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這裡的第一篇文章

    關於初衷

    使用 Dcard 的時間到目前為止大概四個月的時間,直到最近才發現有個版上是「心理版」,版中的文章常與諮商、憂鬱、焦慮、睡眠障礙、情緒問題等等的內容扣在一起,不論他們經歷了甚麼,辛苦地壓抑著是肯定的,實際生活中鮮少有人能夠理解,甚至連他們都很難去理解自己發生甚麼事,以至於在論壇上面抒發自己的情況,運氣好的人可能會得到許多正面回應,運氣不好的人,可能引來攻擊性的留言。
    我沒辦法改變社會結構,也很難24小時都在 Dcard 上回覆每一個人。我開始思考自己能做點甚麼,就算是一點也好,哪怕是一個人看了我的文章開始覺得自己被理解,或者思維鬆動,我都覺得很有意義,我相信一旦有一個人被接住,他會懂得被接住是多麼溫暖的事情,而將這份力量一傳二、二傳四、四傳十六地傳下去。
    因此,我決定開始寫文章,希望需要的人能夠找到這,這裡會分享有關科學相關的研究,像是腦神經科學或是認知心理相關,透過分享國際期刊的內容,我希望可以將比較抽象的情緒和具體的大腦做連結,因為我一直相信,當我們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時候,人類就不會感覺的這麼無力,而將情緒具體化或許就有機會知道我們做的行為是有辦法改變現況的,而不會感到這麼的無力。
    但不是要否定負面情緒的存在,或是一發現負面情緒就急著要擺脫它,而是當慢下來看到負面情緒給我們的資訊之後,還能夠勇敢的踏出去,因為你知道做一點小事情都能夠幫助自己。
    齒輪一旦動起來,會越動越順、越來越快。

    關於這裡

    我受到一本書「壓力效應」影響,裡面的內容講得鞭辟入裡,書名雖然取得明確,但整本內容卻含括不同的面向,富含知識卻容易閱讀,一步步的透過科學研究證明,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生理,將科學脈絡清楚地說明。我也想用這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分享最新研究或是經典研究,知道大腦怎麼運作,偶爾配合一些生活上的實例輔佐說明。我盡力的努力規律發文,如果, paper 真的看不完的話,希望大家包容我用一些分享自己想法方式和互動。
    這裡分享的內容,也絕對不是要取代醫療行為,包含諮商師、醫師的角色,研究之所以為研究,那就是因為為了研究有些東西是必須控制的因素,而這與現實中常常會有很多因素是不太一樣,所以研究到臨床應用還會有一段差距。
    所以,把這裡的研究文獻拿去給第一線的醫事人員,質疑他們或是給他們建議。他們是受過台灣非常嚴謹的教育、考試和訓練,直接用心跟他們交流,把內心的疑惑、情緒都完整地、慢慢地表達,對醫事人員、對自己而言都是比較有幫助判斷現在的情況地,敞開心胸與他們討論,找到一個屬於最適合幫助自己的方法。

    關於我

    我在大學讀醫學影像領域,後來在跑去研究電腦視覺在醫學影像上應用的人類。在大學時候,感受不到醫學影像的威力,我自己一直把重點放在輻射劑量管控和輻射安全防護。直到碩士班,並非每個實驗室都有辦法執行輻射暴露業務,所以非游離輻射的影像,例如:磁振造影、超音波的影像就比較是研究的重點,才意識除了醫療診斷很仰賴影像的幫忙之外,醫學影像在研究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自己遇到挫折之後,讓我好奇我的大腦經歷了哪些事情,結合大學的專業和碩士班的教育,能夠有能力從醫學上看懂研究對腦科學的影像判讀,從理工角度也可以理解研究的方法,我正在努力爭取入學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所方向,希望利用磁振造影做跟認知相關的研究,讀 paper 是我的日常,看到有趣的我就寫文章跟你們一起分享。
    最後,我不是心理背景出身的,也尚未在相關領域裡面工作,所以,有時候文字考慮的不夠全面,我會努力將這一塊的不足彌補起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