是「共好」的萌芽,他開始認為,自己不需要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貢獻,找出解決之道
他在14歲離開教育體制後,開始到大學旁聽,去茶館跟一樣喜歡寫程式的人交流聚會,並加入線上研究網路程式語言的Perl社團,認識來自全世界的語言高手。在網路上,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可以貢獻在社群,想法可以分享在網路,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許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人在想,大家一起為同一個領域貢獻的感覺很好,讓他感到很有價值。
可能也是因為唐鳳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小時候的他有長達十年的時間,可能睡著明天就醒不來,所以養成了有想法就要趕快分享出去的習慣,想法放在腦中,你忘記了他的價值就消失了,分享出去才有價值。剛好在青少年接觸網路後,透過網路更能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家都把自己擁有的想法、價值交出去,別人可以在你的價值上疊加,二創、三創,世界就會變得更精彩,這就是「共好」、「共創」的精神。
這個精神也反映在她自己的行為上,她本人已經完全拋棄著作財產權,取用她的書或她說過的話完全不需要她本人授權,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賦予這句話更多價值,這才是她樂見的。
只要我們登出這個世界時,世界的狀況比我們登入的時候要好,我們的人生就很有意義。
經過這樣的思想碰撞,成年後的唐鳳發現,他開心的感覺不再源自於外在衡量成就的那把尺,或是跟別人競爭的「贏」,而是透過接觸許多共同興趣的人,大家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而自己在過程中貢獻自己的感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地方。

唐鳳這樣管理自己

因為很早就開始創業、也當過蘋果、明碁電腦的顧問,唐鳳對於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模式很清楚。
她對自己時間的掌握度極高,把自己的時間拿來最有效益的事,例如她覺得作料理可以放鬆,所以她自己煮飯,但是備料、切菜、計算營養是比較重複又專業的事,所以她交給專門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
她也是把番茄鐘工作法帶入台灣,讓大家注意到的人。相信許多人都對番茄鐘工作法有初步的了解,主要的概念是:深知人的注意力有限,與其花費精神管理自己的專注力,不如順應他。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劃分為30分鐘為一個番茄鐘循環,前25分鐘專注執行手上任務,接著休息5分鐘。如此一來可以確保25分鐘內享有最大專注力,也不至於過度疲憊。在25分鐘的專注時間裡,唐鳳會直接把手機設定勿擾,就算有電話或是Line、Email進來,也一律等到5分鐘休息空檔才會回覆,避免專注力被打斷,不過她自己也說,每個人寫email給她她都會親自回覆。透過主動掌握時間結構,就能夠避免自己的時間不知不覺間被外在事物所掌控。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中途插入的工作,或是腦中突然浮現某件待辦事項時怎麼辦?既不想打斷手中工作,硬是記在腦中又會占用精神腦力,降低效率。唐鳳利用GTD工作法隨時記錄待辦事項,再依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一一處理,就能夠達到更有效率的工作節奏了。
下班後的時間,除了繼續自我學習之外,唐鳳也把「睡眠」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她知道自己一定要睡滿八小時,隔天才能夠保持專注,所以睡飽是必須的,接著,她還善用睡覺時,記憶會從短期記憶存入長期記憶的機制,讓自己睡覺也在學習。她會在睡前進行大量的閱讀,像是隔天的開會資料、或是研究論文等知識性內容,而且她強調:最好一口氣讀下去,中間不要中斷、不要停下來思考更不要去評斷內容的邏輯,讓自己保持單方面接收的狀態,這樣才能完整吸收作者想傳達的概念,加上充分的睡眠。醒來後書中的素材就已最完整的樣貌進到你的腦中。隔天起床。唐鳳會立刻捕捉夢中的新想法,如果可以複習一遍前一天讀的內容,就能更加事半功倍了。
唐鳳還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她在「滑」手機時,除非真的要用手指來放大或縮小,否則她一律用觸控筆滑動螢幕,這讓我想起賈伯斯說過的一段話:『身體是貪求接觸與感受的,而這些工具則可以成為延伸。觸控螢幕是手的延伸、ipod是耳朵的延伸、iphone則是社交生活的延伸。』沒想到這個延伸不是一種比喻,對我們的腦來說是真的延伸了,當我們用手來滑動螢幕時,大腦會誤以為手機是身體的一部分,造成我們不知不覺想要跟手機互動,無意識拉長滑手機的時間。
唐鳳就是在這種難以察覺的小地方也不輕易交出時間的掌控權,才能夠總是看起來多一分從容,因為他不是被時間追著跑,而是主動掌控自己的生活與節奏,生活才有餘裕,才會更快樂。也許的確有些人能夠一心多用,但是每個人的習慣都不一樣,當我們能夠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認知習慣,並且加上現代化工具的輔助,就能更加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了。

把夥伴當成大人

唐鳳在2008年進入Socialtext工作,當時唐鳳被公司「當個大人」的請假守則震撼。不同於台灣公司多半依照勞基法規定的請假天數,或是稍微”優於勞基法”,給你多一點特休假,Socialtext只告訴員工「不要請太少假,因為這樣對你不好,長遠對大家也不好。但也不要請太多假,因為對公司不好,長遠對你也不好。」在這個原則背後的價值觀是,把每個員工都當成成熟的大人,有能力自己做決定,並且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而公司對員工有這樣的信任與期待時,員工也會表現出符合期待的水準,這就是有名的畢馬龍效應。
唐鳳當時在Socialtext就已經是遠端上班,並且跟來自世界九個不同時區的同事合作執行專案。在Socialtext內,同事跟同事間沒有所謂的主管vs同事,他們打破傳統的縱向升遷制度,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能,大家合作的方式就是:定期在線上看板上回報自己的工作進度,每雙周回顧專案過程並且討論是否需要協助、是否要改進制度等等。
因為有了Socialtext八年的工作經驗,唐鳳在2016年入閣擔任數位政務委員之後,也試著導入新的工作管理術,希望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同事的創意,他認為自己是組織中的水平協調者而非垂直管理者
唐鳳的團隊由二十幾位個別來自不同部會的成員組成,透過這種多元組成的方式,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人能夠聚在一起為一個議題提供意見,在不同立場找到共同價值。除了多元外,團隊的每個人各自管理自己的OKR,雖然他不下達命令,卻能讓同事都有主動性。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沒有老闆在上面訂定KPI並隨時追蹤進度,員工還能保有主動性嗎?其實邏輯正好相反,如果老闆願意讓這位員工證明他的想法很好,甚至提供資源讓他進行,員工反而更主動
而且雖然舊思維的領導者會覺得這種管理方式很散漫,但是疫情的發生也讓管理者不得不面對遠距工作而改變的工作型態,當平常沒有讓員工養成自主管理的習慣時,大家在疫情期間被迫要遠距工作,再來怪罪員工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如正視這種扁平式管理的趨勢正在發生領導者並沒有辦法解決所有問題,也不需要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傾聽團隊中所有人的聲音,誰做得更好就用他的方法,鼓勵用共創的方式來匯流所有好的意見,最後提出解決方法。
而且因為唐鳳辦公室的團隊成員來自各部會借調而來的專業者,當他們未來回到原工作單位時,就可以如同種子一般,把共同價值傳遞下去,又做到了共好,

實際如何執行?
既然不須下達命令,那麼瞭解同事的工作進度並及時提供協助就很重要了。唐鳳除了每周固定和同事一起用餐之外,他也要求同事必須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和進度,靠著數位工具的輔助,像是數位看板、聊天室、視訊會議、共筆及共用試算表等等,同事們即使身處不同的辦公空間,也能有隨時清楚彼此的想法,有一起工作的感覺,這種方式稱為「大聲工作法」。這個概念也讓我感到非常驚豔,相較於過去的工作習慣,大家各自顧好手上的事,單打獨鬥,「大聲工作法」讓每個人的進度、脈絡與想法都一目了然,如果提出一個想法,辦公室的人會一起腦力激盪,把這件事做好
但是市政議題其實牽涉的不會只有一個部會,通常涵蓋面向很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聚焦。大家應該也有這種經驗吧!在公司常常要開一些決定重要議題的會議,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如果沒有強大的主持人掌握會議主軸的話,會議往往既分散又冗長,最後可能還沒有結論。為此,唐鳳建立了一套由「跨職能團隊」組成的「焦點討論法」,並只要達成「粗略的共識」就去執行。跨職能團隊讓不同專業的人彼此截長補短,透過焦點討論法讓大家針對議題先提出事實與感受的連結,這個步驟可以說是焦點討論法的核心,可以讓對話建立在理解之上,有了共識之後,再往下聚焦成可執行的面向,如此一來,這個結論不會有空泛的感覺,團隊間也不會因為黨派、立場不同而對立。而「粗略的共識」則是避免被求好心切耽誤了執行時機,如果一件事情要等到大家都100%同意才去執行,或是等到時機完美才執行,這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所以初步的「夠好」雖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開始執行後大家一起在經驗中學習,就能夠越來越好。就像創業家常說的:「不要等到一切都完美的時候才開始。
在這個概念背後還藏著唐鳳始終如一的「共好」觀念,唐鳳認為,如果依照傳統職場的習慣,總是由老闆做所有決定,或由最聰明能夠執行完美的人來解決問題,那麼其他人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那個決定對組織來說如果不能涵蓋更廣的面向也不是一件好事,而透過焦點討論法尊重不同專業,才能產生共同價值

唐鳳對未來的看法:

很多人對於快速發展的科技都有恐懼感,像是擔心未來工作會被AI取代,或是人類被AI消滅等等。這樣的擔心其實就像交流電、電話、汽車等新工具被發明時一樣,當時人們也擔心自己會失業。但其實AI比較是輔助的角色,他能夠取代的是工作中的部分「事項」而不是工作本身。
目前的AI能夠處理的其實仍然是「不假思索」就能做的工作,例如回覆罐頭訊息、機械化產線這種,任何人來做都只有速度跟良率上的差別。所以唐鳳覺得,我們不需要害怕自己被AI取代,而是應該訓練自己成為「無用」之人,所謂的「無用」是指:我們學習不是為了像機器一樣有某個用途,當我們為了做一件事而去學習的時候,一旦這件事被淘汰或被自動化取代,你就失業了,所以我們學習應該是為了找出自己的興趣,然後對接社會的需求,是一種充滿彈性的學習。
而科技之於人類,應該是一種「增幅」,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相較於取不取代的問題,唐鳳更注重科技的公平性、隱私跟資安。公平性是保障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不會排除一些族群,比如說不會用手機的長輩就沒辦法抽台北市的熊好券;隱私則是近幾年大眾逐漸被喚醒的意識,像是你是否同意Cookie儲存你的購物車、帳號密碼?資安更當然更是國家安全級別的議題。
回到整本書的思想「共創」,其實唐鳳對未來科技的看法還是一樣的,不管是AI、元宇宙還是加密貨幣,這些都應該是一個「大家想法可以匯流」並「創造更多價值」的工具,我的創造讓你後續的創造更容易,「共創」讓整個生態得以永續。而科技工具對人類的影響應該是:用科技技術來配合人類,而人類也要學著跟科技相處。

結語

看完整本書對於未來科技描述的部分,讓我開始思考以前沒想過的問題:如果未來人類真的不用工作來餵飽自己了,那我們的價值會變成什麼呢?現在科技變化的速度之快,傳統線性教學完全跟不上新科技的出現,在大學學的東西可能畢業就不能用了,過去的知識無法解決未來的問題,所以我覺得現在在學的已經不是「技能」,而是怎麼樣保持學習,才能在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不會驚慌失措,還能繼續做些什麼貢獻自己。
書中有一個章節花了很大篇幅在描述唐鳳喜歡看的科幻小說,像是艾西莫夫的《基地》、《機器人》、姜峯楠的《呼吸》《妳一生的預言》、伊恩.M.班克斯的《Culture》,都是在探討科技與人類的關係,並穿插倫理、哲學的思考,之前老高介紹過的《異星入境》就是改編自姜峯楠的小說《妳一生的預言》。其他像是老子、金庸還有哲學書籍唐鳳都很喜歡,也對她的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過程中培養她能夠用更開放的心胸去接受各種不同價值觀,推薦大家有機會可以去找來看。
雖然大家都說唐鳳是天才,但其實她看起來得心應手的事,也都是經歷的大量的練習。只是她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中心價值,然後堅定地往前走,就不會在途中被眼花撩亂的誘惑所迷惑。
雖然我現在還沒找到我自己的價值,但是分享閱讀的樂趣給大家,也為我帶來很多成就感,這應該就是唐鳳所說的「共好」的感覺吧!而且人家智商這麼高都這麼努力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