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臉書跳出廣告,我點擊了、買了、也被騙了──我以為臉書不知情

我喜歡戶外活動,這一點臉書抓得很準。從我貼的照片,臉書 AI 可以看出背景多是山川湖泊森林,我的朋友圈也有一半是愛好戶外活動的人。這就像一串粽子,找到一個對象就等於找到一大串目標。
他們一定也知道我愛登山車,因為我常常看到登山車短片出現在頁面上。他們有足夠的資訊和科技可以解讀我是個什麼樣的人,也可以針對我的喜好打出針對性廣告。
所以我就成功地被騙了——與其說我是被假廣告騙了,不如說是我没有提防臉書——為什麼臉書還需要提防?這也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

臉書廣告:精準定位的導引飛彈

臉書提供廣告的方式不會讓人覺得是廣告。網路上所有跳出來的促銷,我從不去點擊,因為那擺明了是廣告,在廣告專區出現。臉書廣告是用新聞方式出現在頁面,混雜在朋友的訊息中,讓你直覺上失去排斥感。即使明知是廣告,還是很容易就把它當作資訊來消化,畢竟那是個你有興趣的話題。臉書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再憑著這塊可信的招牌推薦,這就叫做一拍即合。這是臉書廣告促銷成功的地方。
2020 聖誕節前看到巴塔哥尼亞這個知名品牌的促銷活動,直覺就點擊進去,就像我點擊朋友的 PO 文一樣那麼直接。
巴塔哥尼亞是一家極有良心的企業,我支持它一半的原因是其企業道德。兩個月以前創辦人 Yvon Chouinard 一家人透過成立信託與 NGO 的方式,把市值約 30 億的公司整個捐出來對抗全球暖化,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把企業捐給地球的例子。
良心企業:除了他的良心,還一定要分享他的科技 :
這麼一件貌不驚人薄得像紙,折起來可以放口袋的風衣,可以擋風、檔雨、保暖、排汗。 即使冬天在北加州山上健行,帶這麼一件就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天候。 連騎登山車都可以用得上。
這一件薄薄的高領羊毛衫外面+1件 夾克式風衣,碰到下雪天也不會冷。 戶外運動穿著不需多, 也不需厚,只需要把科技穿在身上。
基本網路安全常識我都有,但那個網頁動人大減價的畫面呈現在眼前時,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沒有仔細檢視幾可亂真的網址。當時心底閃過一個念頭,這個消息來自臉書,可以不必那麼麻煩去官網驗證,我從未把臉書跟詐欺聯想在一起。這就叫做「管狀視角」(tunnel vision) ——當一個吸引你的東西出現時,腦海裡只有那一樣東西,其他都不存在。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見鍾情的盲點。
所以我買了 4 樣東西,還沾沾自喜地跟同好推薦。
第二天朋友告訴我網站是假的,因為他也被騙過!打電話給信用卡客服要求拒付。信用卡公司把交易列入「爭議」,等候商家回應。我以為這就沒事了,但我錯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這種詐騙一旦點擊下去錢就要不回來。他們是有備而來的,要不被騙就不要點擊。這個不肖的商人如何在網路上行騙暫時留到最後再講,因為那比較不重要。重要的是臉書這家公司。
社會上應該優先討論的不是假廣告,而是臉書的角色。
我會點擊是因為臉書的演算法找上了我,我會點擊是因為廣告來自臉書。在任何其他地方我都不會去點。
重點是:臉書到底是不知情,還是睜隻眼閉隻眼?我追蹤了很久,最後我個人的答案是:臉書知情,但不阻止。

上當過? 那就再推薦更多詐欺給你!

第二天回頭再上那個假網站,除了網址之外,完全看不出是假的。他們把結帳流程都照章拷貝過去。前一天因為太興奮有這麼好康的減價,竟然沒有注意到上面濺滿了前人的鮮血。諷刺的是隔天臉書又推薦了新的廣告,且都跟巴塔哥尼亞有關,也全是假的。顯然臉書食髓知味,知道昨天晚上我點擊了。
下面是臉書繼續推薦給我的另一個假廣告截圖,右下角顯示有 21 則留言,所有警訊都在裡面——正常的廣告有誰會在底下留言?只有被騙了才會。臉書心裡想的也許是:這麼多留言你沒看?活該。
點擊付費的廣告不便宜,以前辦活動買過臉書廣告,每點擊一次美金二毛五,將近台幣 8 塊,不到 1 秒鐘臉書就進帳台幣 8 塊。100 美金的廣告預算不到一個禮拜就用完了。臉書厲害在只要告訴它觀眾的性別、年紀、城市、嗜好,它可以分梯次做你的媒婆。
爾後一個禮拜臉書又大方推薦了 26 個假巴塔哥尼亞廣告,每一個網址和截圖我都記錄下來,準備最後一併交給 FBI 和 FTC(聯邦貿易委員會)。26 個詐騙前仆後繼進入頁面,臉書頓時儼然成為詐騙中心。
這是另一個 Trek(單車名牌)假廣告截圖,看看那些憤怒及大笑的表情,以及 47 個留言——這個價錢你會相信?活該;47 個留言你不點不看?活該。
退一步想,如果你鍾愛 Trek 單車,頁面突然跳出這麼動人的廣告,會不會也可能瞬間出現「管狀視角」而不自覺點進去?

臉書不僅知情,還叫員工別阻止

到此為止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個可能是臉書不知情,還傻傻地繼續丟這個人,把罵翻天的留言跟著假廣告一起推薦出去;另一個可能是他們知情,但不在乎,不在乎到了用商譽來換點擊,從騙局中順著撈油水的地步。
如果是前者,那我要挑戰的是臉書的 AI。但是仔細想想:臉書的人臉辨識能力已經超過 FBI,而我們討論的只是最入門的文字解讀——臉書 AI 不是可以即席翻譯嗎?不是可以抓仇恨字眼嗎?不是可以抓假新聞嗎?白紙黑字的留言是初級班 AI 智慧。罵翻天甚至髒話都留在佈告欄上,表情符號也是臉書提供的,有多少人點擊憤怒,他們比誰都清楚,只要拿出 1% 的精力就可以將廣告封殺。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麼沒有去做?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不在乎。他們只在乎點擊。
那個進帳是多少呢?點擊又是多少呢?

1,150 億美元的年廣告收益 (台幣 3.5 兆元)

2021 年臉書的廣告收益是上面那個嚇死人的數字,也是台灣同年 GDP 的 16.5%。廣告收費的模式很多:有出現在頁面就收費,點擊才收費,成交才收費,也可以點擊、成交都收費,常用的是點擊收費。
假設每一個點擊平均收費美金 3 毛錢, 外行地估算一下,2021 年臉書的廣告收益,大約是每天 10 億次的點擊量換來的。這種尺寸以「天」來計,數量大到沒人懂,要就換成以「秒」計⋯⋯也就是每秒平均將近 1 萬 2 千的廣告點擊率,才能製造出臉書的財富。
這只是平均而已,尖峰時段每秒可能高達 2 萬次。全世界的滑鼠和手機都是他們的收銀機,你可以閉上眼睛想像:全球每秒一萬多次開收銀機「咔鏘、咔鏘」不絕於耳的聲音,都是在為臉書賺錢——24 小時不停,永不間斷⋯⋯他們為什麼要拒絕夾雜在其中少數的詐騙,或去阻擋幫他賺錢的白癡?
根據《彭博社》報導,一年一度在柏林舉辦「 把錢堆起來」(Stack That Money)的網路「黑暗行銷」會議上,臉書被推為詐欺者(scammer)的第一功臣,他們說「臉書的功能就是幫我找尋那些白痴」(They go out and find the morons for me)。其他多家媒體也報導,臉書不但縱容詐欺,而且還搭著詐欺的便車賺錢——這類新聞網搜一下都會揭露更多真相。
當然,有廣告就有詐欺, 這也不是新鮮事,但與其他社群網站相比,臉書可謂「一支獨秀」。下面這一支影片有很深入的分析:
短片提供數據並引用《彭博社》報導:柏林黑暗會議後,臉書包專機招待黑暗行銷大咖們到地中海小島開趴渡假。短片中還提到:網路詐欺自 2017 年以來成長了 3 到 5 倍,而 FTC登記有案的網路詐欺 94% 跟臉書和 IG 有關,這顯然不是廣告業的共同現象,而是臉書集團製造出來的結果。矩片也提到臉書高階主管直接參與黑暗行銷會議——意味著他們不但知情,甚至為黑暗行銷背書;此外,跟我遭遇的一樣,巴塔哥尼亞成為臉書平台被詐的第一品牌。
《Business Insider》甚至報導臉書的廣告審核小組曾向上級反映太多詐騙,但得到的回應卻是「只要臉書賺到錢,就不要理會那些詐欺」。所以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抓不到,而是知道、也抓到了,但上級要他們放手。
說來也夠荒唐,消費者、臉書的忠實使用者、受害者,被詐了卻申訴無門,還得跳出來搖旗吶喊叫大家不要再上當⋯⋯而這一切竟然都發生在臉書自家網站內,伴隨著出現在推薦的廣告上。臉書不但視若無睹,連羞都不遮一下。我相信多數被騙過的人,終身都不會再點擊第二次,也終身不會再相信這家公司。只是他們的樣本太大,世界上也有足夠的傻子讓他們利用。
所以結論非常明顯:臉書知情,但告訴員工不要阻止,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牟利。
回到我被詐騙的經過,也分享為什麼一旦確認,錢就要不回來。這一切都經過處心積慮的安排,你的下一步他們早就料到了,所以不要以為信用卡可以止付。

那麼,為什麼錢要不回來?

簡單帶過詐騙過程:信用卡公司要求先聯絡商家取消交易,叫他們不要寄貨,當然 email 永遠不回;然後你收到一個牛頭不對馬嘴的小包裹,地址是漢語拼音,即使了解中國地理也不知所云。我只猜大概是深圳某一個村莊郵政代辦所的信箱號碼,根本不是地址,要退都不可能。包裹很小,裡面是一副太陽眼鏡,上面掛著某一名牌標籤,當然是假貨。
收到商品,交易就算完成,那筆收費也跟著入帳。向信用卡公司抗辯商品牛頭不對馬嘴,他們要我證明商品與當初的電子收據不符。你知道原始收據上寫的是什麼嗎?就是「商品」(merchandise)一個字, 沒有內容、沒有項目。就這麼簡單,錢要不回來——你買了一個「商品」,他們不是寄給你了嗎?就這麼結案了。
掛電話前我很誠懇地問服務人員,相不相信這是設計好的詐騙?他說相信、知道、同情我的處境,過去也收到很多來自臉書的類似案件,但礙於公司規定他愛莫能助。
回頭對照臉書上其他假廣告的留言,有人花了 $90 買了一雙襪子,有人花 $110 買了個皮夾,還有人收到一疊衛生紙⋯⋯過程如出一轍:一旦付了錢就無法再聯絡,然後收到一包輕巧的垃圾,一包沒有地址的垃圾,一包無法跟收據驗證的垃圾,只差上面沒寫「謝謝你這個白癡」。也許他們心中真正想說的是「謝謝臉書」。

賤價出售的信任、一個只值 3 毛錢的臉書商標

我把 26 個假廣告也轉報給臉書,不是告訴他們這件事,他們早就心知肚明,我是告訴他們臉書的商標就只值 3 毛錢——他們不停地以 3 毛錢交換使用者的信任、他們以 3 毛錢說服我永遠不要再相信這家公司。全球每一個臉書使用者最多只能騙一次,騙完了他們也就結束了。
下面是一個假廣告的留言截圖,看看評語、髒話、笑話,和「比中指」的圖案;再看看最後一則留言⋯⋯這些通通來自臉書使用者——那些曾經因為相信他們而點擊的使用者,現在全被他們糟蹋了,而臉書卻還大剌剌推薦給我。也許臉書是對的:下面這麼多警訊自己不點進去看,那你真的是白痴。
他們只為了 3 毛錢就出賣對這個品牌的信任。光是這一則廣告他們已經出賣了 47 個人的信任——賺進口袋的是多少?美金 13 塊而已。
巴塔哥尼亞官網提供了讓用戶呈報以他們品牌在臉書行騙的專頁,我把收集的資料都送進去之後收到回信,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請告訴臉書,他們是靠詐欺牟利。他們可以阻止,卻不願意這麼做。」(Let them know they are profiting from fraud on their platform. They have the tools to stop this but simply don't.)這句話巴塔哥尼亞也許不曉得重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傳送給多少上過當的人。
這樣一家把自己捐給地球的道德企業,卻只能如此無助地對抗不道德;被騙的人只能在假廣告下面呼籲不要再上當;信用卡公司只能以同情來回應⋯⋯這幾件事加起來告訴我們:當一個巨人不在乎髒話和中指的時候,微弱的呼籲與同情根本擋不住巨人滋養出來的詐騙。
這家多次被國會傳訊的公司在乎的只是收銀機一秒響幾次。

本文原刊於我的換日線專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